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器之辨:大学使命的人文价值取向

2018-03-19李明华谷建春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文大学教育

李明华,谷建春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学生处,湖南 长沙 410201;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它,更是当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总书记说,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显然,高等教育尤其如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定任重道远而又大有可为。因此,明晰大学道器之辨,溯源传统文化意蕴,阐析道器疏离现状,以实现道器整合、明确大学使命的人文价值取向:即大学在追求内涵建设、自觉作为的同时,应当积极承担人才培育、知识创新与价值引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育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注入精神动力的重大使命;进而持续发力,促进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繁荣昌盛。

一 道器之辨:大学传统的人文意蕴溯源

“道”和“器”是标志事物规律和状态、本体和现象、一般和个别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道器之辨,成为中国大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源泉。纵观中国哲学史,道器之辨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及汉唐的“道先器后”宇宙生成论阶段,宋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道体器用”道统本体论阶段,明末清初王船山的“器本道末”人文生存论阶段。

(一)先秦道器思想:“道先器后”之生成论

“道先器后”生成论,也称之为道器本末未定论,是道器之辨逻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道”这一范畴最早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他认为,顺天而行,犹如引产之术,乃顺势引导之术,故曰导,曰道。“道”是万物之宗,存在于万物之先,也是万物产生所依据的标准、法则,道生万物就是道生器,道在器先。道先器后不仅仅是生成的时间先后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道”的绝对领导地位。

《老子》中只明确提出了“道”这一范畴,但它提出了道化生万物的观点,实际上表达了道派生器的思想,万物就是器。而 “道”是根本性的,是高于实际事物的,为“本体论”提供了思想资源。《周易·系辞传》首次提出了“道器之辨”,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是乾坤和阴阳交易的法则和规律,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而器是依据道而生成的有形之物,称为“形而下”。但是《周易》并未对它做出进一步的阐释,为后来的争论留下了发挥的余地[2]。

(二)宋明程朱理学:“道体器用”之本体论

宋明时期,以程朱理学的建立为标志,儒学理论形态出现了一次重大改变。理学,以理言道,开创了“理”本体论范式,道器范畴具有了理学式的诠释和定位。程颐对张载的道气之论作了形上与形下的区别。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之道本身不是气,而是气化流行得以有序运行的根据、动力和规律,亦即程颢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二程的“天道”和“天理”属于同一范畴,形上之道的“理”上升为本体论的概念。

及至朱熹,道器关系表现为本原论上的理气关系和禀赋论上的理物关系。他融摄了张载的气本原论和二程的理本论,理论范式具有了更大的解释空间[3]。其道器观是从本体论出发,为现实世界的人和人伦社会提供了终极的存在根据和价值信仰根源,保证了儒家伦理和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和普遍性,高扬了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增强了人的道德自律意识。而至明清之际王船山人文主义生存论,道器之辨转变为“治器显道”新的诠释方式。

(三)清初船山哲学:“器本道末”之生存论

明清之际的剧变促使知识分子对自身学术传统进行深刻反思,王船山是哲学反思领域的集大成者。其根本问题是,面对当时个人之艰难险阻的生命历程,何以能够空无一切地度过一生?所以,人的生存成为船山哲学的首出视野,实现了从“理”本体论阶段到生存论阶段的过渡。王船山以人道明天道,强调“人之独”。从人的生存和践行出发,肯定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物及价值,认为人不能执理以限天,以 “人”为首出,以人文主义视野开启了生存论的范式[4]。天下唯器,器不是外在于人的被观察者,而是在人的活动中得以肯定。道的显现必须通过人“治器”而实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王船山的道器观开启的是开放、求新、尚变的价值取向,从人文主义生存论范式出发,划分天道和人道,天道是自在自然的,人道是在人的生存和践行中显现出来的。由此可概括为“治器显道”的器本道末人文生存论。

