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创建高校德育网络系统的策略研究

2018-03-19何志红邹道军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网络系统子系统协同

何志红,邹道军

(广东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国内国际很多因素的影响,国内高校的德育环境与目的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只是借助单一部门或者单个环节,很难使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得到实现。所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规划和措施,从各方面和环节出发,建设协同紧密的教育网,全方位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系统构建。笔者认为,有效地利用协同理论的原理,完善和构建高校的多维度、高质量德育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360°的协同整体德育效应,增强德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协同理论概述

1971年,哈肯和经济学家格雷厄姆合作,发表了《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首次正式提出协同概念,强调:不管是任何冲突或者对立的两方,只要他们位于相同的系统中,都会存在协同共存的现实性与可能性,都可能会协同化发展。后来哈肯又相继出版了一些书,对协同理论进行系统化阐述,进而使协同学发展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协同理论是以突变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等为主要的理论来源,并且吸取结构耗散理论的有效经验,是由一系列缜密而复杂开放的原理构成,同时有效运用动力学以及统计学的结合方式,研究某一系统在不同要素的非线性和涨落相互作用之间发生的协同效应,其自发组成的时间、功能及空间的有序的结构,从而揭示诸多的系统从无秩序发展到有序过程的普遍规律[1]。所以,这理论已经成为复杂科学系统的重要分支,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还取得了丰富的结果。

协同基本的原理中,控制参量主要指某一系统从没有秩序发展到有秩序这一过程中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的因素,随控制参量不断的变化,这一系统也会愈发靠近质变的临界点,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互联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加,其子系统在无秩序运动的状态下就会不断变弱。在控制变量到达它的某一阀值时,各个子系统间互联的作用必然有明显的增加,随后就会展示出一种有序发展运动的状态,于是就会产生序参量。序参量:就是所有的子系统对有序协同运动状态的总量,体现所有的系统宏观有序度,同时也是系统结构出现质变的根本标志。当全部系统处于有序运动的状态时,并不就是代表着各个子系统的构成要件,是完全受控制的,其子系统内部之间仍然会存在少许无规则的相对性独立的运动,强弱不一,有时候还可能会出现局部的接合状态,遇到外环境变化,序参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起落[2]。要是其系统外环境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子系统也会从无序运动或者有序运协状态产生演变,这是因为系统自身组织的特征。某个系统自身组织的特征愈强,其系统出现及维持新功能就会越强。假若某个系统在自身的组织的影响之下,仍然趋向于有序的运动状态,这就被称作良性涨落,如果是趋向于无序运动的状态,就被称作不良涨落。在协同理论中,还有一种自组织理论,系统在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时,又或由有序的向更新的有序进行转变的,最先就必需要系统环境,提供物质流、能量流作为保证,也就说明控制的参量到达了一定“阀值”的时,转变才可能发生变化。然而,系统先后相变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出现质变,在环境参数达到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其变化则是由系统自身进行的,再之后,凭借不同形式的信息反馈,对结果进行加深和控制,这就是自组织。

二 协同理论和德育教学的契合性

哈肯所提出的协同理论,不仅在自然学科中可以应用,同样在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很好的启示。就德育网络建构来说,协同理论将为德育建设提供有效认识和分析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从德育方面的角度来说,很多个体,不管是社会、个人或者学校,都是借助其集体性行为,一边经过激烈的竞争,另一边又借助协作来间接决定其自身命运,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这里的大部分个体都是被动的行为,并不是自发的行为。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利用协同理论这一在一般规律下有序运动的、自组织状态的集体行为科学,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3]。第二,德育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在这过程,人们就会展示出协调性运动和互助的行为,在德育网络系统之中,单一子系统是有思维、有分析能力的人,所以,就能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

在构建德育系统过程中,使用协同理论开展研究,研究的对象需要和系统所拥有的随机性涨落、非线性以及开放性等相符合,德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有开放性的功能,结构的内部也存在较多的非线性活动,并且,德育工作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中,也存在着一些涨落的情况,所以,德育系统具备了上述条件,这就使基于协同理论建构德育网络系统变得有可能。德育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这一方面主要在不同学生之间认知的特点也有很大不同中得到展现,这也表示不同学生间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存在的个体性差异就代表在实际教学时会存在大量无序的状态,全体也会发展成耗散的无序结构,这对实现德育系统的目标是不利的。所以,在建构德育系统时,需要加强对协同理论的关注和引导,关注序参数作用,进而在系统内部形成自组织的运动,从微涨落转变成巨涨落,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的最终目标[4]。

