“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ESP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以福建地区高校ESP课程教学为例
2018-03-19陈雪晶
陈雪晶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迎来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契机。要实现有效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语言互通是重要保障,语言人才要先行[1]。然而,传统的能用英语与外国投资方交流的外语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我们更需要的是既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又熟悉某一专业或多个专业,能代表我国投资方与外国被投资方进行交流、谈判的国际化、复合型英语语言人才。而能交流、会谈判的国际化、复合型英语人才意味着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以通用英语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国家战略新形势了,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亟需实现从“工具型”向“专业型”的转变,也就是说,英语教师应该把英语课程学习与专业学科和目标就业情景关联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又融入专业知识,即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一 国内外ESP研究简述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简称ESP。该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学习者特定的职业和专业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国外ESP研究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典型代表有Barber[2]、Herbert[3]等。之后,国外ESP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Brown[4]介绍了 ESP的研究方法,Kone[5]研究ESP师资培训,Rhaman[6]讨论ESP教材设计等。
国内ESP研究大约要晚十年,最早是杨惠中[7,8]介绍ESP概念以及当时国外流行的有关ESP教材。80年代,国内ESP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到了90年代,国内有关ESP理论和教学研究有所增长,但大多仍集中在概念、分类、理论等的介绍。在我国成功加入WTO后,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开展ESP课程教学研究的文章数量也出现直线型上升。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工具,以ESP为检索主题词,检索范围设定为文史哲,共搜索2000—2017年期间符合条件的文献数8124条,且研究文章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而1975—1999年间符合条件的文献数仅为230条,同样的时间跨度内,前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几乎是后者的35倍。
除了研究文章的数量激增外,国内ESP研究的领域也更为广泛和多元化,包括ESP语料库建设[9],ESP研究和教学状况[10],ESP实证研究[11],ESP教学策略[12]等。
国内ESP研究发展形势喜人,这些研究成果是否指导我国高校ESP教学成效的提高?
二 福建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
黄愉对全国56所高等院校的大学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高校普遍存在ESP课程教学大纲不明确,ESP课程教材晦涩难懂,教学模式单一等现象,国内高校ESP课程教学现状并未如ESP研究一样取得较好的成效[13]。可以说,当前国内ESP课程教学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国际化、复合型英语语言人才的培养。而福建省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之一,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必然需要频繁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因此,相比内陆省份,福建省对国际化、复合型英语语言人才的需求量更大,福建高校ESP课程教学成功开展与否对福建地区对外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福建高校亟需探索ESP课程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因此,本文选取福建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其他地区高校ESP课程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福建高校的ESP课程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题涉及ESP课程设置、ESP课程教材、ESP课程师资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5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ESP课程定位存在偏差,课时不足
1999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ESP课程是高等教育必修课,课时应不少于100学时。201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高校应根据学生需求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再次确立了ESP课程的重要地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福建高校并未足够重视ESP课程:24.5%的教师表示自己所在的高校将ESP课程仅定位为任选选修课,27.6%的教师表示ESP课程在他们学校是必选选修课,选择ESP课程是必修课的教师还不到50%。此外,ESP课程的课时也相对不足。71.2%的教师表示他们所在高校的ESP课程开设的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共32课时。福建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ESP教学的必要性。这些学校仍把通用英语教学和四、六级考试(CET)作为教学目标,在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很少涉及ESP教学内容。学生在大学时的英语学习与中小学阶段无异,仍埋头背单词、写句子、做四六级模拟试题。早在2003年,章振邦就指出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通用英语教学时间过长,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视不够的问题[14]。该问题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英语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胜任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
(二)缺乏相应的ESP课程系列教材
目前,尚无统一的ESP课程规划教材是福建高校开展ESP教学的最大困扰之一。调查结果显示福建高校选取的ESP教材五花八门,46.3%的教师表示学校选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21.6%的教师选用的校本自编教材,17.8%的教师使用校际联合编写教材,更有14.3%的教师表示学校无统一采购教材,所使用的教材为教师个人自编讲义。原版引进的教材虽然可以为自编教材提供借鉴,但对师生的跨文化知识和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师生均反馈晦涩难懂。而校本自编或校际联合编写教材,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原创的教学内容少,多数情况下是选取原版引进的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将之汇编在一起。这类教材的缺点显而易见,拼凑而成的教材往往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也难以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相配合。结果,ESP课程教材内容常常与ESP课程教学目标相悖,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就像是随意阅读专业文献,无法做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有效融合。高质量的ESP课程规划教材的缺乏使学生在ESP课程学习过程中很难得到有效的语言输入,学生也不易在未来工作中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三)ESP课程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ESP课程教师兼具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两重角色,也就是说开展ESP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而且还需精深专业知识。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福建高校缺少精良的ESP课程师资队伍。目前福建省内的ESP课程教师队伍的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于英语专业,先前从事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约占调查对象中的63.7%)。这部分教师英语语言功底扎实,语言教学经验丰富,但专业学科认知不足,无法及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更新知识。而且,这部分教师易于沿袭通用英语的做法,将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法、文章分析等语言层面上,忽视专门用语英语教学;另一部分教师则是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约27.9%),这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并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但在教学上重专业轻语言,忽视学生对语言掌握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然,现有的ESP课程师资队伍并不利于ESP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ESP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ESP课程是基于学生学习和职业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然而,由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需求的研究和认识不够,不少福建高校在ESP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仍然把通用英语中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当作ESP课程教学目标。因此,ESP课程教师大多采取“语法—翻译”的教学法(约占调查教师的66.8%),采用情境模拟法和任务教学法分别仅为12.8%和15.4%。福建高校当前的ESP课程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解课文为主,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句子,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以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三 ESP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一带一路”倡议下复合型双语人才的新需求,本文将针对福建高校ES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地区高校成功的ESP教学经验,着力探讨福建高校ESP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ESP课程地位,大力推广ESP课程教学