综上所述,采用历史研究方法,溯源中国大学传统文化意蕴中的道器思辨之义,从先秦汉唐,至宋明时期,至明末清初;从宇宙生成论,到道统本体论,到人文生存论;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器之辨,为阐释现代大学的道器疏离现状与探究现代大学的道器整合使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 道器疏离:大学现状之人文精神式微

进入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的新时代,人们期待实现大学的“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性和技术性的整合,以及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统一[5]。大学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人文价值取向,“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或被肢解,大学人文精神式微或陷于沉沦之虞。

(一)大学人文精神式微的表征探寻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大学教育与管理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功利化、工具化与商业化等不良倾向,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大学人文精神日渐式微。以下仅撷取作为大学两大主体的学生与教师,予以阐释:

1.关于学生:人文精神失落

实验二考查的是使用英汉词典和使用英英词典时词汇的学习效果,考虑到测试结果的有效性,笔者没有设计单词拼写和单词与释义的匹配。结果表明用所给单词填空的测试中,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组使用英汉词典要好于第二组使用英英词典。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记忆单词的主要策略之一仍然是使用英汉一一对应的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借助于母语记忆单词的方法在外语学习的初期阶段有利于提高兴趣,在初次接触生词时减轻记忆的负担,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并不利于词汇的深度知识的学习。

人文精神失落表现在部分学生身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功利思想比较严重。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奖品、证书、文凭等现实之物,而缺乏对学习、研究本身的兴趣与热忱,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二是人文知识比较缺乏。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三是人文关怀缺失。这既体现在对待生命的冷漠上,也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淡漠上,还体现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上;四是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在极少数大学生中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或违纪违法行为明显增多。

2.关于教师:教育本质异化

这反映在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实践、精神追求等多个方面。一是职业定位模糊。作为大学教师,职业理想不明确,职业信念不坚定,仅仅把教师职业当成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二是责任意识淡薄。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而有些老师只把上课当作自己工作的全部,基本忽视学生成长、成人所需的观念教育与价值引导;三是学术道德失范。少数教师为了评职称、上待遇,论文追求数量不求质量,制造学术垃圾。个别教师甚至不惜甘当“文抄公”,学术道德沉沦得极其严重[6]。这从当下屡见报端的“学术腐败”之新闻,便可见一斑。

(二)大学人文精神式微的原因探析

探究其因,鉴古思今,“道”与“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中,出现了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倾向,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根本原因是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的疏离所导致的教育困惑。

1.忽视人文精神培育

首先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先天不足”。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主导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进程,对高考的重视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偏离了常轨,产生了诸如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人文教育等问题;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则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严重分裂,人文学科一直不受重视。其次是市场导向引发的“后天失调”。在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一度出现了以市场需要来“经营”大学的理念。人文学科因其缺乏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功能受到冷落,更因其内蕴的对拜金、唯利、人际关系庸俗化等不良现象的批判而倍受排挤,导致大学人文教育弱化[7]。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这就是人文教育。而上述大学人文精神培育或偏离、或弱化的现状,令人堪忧。

2.迷失人文价值定位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具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的后果就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缺失;面对众多选择,一些大学生在信仰上,竟然无所适从。而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说过,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它具有移山填海的力量。使一个人具有了信仰,就是使他强大了十倍[8]。由此反观,当下少数大学生随着已有信仰体系的崩溃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正变得极度迷茫与空虚。“郁闷”、“烦躁”、“无聊”等话语在学生中盛行,大学生通过抽烟、醉酒、暴力游戏等发泄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把自己的理想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和乐于奉献联系起来,个别学生甚至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于“找一个款哥(富姐)、找一份轻松工作”等生活或职业方面的不良想法[9]。

