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戏剧与20世纪英国戏剧的审美特征比较研究

2018-03-19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典戏剧舞台

丁 惠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戏剧是世界艺术文明中最为绮丽的艺术瑰宝之一。戏剧的成型受到发源地历史状态的影响,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戏剧和英国戏剧存在形式和审美上存在差别的最大因素。戏剧艺术是一种特殊产物,其能够在人们的意识层中产生交集,因此本文针对中国古典戏剧和比较有代表性的20世纪英国戏剧,展开了审美特征方面的比较讨论。

在国家文化中,戏剧作为不可分割的文化艺术种类,其承载了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政治文化,具有代表时代和文化的重要意义。且戏剧作为艺术种类的一种,其必然会拥有一定的表现特性。以形式来看,动作是衡量戏剧风格和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参考物。而以思维为角度,程式美学则是衡量戏剧艺术审美价值的核心参考点。同时,从硬件布置的角度来看,舞台的布置风格也是能够体现戏剧审美特征的重要文化产物。因此下文以上述三点特征作为核心进行分析,明显具有切实的分析价值。

一 戏剧审美中动作特征的比较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动作特征

中国古典戏剧的成型素材实际上多数都是来源于生活。在古代,生活化的素材则有宗教素材、生活活动素材等。例如宗教舞蹈、祭祀舞蹈、祈愿舞蹈、交流舞蹈等内容,都是人们呈现戏剧时会密切使用的素材资料。在中国古典戏剧的表演过程中,观众常常能够在开场声作响后就看到或戴着面具、或手执刀剑圣器的戏剧演员,嘴里“哇呀呀”地边喊边走到舞台中央,双臂大幅度展开,似在模仿野兽的扑杀动作。这种舞蹈审美特征就是中国古典戏剧中宗教属性比较强烈的一类,也是中国古典戏剧中最原始的歌舞动作。这类舞蹈具有一定的夸张程度,也就是说表演者在使用舞蹈动作呈现戏剧时,往往其动作幅度都会比较大,动作和戏剧的剧情、唱腔都会保持高度配合的状态[1]。这种中国古典戏剧的歌舞审美特征除了具有历史考究审美外,其动作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与连贯特征。以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员夸张的歌舞动作就是在将戏剧的内容放大化,具有一种声色俱全的别样美感。

随着历史发展,中国的戏剧文明也朝着更加细致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容。近代,戏剧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开始根据民间的戏曲小调来雕琢自身的写作风格、表演风格与舞蹈风格等。于是戏剧舞蹈就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将自身的风格朝着更加温婉化的方向发展了。以京剧为例,京剧舞蹈的一板一眼都要特别贴合背景声音和唱腔的节奏[2]。老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特征来配取不同的道具,例如刀枪剑戟等符合人物背景的兵器。而老生的动作也会根据年龄、戏剧情节来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或砍杀,或长叹,手和脚步的动作要随时跟着节奏点进行移动。

(二)20世纪英国戏剧的动作特征

20世纪正值英国盛行社会问题剧的时期。社会问题剧大多指思想剧,内容在于以现实社会为基底,利用各种反语和社会现象的再度重现呼吁人们对20世纪英国的社会状态进行清晰的认知和判断[3]。而这一阶段也正是英国戏剧中悲剧与喜剧并肩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20世纪的英国戏剧中,舞蹈动作的审美特征都是具有一定平民化性质的。也就是说,社会问题剧的主角是平民,因此演员身穿的道具服和舞蹈动作则大多都是以平民化的活动为主,要么是在繁重的家庭生活中翩翩起舞,以示意主人公拥有不甘于现状,渴望自由和优美的精神诉求。要么就是双臂交叉或双手在胸前紧握,脚下的步伐碎乱又迷茫。英国戏剧中的舞蹈动作也大多是以配合故事情节为主,但其舞蹈动作的肢体活动幅度相比于中国古典戏剧要更加夸张。不仅如此,演员在配合剧情时所做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也都十分夸张。20世纪的英国戏剧已经不再是宫廷戏剧的主场,因此该阶段的喜剧也大多是以生活情绪和更具诗意的肢体特征为主,且多人统一进行舞蹈的戏份较多。英国戏剧始终不太在意对人物细微特征的描述,创作者似乎更加喜欢让戏剧人物在同一个平面上不断产生剧情的冲突,发生动作的交流。综合而言,英国戏剧的舞台活动性较大,表演时演员之间的台词和歌曲舞蹈的交流互动也较多。

