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钢琴艺术的中国化

2018-05-29赵成明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神韵钢琴音乐

唐 进,赵成明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钢琴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碰撞,数辈作曲家、钢琴家们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弘扬传统文化,致力于钢琴艺术中国化,其演奏和创作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百花齐放,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西方钢琴艺术的中国化,是“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在其背景下产生的形态各异的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指。

一 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的形态研究

西方钢琴音乐进入中国后,钢琴艺术中国化、钢琴音乐民族化成为数代作曲家、钢琴家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历经数辈作曲家、钢琴家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国钢琴音乐到今天已呈现出多元文化共荣的景象。除了大量通过传统古曲、地方民歌曲调、戏曲、民族器乐曲、舞剧等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钢琴曲,还涌现出许多取材地方音乐素材创作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说明了中国钢琴音乐改编和创作的独具匠心。然而,这些运用传统音乐及素材改编的钢琴作品,并非单纯延续原作的音乐主题,它们与原作在材料运用、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异同,在审美意趣和风格指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一)中国钢琴音乐改编作品

1.由古曲改编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古曲历史悠久,乐种丰富。传统意义上,古曲指的是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历代流传下来的器乐曲,如古琴曲、笛箫曲、琵琶曲、丝竹合奏等古代民族器乐独奏或合奏曲;另一部分包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人或文人所作的古典诗词歌曲。中国古曲是最能彰显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有《流水》《幽兰》《广陵散》《梅花三弄》《十面埋伏》《阳光三叠》《胡笳十八拍》等古典名曲,这些弥足珍贵的国乐,在其标题上已弥漫出如高山流水般的艺术生命,沁透着缠绵不绝的东方神韵,尽现中国韵味之美。加之由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声音优雅,展示出东方特有的雍容、谦和、博雅、广善等特质,这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经过百余年洗礼的中国钢琴音乐,已逐渐呈现出音乐内容多样、创作风格多元的形势。根据中国传统古曲移植改编的中国钢琴曲,如钢琴曲《十面埋伏》《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等,以一种独有的中西合璧的艺术形态,在百花齐放的中国钢琴音乐艺苑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一大典型的题材类别。这些钢琴曲作品依据传统古曲音调素材改编而来,并不仅仅是对原有乐曲音乐语言和素材单调地拼贴与组合,而是在运用原有曲调探索民族音乐钢琴化的同时,融入西方音乐的多声部思维,形成具有崭新音乐气质和形象的中国钢琴艺术作品。

2.由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思维结构的国粹,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真正属于本土的音乐,尽显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气息。这些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传统民族音乐,经由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乐器来演奏,具有浓烈的古典气息和中国风格。致力于发展中国钢琴艺术的作曲家们,尝试将这些传统器乐曲,融汇进钢琴音乐语言,改编成具有中国器乐语言和思维特点的钢琴作品,从而产生了一批批影响深远的传统民族器乐钢琴改编作品,如王建中改编的《彩云追月》《百鸟朝凤》,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以及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等等。这些钢琴作品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及乐曲改编而来,不仅移植了原曲的主题音调,运用特殊的钢琴技巧来模仿民族乐器音色的神韵,在钢琴织体、曲式结构、调式及和声的探索以及对民族器乐装饰音手法的借鉴上,继承了民族音乐多样性的特征,并保留了独特的中国风味。

3.由民间歌曲改编而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民歌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产生于人们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包括地方民歌、创作歌曲、填词歌曲、革命歌曲等。根据题材不同大致分为反映生产劳动、爱情生活、日常生活、民间礼仪、嬉戏逗趣五种类型。我国作曲家利用民间歌曲元素改编了一系列优秀的钢琴曲,在原始音调的基础上,更彰显出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征。如刘庄改编的钢琴曲《变奏曲》采用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桑桐以七首极具代表性的内蒙古民歌为素材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以广西刘三姐主题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而成的钢琴曲《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等等都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4.由戏曲、舞剧等其他元素改编与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音乐,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由京剧等戏曲音乐元素改编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内容往往与原曲音乐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本上是为原曲的音乐元素而服务的,如根据京剧改编的《红灯记》,根据京剧曲牌改编的《练习曲四首》,根据昆曲曲牌改编的《皮黄》等等。这些作品实现了戏曲风格与钢琴语言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尤显可贵。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与舞台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舞台艺术。舞剧的发展由多个要素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人物、事件、矛盾之间的相互冲突作为内容依据。作为舞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剧音乐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戏剧情节的发展上,以及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塑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舞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刻画和气氛的烘托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根据舞剧音乐元素而进行改编的钢琴作品《红色娘子军》等,在创作时一方面参考了舞剧原作品形象的特征,另一方面则大大吸纳了原舞剧音乐的主题材料,最终加工提炼成独立的钢琴作品。