可见,协同理论不只在自然学科中适用,和德育也有很强契合性,所以,我们能够把协同理论引进到德育教育中,借助对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分析,寻找恰当的德育方法和模式。

三 德育网络系统的创建策略

(一)协同创新队伍的创建

要想创建德育网络系统,一支协同创新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支队伍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创建德育网络系统时,协同创新队伍的成员主要是教师,所以这里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对德育网络系统创建进行研究[5]。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德育教学是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对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虽然国内教育行业教师的学历和综合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良教师,某些教师自身的德育就不合格,更不用说对学生德育进行引导了。所以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和水平,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模式有很多,常见的有榜样作用、氛围带动、品德的评价以及实践等。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大,所以教师可以使用谈话或者讨论等具体方法,使学生澄清自己的认识,提升道德修养,学生对优秀教师都会有模仿性,因此教师需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创建一支协同创新队伍,需要建构起教师德育环节的约束和激励制度。达芬奇说过,力量产生在制约中,消亡于自由内。制度与组织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规范和制约,其特点主要是制度的执行通常是依赖强制力。为了使教师德育教育的责任制得到强化,就需要建立起教师量化工作考核体制,教师业绩评价和奖励机制,学生成果评价奖励机制等,使用制度对教师工作的效果进行保证,强化评估的作用,并给予合适的奖励与表彰,进而充分调动教师德育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各个层次中,需要制定出分层次的德育基本制度,使各个具体环节具体的制度得到完善,进而确保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制度依存,进而对教师的工作发挥出督促的作用,促使教师更加用心。

(二)德育网络系统的创建与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教育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先进科技在教育中不断得到应用,进入信息化社会之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信息化平台也不断建立,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在创建德育网络系统时,还需要对系统的创新平台进行创建。可以创建一个以“德育”为主题的论坛或者网站,搭建信息时代网络化德育平台,主要方便学校或者家庭等使用信息化网络,进而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创建沟通的平台。需要培养“网络型”的德育工作者,他们能够使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提升学生媒体的素养,增强学生的鉴别信息能力,使学生可以敏锐地对信息进行捕捉、支配、选择和判断,提升学生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并借助这些信息使自己得到提升,进而实现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教自律活动[6]。网络专家还可以借助手机或者电脑等媒介随时在这一平台上对教师或者家长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一平台中,学校可以和家长合作,学校需要重视家长的作用,目前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主要原因是其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学校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出教育的不同菜单,邀请家长到这一教学资源中,对学校准备的名师专家讲座或者其他活动进行观看,对家长的教育进行指导,教会家长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

还可以创建一些协同教育的网站,对国际上一些效果较好的协同教育模式进行推广,使教师和家长能够了解更多德育的信息和知识。在这里,还需要国家发挥作用,加大对网络开发和运营商的支持,帮助建立起协同创新平台,凝聚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为学生创建更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借助这些网络媒介,能够使德育的内容更加形象、丰富,提高德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提升德育水平。

(三)家庭德育系统创建

创建家庭德育系统在德育网络体系中属于微观环节,这里的德育管理系统是指学生父母以及其他的亲属,他们按照社会的需求及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教育,通过家庭内部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德育系统长期处于有序运动的状态,即家庭中的父母是序参量,对整个家庭的德育系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7]。然而,就算这一系统处于有序的状态,也不代表着子系统中没有规律的运动就会停止。就如人类社会,是当今世界最复杂和最高级的自组织集体,对于处在不断成长变化中的小孩来说,孩子就是家庭德育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促使着自组织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因此,家庭德育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就存在“微涨落”的局面。让·皮亚杰认为,小孩的道德发展会受大人约束,只是随年龄的不断增长慢慢地从他律变成自律,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家庭德育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要有耐心,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素质。家长还需要加强和教师的交流,切实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情况,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切实提升孩子的素质。