(三)中英戏剧的动作审美特征比较

以戏剧成型的素材来源渠道来看,中国古典戏曲和20世纪英国戏剧都比较注重于对生活素材的积累。但这种对于动作审美特征的理解,双方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4]。纵观20世纪的英国戏剧界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宫廷剧还是民间戏剧,都明显具有写实特征。也就是说,在多数英国权威戏剧家的眼中,艺术一定是原本就存在的。因此无论是演员还是戏剧的创作者都会特别注重发展生活题材中的动作艺术。故我们不难推论,英国戏剧的审美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具有深厚意味的。而中国古典戏剧具有一定的艺术抽象特征,创作者会将神魔、宗教和朝代作为编制戏剧的主要素材。古典戏剧的绘本也大多出自于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因此古典戏剧在动作的审美特征上要更加偏向于对生活实际的再现和模仿。这两者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处在于对生活素材给予了同样的重视,不同之处则在于中国古典戏剧的动作表达比较节奏化、抽象化,具有较强的写意性,也更加贴近于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例如在《窦娥冤》中,窦娥奔赴刑场,悲伤至极,因此表演者无论是哭泣还是愤恨吟唱,动作都要比正常的动作节奏稍缓。窦娥弯腰哭泣时,白发老人的双臂展开,有节奏性的抖动,这正对应老人的哭腔,能够对故事情节起到强调的作用。而20世纪的英国戏剧其动作表达要更加夸张,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企图再现生活的具体场景,而且动作的重心也大多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绪为主,比较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无论是在装疯还是在感慨,在说出“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这些话时,表演者坐在桌子上,他的语速和表演风格都比较贴近“复仇”王子这一特征。而当哈姆雷特站在桌子上说出:“要是您能够像一只蟹一样向后倒退,那么您也应该跟我一样年轻了。”王子夸张地向后退,而学者在抬眼一看后选择继续看书,像极了平常我们会见到的生活场景。由此便可看出英国戏剧在动作表达特征中的夸张性和写实性。

二 戏剧审美中程式特征的比较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程式美学特征

上文中提到,中国古典戏剧虽然注重采集生活素材,但是古典戏剧的重心始终都在神魔小说等方面。因此中国古典戏剧的程式特征是以“超脱”艺术为主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都更加注重于对非意向化艺术模式的再现,戏剧的艺术核心不在于表达什么、传达什么,而是要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被带入到另一个空想和意象的世界中[5]。因此,中国古典戏剧的美学特征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但也超脱于生活的艺术形态。在神魔小说中,戏剧的主人公往往都不是以人为核心,而是一花一木、一草一虫。戏剧本子的创作者似乎都对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有着一种“推崇”的心理,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对于现世的理解加以抽象化。例如将物体挣脱天然形式的限制,花草成为花妖,动物成为善良的妖。同时这些超脱于常识的事物实际上也往往都具有正面的形象特征,因此,中国古典戏剧的程式美学特征,就是能够高度凸显中国古代戏曲创作者对于现世的乐观态度[6]。例如《白蛇传》中的蛇精就是对现世怀揣善意,能够为了贫民百姓牺牲自己的正面角色。同时,对于这些与现世中的事物没有关联的戏剧角色,编戏者在编制其动作和人物活动特征时也基本不会让他们的体态样貌过于贴合生活实际。就比如龙王角色即使化为人形,头上也是带着龙角的;小妖们身上一定有象征着自己本体的物质,或是树枝或是鳞片。总之,中国古典戏曲的程式美学特征就在于其与现世并无过多的关联,它们更加注重营造一个“超脱”的世界,在这个戏剧世界里,无论是唱、念、坐、打,还是手、眼、身、法、步,都具有一定的抽象化特征,既超脱于生活,也能彰显艺术风范。

(二)20世纪英国戏剧的程式美学特征

20世纪中期,英国戏剧中的社会问题剧和表达剧已经基本进入了艺术饱和的状态。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已经对这种戏剧形态产生了疲劳感。因此在时代发展和英国戏剧界对艺术特征的不断追求下,荒诞剧种再度因其极具创新特征的艺术风格而得到了兴盛。《等待戈多》就是一种革新效果极强的荒诞派剧种。与过往的戏剧风格存在明显不同的是,荒诞派根本不按照生活化的常理出牌,不注重对人物结构和故事情节的完整化构建,也不注重对戏剧的铺垫和人物情绪的体现。表演全程只有两个略显沧桑和愚钝的人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对话:“戈多来了吗?”“没有。”但正是这种与传统戏剧存在明显分别的题材正式吹响了英国戏剧风向改革的第一声号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戏剧的剧本走向也越发充实,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战争为剧本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各种以英国青年参战经历和二战为背景的戏剧题材不断上演,戏剧的对话和舞台编配也逐渐变得更加紧凑和紧张。因此,二十世纪中期,英国戏剧的程式美学特征能够反映出英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并且特别注重于利用各种手法来展现写实艺术。

(三)中英戏剧的程式美学特征比较

在双方的程式美学特征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古典戏剧具有一定的抽象特征,而二十世纪中期的英国戏剧则更加注重于写实。这可能是因为双方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同所致,因为神佛思想和花木成妖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特色,也是最能凝聚东方神魔思维的一种文体。但在英国,戏剧是一种比较高端的戏剧艺术,几乎所有具象的戏剧内容从一开始都是服务于皇室和贵族[7]。一个是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一个是来源于思维和发掘,服务于时代发展的特色艺术。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和二十世纪英国戏剧审美特征的差异之一在于双方之间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同。同时也因国家发展的角度相异,中国古典戏剧在古代的发展并没有经历过多的传播限制和体裁限制。这种建立在文化和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特征成为双方在同一发展阶段却拥有不同戏剧程式美学特征的第一因素。在艺术史上,虽然多数的品评者都认为优秀戏剧艺术的诞生都是依托于具有优秀才华的剧作家,但从双方戏剧发展史所带来的历史长流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戏剧的成型虽然与剧作家无法脱离关系,但剧作家的才华也基本都是在生活中得以迸发、延伸和改变形态[8]。由此我们便可以分析,无论是中国古典戏剧还是二十世纪的英国戏剧,其双方在程式美学特征中都具有无限贴合生活形态的特征。即使是中国古典戏剧所特有的神魔剧本,也有着与人类社会近似的交流形态,因此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贴近生活的最好诠释。