(二)中国原创钢琴音乐作品

中国钢琴音乐在改编曲的同时,也不断地尝试原创钢琴音乐创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使西方近现代主义的作曲技法、音乐思潮、教育观念、创作风格等音乐文化纷纷进入中国,并且几乎渗入到钢琴音乐文化的每一个领域——钢琴音乐创作、钢琴音乐表演、钢琴专业教育、钢琴音乐理论研究等等,在这种时代潮流的积极作用下,直接影响了中国多元钢琴文化的产生,中国钢琴音乐的大量优秀作品被创作出来。主要代表作有刘敦南创作于1979年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是“新时代钢琴协奏曲创作的重要收获”;汪立三创作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此曲“对钢琴音乐哲理性的追求,是这部钢琴组曲的最大特色”;储望华作于1978年的《新疆随想曲》,表现了“四人帮”垮台后,新疆人民欢庆胜利时载歌载舞的场面。20世纪80年代后,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在视创作“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音乐为己任的意识下,积极探索“中国音乐风格”新时代的全新意义,钢琴音乐创作的数量剧增,演奏技法纷繁,西方现代音乐理论和技法,像“十二音技法”“无调性变体手法”等新名词开始出现在这一代作品中。

二 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意指

伦纳德·迈尔认为“不同时代的许多不同文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表明,音乐可以而且的确传达参照的意义”,“这种参照意义以某种方式归之于音乐之外的概念、行动、情感状况和性格领域”,且“绝对意义和参照意义都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而且的确共同存在于一个音乐作品中”[1]。伦纳德·迈尔所谓的“音乐的参照意义”,在我们看来,可以理解为作为符号形式的音乐音响作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文化传播、阐释系统的规定和制约下,由特定的文化阐释系统中的其他文化符号对音乐作品的阐释而彰显的意义和内涵。音乐音响作品只有置于这种特定的文化阐释系统中,其蕴含的意义和内涵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才能得到较全面、清晰的展现[2]。我们老一辈作曲家们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提炼素材进行改编作品的创作,以及当下许多优秀的中国原创钢琴音乐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阐释系统。

哲学是理性的认知世界,音乐则是感性的认知世界,他们看似相悖,却在一个共同点上交叉:对现实的抽象表述。意指一词从哲学范畴解释,是指艺术所蕴含或表达的主要价值、精神境界和文化意识。中国钢琴文化的意指,即是中国钢琴文化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东方文明和精神底蕴。“中国哲学”对东方文明和精神底蕴的最直观展现即是五千年来渊源流传的儒家、道家、宗教哲学,从“中国哲学”层面描述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可以得出中国钢琴文化的意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中和”意指

“中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说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由此可见,“中和”深谙“中庸”之道,具有“中庸”思维:和谐、缓和、和顺。“中和”自然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之一。“和”,本意有两种解释,一是“调味”或“和味”,二是“调声”或“和声”。中国人对“和”的认识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之和、音乐之和等等,通过“和”获得“和味”或者“和声”。“和”自可以引出和谐、适中、和解之意。寻求“和”的这一过程,本身就包含有对世间万物矛盾对立的包容与融合。纵观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从最初的改编作品到现在的原创作品,中国钢琴音乐与欧洲钢琴音乐,在音乐文化和精神意境上有了越来越多契合之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追求理性、平衡,钢琴作品的演奏讲究适中的力度,严谨的速度和结构,灵巧有控制的指触,统一的风格,不可跨越古典的结构。中国钢琴音乐则是强调如“大音希声”内倾心理的反省,追求神韵空灵的意境,其内涵深层是音乐适中、不偏不倚的“中和”文化的积淀。

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思维方式源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中和”美学意识,讲究音乐波状流动的美学形式,即强调旋律线状的波状流动。中国音乐追求旋律的横向思维之美,如古筝演奏讲究“以韵补声”,就是应用左右的吟、滑、按、揉的技巧,使右手发出旋律线具有上下波的效果,增加了旋律的波状流动感,如民族器乐曲中的加花装饰、揉、压、颤音等波动技法等等。这种波状流动的美学意识自然影响到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如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加花、颤音、前后倚音、回音等等装饰性技巧,有修饰旋律、模仿特殊音色、形成民族风格等等作用,以达到横向的旋律线的动感,获得不同的意蕴。

中国音乐几千年来以单声思维为主,西方钢琴音乐进入中国后,直接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和声思维,向钢琴创作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如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的运用:赵晓生的《希望之神》运用平行四度叠置和弦、加音三和弦、变功能和弦等表现追求理想的愿望,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用空五度表现夜空的空灵感等等。又如五声调式综合化的和弦的运用:汪立三的《兰花花》用整块的综合化和弦叙述了兰花花的痛苦和无奈。再如平行和弦的运用: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舍弃了人们常用的新疆地域特色的基本音型,而选用了新疆手鼓的单调节奏为主要音型,造成了左右手的节奏错位,和声上运用印象派与民族和声结合的方法使音乐更具有活力等等。