3.漫延功利主义倾向

首先是大学行政化。高校行政化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缘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及各种利益的诱使,在高校担任一官半职就能比普通老师占有更多的资源。一些在学术上稍有建树的学者,积极竞聘院长、处长等行政职务,获职后,便常年不进课堂。其次是大学工厂化。在工具理性主导下,教育理念滞后,不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少数高校管理者热衷于所谓的“规章、制度、文本”等操作,习惯于将学生当作流水线上“产品”,其目的在于培养合格“产品”和熟练“工人”。技术主义宰制大学的结果是大学生活的毫无个性与大学创造性品格的沦丧[10]。再者是大学商业化。当前,在部分大学的校园里面,商业气息非常浓厚,利字当头,物欲横流,盲目创收之举俯拾皆是。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以致大学校园的文化艺术节之类学生素质活动,反而往往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校园人文氛围营建。

三 道器整合:大学使命的人文价值取向

当下,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大学应当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 现代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要有奉献社会的一种责任意识、担纲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个方面,担负起应有的使命与责任[11]。

(一)坚持内涵建设,突出价值引领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大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应当追求自身发展、实行内涵建设,努力创建“双一流大学”,成为社会的重要一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建设、发挥人文价值功能,引领社会前行:一是遵循大学教育理念。大学的办学与发展要遵循“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教育理念,促进大学人文教育发展。二是协调大学资源配置。大学应从科学发展出发,合理配置高校的人、财、物资源,创建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三是优化大学校园环境。大学应致力于建设并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营造充满人文氛围、且与彰显大学本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发挥其教育功能和示范作用[12]。四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内涵的重要路径,也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传承文化的基本要义。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的诸如教育竞技化、发展功利化、内涵空壳化等问题,以及一些高校教师出现的底线意识缺失、教育情怀弱化、利己思想膨胀等现象,大都与文化建设缺失有关。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形象,而且有违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二)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人才培养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大学应该自觉做些什么?大学不作为,社会建设就会失去强有力的支撑而成为无源之水。第一,大学应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定位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二,大学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如是说。大学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强化校外引进聘用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校内师资培养,内外兼施,同步进行,并积极优化师资结构,打造最优教师团队,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凸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发展水平。第三,大学要强化人才培养。大学要改变人才培育模式,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这是当前大学面临的很紧迫的事情。现代大学还要自觉的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上,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知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大学在传统上就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试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大学的本质与核心就是知识创新、探究学问,大学只有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才能不断地创新思想,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无独有偶,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大学在服务社会时要保持自己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还要自觉地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领社会前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应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应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价值导向、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前瞻性,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要先于经济结构的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要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引领的重要作用”[13]。与此同时,大学要通过增强创新意识、确立创新目标、完善创新机制等方式和途径,提升高校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如此,现代大学才能更好地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建设经济强国的新时代,储备知识力量、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四)坚持文化传承,提升社会服务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也是一种精神纽带,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依归,在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上于当代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加塞特认为,与中世纪大学相比,现代大学已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大学应开展必要的文化活动,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体系,这是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14]。由此,大学文化理应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也理应成为传承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不仅服务于社会而且可以引领社会前进。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大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与社会文化相融合,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应当积极发挥这一重要使命,去不断地丰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力量,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态度上进一步提升现代大学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纵观社会变迁、时代更迭,置身其中的芸芸众生,其价值观念的变化与更新层出不穷,莫衷一是。而大学是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完善与发展在社会变迁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青年学子价值观模糊、混沌,甚至淆乱的现状,现代大学必须重新重视并审视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从价值引领与实践内化两个基本维度具体实施:促使二者在互生互化中,共同推动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价值多元和价值冲突中,需要遵循教育旨归;在教育抉择中,实现并完成价值引领和实践内化演进中的基本理路[15]。惟其如此,才能明晰与匡正包括青年学子在内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以期合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此亦为现代大学的人文价值取向之职责与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社会正处于近代以来人们最为期待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全国各族人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伟大号召,努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社会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价值准则为思想、行为之标准而遵循、而实践,既完全符合习总书记对于当代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时代要求,也切实符合当代高校寄予青年学子的关于人文价值取向的大学使命之殷切期望。

猜你喜欢

人文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