三 戏剧审美中舞台布置的比较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舞台布置特征

中国古典戏剧在舞台布置方面格外注重布景的美观度和协调感。一些有条件的戏剧演出会按照不同的故事背景将舞台布置为十分贴合的形式。同时,多数的背景除了桌椅板凳等必要的舞台道具外,大多都是意向形态的布景状态。例如用一些碧绿的轻纱来代表青山树木,从而营造出一种山川寂寥的意向感;用青色或蓝色的纸质背景创造出沉寂内敛、阴郁壮大的舞台风格。一方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舞台布景代表着中国古典戏剧的一种经典特征——内敛,另一方面,这种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方式也能够充分突出中国古典戏剧以弱胜强的程式美学特征。多数中国戏剧艺术家都认为,写实手法就代表着一种冷冰冰的创作节奏,不符合古代绘本的整体创作风格。同时这类意向化的舞台背景能够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暗示,为观众塑造一种扩大化的舞台观感体会,这样一来,观众就能够在虚实结合、静谧悠悠的背景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戏剧中。观众的思想和思维节奏也能够在背景、节奏、肢体动作的高度配合下,不断与古典戏剧的节奏产生交集,而后渐渐地超脱象外,无限接近戏剧和戏剧精神的本质。而这种虚实结合的风格在近代有了新的美学特征解释,即在“意境”的创设中,将戏剧舞台的中心挪动到观众群中,为观众创设足够的遐想空间,从而让戏剧表演在有限的布景下构建无限的艺术氛围。

(二)20世纪英国戏剧的舞台布置特征

在舞台布置的方向上,20世纪的英国戏剧也始终秉持着写实的目标。无论是庞大的宫廷戏剧、战争戏剧,还是革新色彩极强的荒诞派戏剧,舞台管理者都始终注重写实。对于生活化属性较高的戏剧,基本上所有的生活用品,甚至精确到卧室、皇宫的摆件等,都需要一一被呈现。因此20世纪英国戏剧的舞台布置特征在于真实性,能够让观众在看到舞台背景时,首先就能通过场景的创设来对整个戏剧的背景产生即时的印象。同时,英国戏剧也格外注重对于情节的写实化,角色的一举一动都会依靠舞台中的道具来推移,情绪的变动点也多数依靠道具来推进剧情。例如当戏剧表演中的男女双方处在情感推移并达到愤怒的阶段,双方必定会产生一些摔东西、敲打道具等动作,从而利用舞台布置、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因素,观众营造出一种完全写实的观感体会。这样一来,观众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艺术思想,从而将自身高度融入到戏剧表演现场中。即使观众并没有处在战场中央,也能通过真实的舞台布景体会到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

(三)中英戏剧的舞台布置特征比较

通过上文对中国古典戏剧和对20世纪英国戏剧的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典戏剧在舞台布置上明显较为重视意象化的体现,这与中国古典戏剧剧本的整体题材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典戏剧中,有很多都是以神魔仙家为题材的戏剧,而中国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亦或是比较向往的“神仙”,都会有着固定的联想。即仙家是腾云驾雾、身披白绸,南天门也是置于云海之中,具有遥远而又神秘的虚幻色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的舞台编创者为了突出这种思维意识和实体结构上的关联特征,就会尽可能地将舞台布置成为比较缥缈的、“不切实际”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重现古典戏剧的现代舞台上,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古典戏剧的舞台表现形态会保留几种比较虚幻的布景。我们也可以将这种“保留”的现象理解为当代艺术向古典戏剧艺术的致敬行为。而 20世纪英国戏剧的舞台布置特征也同剧本的设定有很大关联。因为此时英国的戏剧剧本都比较注重于反映或反讽社会实际,所以舞台的布置就需要突出人物和剧情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就是舞台需要无限贴合生活实际,才能为观众带来共鸣感。故英国戏剧的舞台布景基本都以写实为主,每个道具、每一个生活摆件都具有完整的现实意义。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在中国古典戏剧和20世纪英国戏剧的舞台布局审美特征方面,双方所产生的布局差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双方在戏剧文化、国家发展、人们生活形态上的差异。同时,双方剧本的成型也基本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观众也是处在异质性的文化环境中,拥有迥异的审美习惯,因此,中英两方的观众对于剧本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也能够被充分理解。

猜你喜欢

古典戏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怎样读古典诗词?
戏剧类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