要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福建省不仅需要能熟练掌握外语语言技能,能在各领域从事外事、翻译等工作的外语类人才,也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外语水平达到专业工作需求的非英语类人才。而ESP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自如地用外语进行交流活动的语言能力,这与“一带一路”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谋而合。因此,福建省有关教育部门、高校应充分认识ESP课程的重要性,明确ESP课程的教学目的,在福建省内大力推广ESP课程教学。各高校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和专业设置特点,重新定位ESP课程的性质,尽量将之提升为专业必修课,从而提高学生对ESP课程的重视度和投入度。同时,福建各高校应适当加大ESP课程比重,可以将ESP课程从原来的一个学期延长至两个学期,甚至在必修课程之后,还可以开设ESP课程任选选修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各高校应该做好通用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做到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二)重视教材建设,突出实用性
教材作为ESP课程教学的重要信息源,其实用性、科学性的程度对ESP课程教学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福建省内高校ESP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有原版引进的、有学校自编的,但学生普遍反应这些教材多为专业词汇类或阅读文章类,实用性不强。在教材建设上,福建高校可借鉴台湾铭传大学的经验。台湾铭传大学的做法是:一方面引进除原版教材,另一方面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建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资源。铭传大学还自主开发“同步与非同步”网络学习系统,让学生能克服时空的障碍,在线上、线下随时学习最新知识。此外,铭传大学使用的语言材料教材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如自编SurvivalEnglishinMUC、《职场英语教程》等,目的性、实用性十分明确。
与通用英语学习者相比,ESP课程学习者除了和前者一样都需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还有特殊的学习要求——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的交流。福建省高校在自编ESP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殊要求,根据需求分析和“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新需求,借鉴铭传大学的自编实用性教材经验,确保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在ESP教材遴选上,福建省高校选择高质量的具有真实性、启发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教材。
(三)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配备恰当的师资。因此,福建高校应该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ESP课程教学队伍来提升ESP课程教学效果。然而,福建高校ESP课程师资队伍当前却面临着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教师不懂英语语言教学方法的尴尬局面,而直接从海外引进ESP人才又不符合许多高校的当前实际情况,福建高校大部分ESP课程教学师资仍只能从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转型而来。在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台湾成功大学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功大学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师中成立了ESP教学团队——成鹰团队,该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改革措施包括:团队教师进修任教专业课程,开展任教专业与ESP研究文献阅读与研讨,旁听其他院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编写 ESP课程教材等等。几个学期后,大学英语教师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成功从通用英语教师转型为ESP教师[15]。
福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可学习成功大学的经验,从以下三种途径着手:
1.必须有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除了参加高校组织的专业课程的进修、培训外,自身也需不断学习。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均需与时俱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可利用互联网、移动无线终端、数据库等资源学习,共享优质ESP课程教学资源,终身学习,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开放的知识结构。
2.团队合作协同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团队合作协同发展比个人独立学习更能促进高校英语教师快速成长。而校本研修活动作为团队合作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其他活动无可比拟的优势。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专业课程专家对英语教师的帮助通常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指导他们从纷然杂陈的表象中迅速发现问题本质和根源。此外,由专业教师指导英语教师的跨学科师徒合作制可以促进英语教师通过耳熏目染的方式学习专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知识,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提高ESP 课程的授课质量。
3.争取环境与政策的支持
高素质的ESP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仅靠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努力,福建高校还需争取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申请专项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学校自身也需通过资金支持以及健全的机制为 ESP课程教师发展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四)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福建省高校的 ESP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教师分析语法、讲解文章等方式进行。应该指出,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教学,忽视ESP课程的需求分析,而且课堂沉闷乏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提升ESP教学效果,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势在必行。
1.以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差异是区分ESP课程教学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标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以语言教学为活动目标,而ESP课教学侧重学生的语言与专业需求,并以学生需求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ESP课程教师与学生应保持无间的互动与双向沟通,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变化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做到按需施教、按求调整。
2.创设实境模拟,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ESP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ESP课程教师需在课堂上创设实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操练,提高学习输出能力。让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工作实境模拟操练有助于让他们提前熟悉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的情况。因此,实境模拟应选取具有一定真实性的活动,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活动,常见的模拟实境演练活动有角色扮演、撰写工作汇报或策划书等。在进行实境模拟时,教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尽可能使实境模拟真实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3.依托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福建高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手段开设 MOOCs(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课程内容可涵盖ESP写作、技能、报告等,供学生根据自身水平、专业发展、学习需求等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并安排教师跟踪、指导。另外,高校可以利用创新 2.0 下的互联网,将 ESP 课程与外校、外国的教学平台进行远程连接,让学生在平台上获得最新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平台上共享的电子教案、教师课件、作业提交、师生实时互动等技术能使教室边界模糊,克服时空障碍,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师生互动沟通,从而让知识传播更便捷,思想碰撞更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