(四)学校德育系统创建

学校德育系统在整个德育网络系统中属于中观地位,学校的德育系统主要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人际间的交往、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和实践等为前提和基础,和经过特别选择的文化传承,尤其是一定行为规范、道德理念、为人处世的原则、政治性意识等发生互相作用,经过学生实际的体验、感受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社会性理想、价值观以及道德等培养和教育。

学校德育系统和家庭相比是比较复杂的体系,从协同支配原理中可以看出,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各自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其中的一个又或其他几个小的子系统占据主要的地位,也发挥着序参量的作用。在不同的子系统的性能增强后,其他的子系统就会出现协同化作用,进而使整个系统位于更加有序的状态。在学校德育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前学校教育情况来看,教师为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但是从德育这一体系出发,教师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也是教育的中心,所以在短时间内,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取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只能互补。根据协同理论中第二层含义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两个不同序参量是处在均衡的条件下的,在两者都打算独立地主宰系统基础上,序参量必然会形成一种妥协,教师、学生可以共同协作对系统进行控制,于是乎,整个系统宏观的结构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的。而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不同的序参量借助对其他子系统,比如课程的设置体系、教材以及教学理念等系统的统筹协调,在以上不同的子系统之间进行自组织运动,从而实现对系统的引导,有助于德育教育可以协同发展。

学校的需要背景不同、利益追求不同以及层次不同的各个学生子系统和要素等整合成一股强大合力,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德育的主客体都认同的目标管理系统。要是学校的众多个体和单位没有目标的整合制度,德育体系主体和客体的价值观念互相冲突,就会使德育教育更加困难。对学校德育系统来说,目标也是主导的序参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时间以来,国内学校德育的目标突出的特点是刚性、理想化和一元化,中心比较高,更加注重政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层次,面临结构性的困境,也就是说,系统的结构是不完善的,整个系统的基础不牢固。而且,在开展时间过程中,也经常存在误区:将德育目标作为起点。而学校的德育系统起点是没有合理设置,对社会行价值过于强调,对学生的道德个性与自我利益进行了全面地抑制,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所以,学校在构建德育体系时,需要关注目标的协同。首先,是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协同,要对学生自立自主、主体性以及独立的人格等进行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对社会、集体的认同感。其次,还需要对近期、中期和长期等目标进行整合协同,更好地创建学校德育管理系统目标的发展链,确保完整和有序。再次,要使其内在和外在的目标相协同,凭借对德育系统外内因的刺激,使学生各个方面要素得到协调。最后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协同,使德育系统现实和理想相统一。

(五)社会德育系统创建

社会德育系统是对学校和家庭系统的补充,社会系统中的新媒体和网络等是德育系统的新渠道,也是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社会资源对学校和家庭资源也有很大的补充,所以需要创建出有效的社会德育体系。社会拥有的一些资源是家庭和学校不能比拟的,比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公立机构,其资源是学校和家庭不能拥有的,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出这些社会资源的作用,使这些公立机构可以免费地向大众开放,这种方式就不仅仅是对学生进德育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德育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也为学校的德育系统建构扩展阵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社区和企业也是重要的社区资源,社区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企业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工作的重要场所,这两方面在德育系统建构中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重大浪费。社区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可以是公益性质的,也可以是娱乐性质的,鼓励整个社区居民参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对小区风气的引导。企业需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关注员工德育素质,要制定出严格的考察制度,对于那些德育方面不合格或者犯错的员工,要严厉整治,不能姑息,加强对员工的道德培养,经常举办一些道德和职业素质讲座,进而提升员工的素质。

这里还需要切实发挥出政府的作用,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提倡道德体系建设,鼓励学校、家庭和企业等各个子系统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建构出切实有效的德育网络系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理论创建德育网络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调动全社会资源,全面参与,不断对德育网络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切实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还需要借鉴国外德育教育经验,与国内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天英.中职学校德育课“协同教学”模式应用课例研究——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J].学子(理论版),2014,(21).

[2]段君.当前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障碍及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

[3]李文刚,苏媛媛,郝磊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的视角[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2).

[4]宋蓓蓓.“中国梦”走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路径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5]张国林,董莉莉.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作用下的高校学生工作[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4).

[6]耿俊茂.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7]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丛[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网络系统子系统协同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DEMATEL-ISM的军事通信网络系统结构分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速公路网络系统配置浅析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