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长沙花鼓戏看湖南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

2018-03-19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花鼓戏剧种剧团

许艳文

(长沙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戏曲的龙头老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初期,自《双送粮》中的一曲《刘海砍樵》唱红大江南北之后,长沙花鼓戏在戏曲舞台上独放异彩,占有了重要的位置,发展势头更是日日见好,出现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如《三里湾》《祥林嫂》《补锅》《打铜锣》《送货路上》《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野鸭州》《喜脉案》等。尤其是最近这些年里,长沙花鼓戏在戏曲舞台上更加强劲,可谓色彩缤纷,佳作不断,令人欣喜。然而,在高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尽管有长沙花鼓戏振兴了湖南的戏曲,但整个湖南地方戏曲处境艰难,很多剧种正在低谷中徘徊,这是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的现实。如何正视湖南地方戏曲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传承湖南地方戏曲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特质,以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是每一位戏曲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应有的责任。

为全面了解湖南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现状与困境,以敦促相关管理部门与文化研究机构高度重视湖南地方戏曲的艺术传承,让湖南地方戏曲在三湘大地永放光彩,笔者在充分查阅资料、实地采访调研的基础上,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梳理与思考。

湖南地方戏曲这一民间文化资源一开始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优孟衣冠”是湖南戏曲艺术的早期剪影;汉代时楚地歌谣盛行,民间歌舞是湖南戏曲艺术的萌芽;经唐、宋、元、明几代演变,至清代中叶,湖南地方戏曲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湘剧、祁剧、辰河戏、花鼓戏等剧种蓬勃发展,盛演不衰,从苏昆发展而来的湘昆开始在长沙等地演唱;近代湖南呈现出声腔多样、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

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与诸声腔的传入以及地方化等因素有关,基本上解决了剧种形成的问题。与此同时,湖南的民间小戏也开始广为流传,二者共同造就了湖南地方戏曲的繁荣。湖南地方大戏,有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八个剧种。八大剧种在艺术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湖南民间小戏,是指流传于民间、剧种历史较短、规模较小的地方戏曲。大抵有三种类型:形成较早、带有宗教色彩的傩戏;歌舞性强的花灯戏;戏曲化程度较高的花鼓戏和阳戏。湖南花鼓戏在湖南地方戏发展中最为突出,从解放初到现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湖南花鼓戏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长沙花鼓戏是在农村萌芽、生长、发展的,最后由农村进入城市。清末期间,在城市中逐渐兴盛,“省垣首善,敦俗为先,淫戏卖武,谕禁久宣”[1],说明长沙花鼓戏曾在长沙城里演出。长沙花鼓戏最初在旧长沙府流行,后慢慢形成与壮大,舞台语言以长沙官话为主。过去多称为“花鼓班子”,或以班社命名,如得胜班、土坝班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正式定名为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通过各个时期艺人的艰苦创造,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今天的长沙花鼓戏已经成为一个多声腔综合发展、曲调连缀与板式变化相结合、艺术上更为成熟、表现力更为丰富的戏曲剧种,也是湖南地方戏中剧团最多的一个剧种[2]。

长沙花鼓戏的演出目前呈两种状貌,一是国营与集体性质的剧团不断改革创新,在国家级比赛中频频获奖,如省花鼓戏剧院的《老表轶事》《我叫马翠花》、市花鼓戏剧院的《秋天的花鼓》《耀邦回乡》等,这几个戏均获得了国家基金项目,并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为湖南地方戏增加了浓墨重彩;二是近年来在长沙市各社区有一批民间花鼓戏班表现得异常活跃,拥有了一大批观众,使长沙花鼓戏这种地域性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长沙社区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湖湘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长沙花鼓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成为长沙市文化建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3]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长沙花鼓戏代表了湖南地方戏的最高水平,体现了近几年湖南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湖南最近几年出了几个颇受观众欢迎与好评的优秀剧目,如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老表轶事》《我叫马翠花》,长沙市花鼓戏剧院的《秋天的花鼓》《耀邦回乡》,湘剧《月亮粑粑》、巴陵戏《远在江湖》等,这些剧目曾在参加全国戏曲汇演时获得很好的成绩,并获得了国家艺术资金资助,有的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十台重点扶持剧目。花鼓戏中的《老表轶事》写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坚持原则,不任人唯亲;《耀邦回乡》写了前总书记胡耀邦回乡后坚持自律、不搞特殊化;《我叫马翠花》写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是一部反映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现代都市剧;《月亮粑粑》通过一曲古老的童谣“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反映了老百姓历来的朴素文化理念;巴陵戏《远在江湖》是一出新编历史剧,写了贬谪之后的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为民,着力塑造了一个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受人爱戴的“公仆”形象。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内容与形式堪称完美的好戏,剧院一般情况下不对外演出,仅仅是政治任务需要的专场演出,这么些好戏普通民众基本是没有机会观看得到的。据了解,长沙市区有六家国营性质的演出团体,其中两家演唱长沙花鼓戏,一为湖南花鼓戏剧院,一为长沙市花鼓戏剧院,他们主要以行政和公益慰问性演出为主,难得有日常的营业性演出。