2005年第10期的《钢琴艺术》杂志出版了储望华先生根据江苏民歌改编的钢琴独奏作品《茉莉花》。作曲家运用大量和声技法,将原曲的旋律发挥到极致,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又赋予了更多灵动的音乐色彩。

如图1、图2、图3所示,作曲家在三次主题旋律的改编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手法。第一次主题将二度音程叠置在高声部,运用五连音将其组合,同时与低声部的主旋律形成呼应;第二次主题中大量应用四度、五度音程及柱式和弦,以更强的和声色彩承托高声部的主题旋律;第三次主题高声部八度旋律与低声部分解和弦相互交织,在听觉上为主旋律营造了更强的流动性。三次主题旋律在作曲技法上的不同表现,运用钢琴通透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为原曲增添了丰富的音乐感染力。和声语言是这首《茉莉花》的内核,在不断强化民族风格的同时,钢琴富有变化的织体、多元的音响,带给了人们全新的音乐感受。这样的创作,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差异的思想协调共济,建立起既富多元化又综合统一的音乐文化有机体,深得“中和”韵味。

图1 《茉莉花》第一次主题

图2 《茉莉花》第二次主题

图3 《茉莉花》第三次主题

(二)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神韵”意指

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钢琴音乐文化,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相比较,“韵”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独有的特点,是中国音乐美学的最高境界。汉代文人蔡邕的《蔡中郎集·外集三·弹琴赋》是最早论述“韵”的著作。他认为“繁弦既抑,雅韵乃扬” 。在这里“韵”与“繁” “雅”形成对比,暗示了中国音乐的乐风以清素、简约为主。“韵”字最早写作古代调律器的“钧”和“均”字,取调和之意,“韵”即“和”也。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之韵。”所以,“韵”字在中国美学中常以“风韵”“气韵”“和韵”“神韵”等词出现,其中又以“神韵”为最。“神韵”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通俗地说,神韵就是传神或有味。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来看,“神韵”指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它以抒写主体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清奇冲淡、委曲含蓄、耐人寻味的境界,使人能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音乐中“神韵”的品格,既要在声音上和谐悦耳怡人,还要有音乐内涵情调和意味的美,从而达到悦情悦神的境界。

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崇尚“神韵”。明代的哲学家李贽曾说“声音之道可与禅通”。意思是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相通,可以用禅宗的宗教理论论述音乐的奥秘。李贽主张音乐要靠禅通顿悟一样去感受,要超越简单的声音感受,不用图谱和语言传授的音乐才具有玄妙意蕴,这种观点强调“神韵”的封闭和内省。明代琴家徐上瀛则说过:“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他认为只有神游气化,意在音响之外的意和志,才能求得相同意志的知音。这种观点强调“神韵”的开放和外扩。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在音乐功能神秘化这点上是相同的。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认为中国音乐中的“神韵”是玄妙之音、弦外之音,弦外之音具有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精神境界。中国钢琴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轻景重情的美学倾向,是“神韵”美学在钢琴音乐思维上的典型意指。

元代《琴律发微》记载:“汉晋以来,固有为乐府辞韵于弦音,然意在声为多,或写其境,或见其情,或像其事,所取非一、而皆寄之声。”中国音乐思维注重淡写、淡景,是一种淡化了的模仿,一种含蓄的温情。故而淡化写景,注重抒情,才能达到“神形兼备”“神韵形似”的意境。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推崇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寻求意境。例如《黄河》钢琴协奏曲、《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等,都是作者在保持其原曲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运用钢琴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技巧,不仅仅表现乐曲的景致,更注重抒发主观审美志趣。景和物似象非象,似花非花,让人们在特定的情景思维中领略美的感受,把内涵升华到连古通今的哲学高度。以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据中国传统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为例,如图4所示,作品一开头,自由的散板处理悄然揉进了中国音乐特有的气韵,钢琴的共鸣音响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呈现给听众“江楼钟鼓”的画面感,委婉而平静,意境深远。

图4 《夕阳箫鼓》节选

“符号学固有的特征是社会集体性,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表现,是一种意指形式”,而“文化意指分析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研究和修辞学研究”[3]。从中国钢琴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钢琴文化不断地发展,期间表现出的特征,可以认为是社会不同时期意识形态的反映。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其本质也是中国当今意识形态在文化中的表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东方智慧,融合了东西方文明优点,蕴涵伟大复兴中国梦之“神韵”及兼达天下的“中和”之道。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历史演绎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崛起之路。在21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走向,必定是中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却又各自具有其独领风骚的制高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将在21世纪历史的发展中获得新的诠释,赋予“中华神韵”之新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黄汉华.符号学视角中的音乐美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3]屠友祥.罗兰·巴特与索绪尔: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的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神韵钢琴音乐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纸钢琴
音乐
瓦子街,读不完的神韵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风之神韵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