尽管长沙花鼓戏以其成就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在全国戏曲舞台上不可小觑,但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在高科技十分发达的当代,在光环笼罩之下,湖南地方戏曲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剧种陷入生存危机,与整个中国戏曲式微的命运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振荡,民族戏曲固有的内质与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冲突,引发了湖南地方戏曲的生存困境。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市场滑坡,观众萎缩。以益阳演出团体为例,八十年代初益阳共有8个剧团,当时演出红红火火,观众爆满。到今天却因观众基本流失,看戏的也就几个老人,剧团基本上已经解体。因为经费得不到保障,满足不了演出的需要,剧团终于无以为继。

2.剧场冷清,剧种衰弱。湖南是文化强省,改革发展的脚步加快,多元化娱乐改变了民众的欣赏习惯,造成了地方戏曲剧场冷清寥落的局面,一些坚持排戏演出的剧团正苦苦为生计挣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很有影响的一些剧种已经到了极其衰弱的程度,再拖下去恐怕会有失传的一天。

3.剧目丧失,创作维艰。不少剧团在长时间的演出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曾经演得十分红火的一批经典的传统剧目慢慢离开了舞台,以至于逐渐丢失。而现代题材的剧本创作也是后继无人。就算是耗尽人力物力搞出来的本子,通常就是送上去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待奖杯拿到手之后便束之高阁,再也无法与普通民众见面了。

4.人才流失,青黄不接。湖南地方戏各个剧种均面临着大体相同的生存困境。湖南省艺校几十年里虽然培养了很多演员,只是已经入行的青年演员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不满足戏曲舞台,一方面认为限制了他们更多的发展,一方面嫌弃戏曲演出的报酬不厚,于是不断地寻找走穴的机会,他们梦想着在影视方面得到表现机会,这样一来,演出任务往往落在中老年演员的身上。

以上几点只是目前感觉最为明显的几个方面,如果我们愿意用心下去访一访的话,也许会有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有更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问题出现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关人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由此可见,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大力扶持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湖南地方戏曲是湖南文化资源重要的一脉,也是湖南文化一张特别的文化名片,繁荣湖南地方戏曲是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文化强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联系人民群众、做好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的艺术形式,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湖南地方戏曲一共有20余个剧种,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与自豪的戏曲大省。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还难以认识到这一点。湖南戏曲剧种多,优秀剧目也多,而民众平常能看到的演出唯有长沙花鼓戏,主要还靠民间花鼓戏班承担演出任务,且多为传统剧目。为什么看不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现代戏呢?在调研过程中,大家反映说,并非观众不喜欢看现代戏,是因为专业团体的现代戏演出都是为了获奖,或者说是争取拿基金项目等,而民间剧团鉴于资金与场地的困难,勉强演出一些旧剧目以维持生计,观众们也只能看他们的传统老戏了。我们需要关心的是,相关主管部门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湖南地方戏以支持和保护呢?我归纳了以下几点或许可作为切实可行的建议:

1.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职能部门肩负体察与支持基层单位的重要职责。具体来说,对于演出湖南地方戏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也就是各级演出团体,不仅是国营与集体院团,还包括一些常年活跃在观众中的民间戏班,各级政府理当给予相应的关注与扶持。除了随时调研评估,还要制定相应的扶助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提供有助于发展的政策,根据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演出团体全力投入戏曲改革创新,不断摸索与研究有关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满足他们的相关需求。

2.规划传承发展,确定重点剧目。当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应分级确定重点传承发展的地方戏曲剧种,分地域、分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传承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湖南地方戏曲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

3.坚持扶强扶优,鼓励百花齐放。从宏观上给予指导,在政策、舆论、环境、比赛、评奖等方面要给予关心和支持,对民间职业剧团和国有剧院(团)的政策一视同仁。本着“扶强扶优”的指导思想,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制订民间职业剧团的优惠政策,对民间职业剧团实行激励机制,为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配备流动舞台车等,为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演职员提供评定职称的机会,为重点民间职业剧团正名等。同时,大力推广优秀剧团的成功经验,不断督促各级剧团加强内部队伍建设,转化演职员的思想观念,坚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期待各个剧种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4.研究市场规律,随时调控调节。在市场经济运作中,把握了市场就可能得到发展。各演出团体尽可能安排人员做些相关调研,随时掌握市场规律与市场信息,适时为自己做好宣传,扩大自身影响,并随时了解市场反馈。既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草率冒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要步步为营,稳打稳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5.强化改革意识,大力提倡创新。改革创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是提高作品质量的重要举措,相关管理部门与各艺术团体也明白此中的深刻含义。虽然这些年各艺术团体做了相应的工作,但从调研中感觉到,并没有大刀阔斧的行动,也没有恒性坚持的精神。也许这中间存在一些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一些惰性因素,有的领导只注重形式,或者只关心应付数不胜数的各类检查,真正难以做到殚精竭力地“甘洒热血写春秋”,来一场彻底的改革,全新的变革。

综上所述,湖南地方戏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在今天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湖南戏曲的最高水平与最佳状态。但随着当前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靠口传身授的湖南地方戏曲传承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承教习后继乏人,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资料和实物遭到毁弃,这是让人十分担忧的问题。中国戏曲尚且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湖南戏曲也不例外,政府与民众都要特别重视,积极支持。如何加强对湖南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已变得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相关文艺工作者与研究者积极认真地思考,争取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现状有所改观,只要在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再适当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考虑观众的欣赏眼光与审美特点,找到“老朽”与时代的共振点,一定会催生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我们信心满满地期待着湖南地方戏曲在三湘大地上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1]龙华.湖南戏曲史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3]许艳文.长沙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长沙花鼓戏现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花鼓戏剧种剧团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