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结合脱水制动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观察
2018-03-19徐荣华
徐荣华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医院骨伤科,重庆 402160)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症状和体征[1],为骨科常见急症之一,常好发于多骨并列和关节处。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共收治胫腓骨骨折早期筋膜室综合征60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中,男43例,女17例;车祸伤7例,砸伤28例,扭伤13例,摔伤12例;胫骨近端骨折16例,胫腓骨中段骨折25例,远端骨折19例,合并腓骨骨折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症状时间为伤后24h内38例,24~48h内22例。小腿持续性疼痛24例,石膏固定过紧致局部疼痛进行性加重1例,局部及足趾麻木不适12例,脉搏减弱、皮肤温度降低为主3例,与损伤程度不符的剧烈疼痛并进行性加重为主11例,肿胀严重,软组织张力增高,以张力性水泡形成为主9例。
诊断标准:有明显的外伤史,发病部位多为小腿、前臂,伤肢疼感明显,伴有剧烈痛,末端动脉搏动变弱,皮肤伴有明显程度的苍白色,肉眼可见暗红色的斑块及水泡,或体温有所升高,脉搏加快等。
2 治疗方法
早期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症状后立即用小针刀对患处进行弥漫性散状针刺减压。术中对患肢无菌消毒后用小针刀在严重肿胀区垂直刺入,深达骨质,针刺间距1~2cm,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走行(在血管、神经走行处用小针刀刀口与其相平行的方向针刺,在其余位置则用与筋膜纹理相垂直方向针刺),见有大量组织渗液及瘀血从针刺眼流出,观察30min,如患肢皮温改善,皮肤张力减小,脉搏强度改善则为有效。如效果不好,则加大针刺密度,反复针刺,操作完后用无菌棉纱垫覆盖针刺皮肤表面,不加压包扎,视血染程度即时更换敷料。针刺减压后立即予以抬高患肢制动(患肢高于心脏),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输入,30min内输完,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次。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脉搏及肢体皮肤颜色。观察7天并统计观察结果。
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减轻或消失,机体功能恢复,无后遗症。好转:症状有所改善,机体功能基木恢复,后期伴有少许后遗症。未愈:功能未改善甚至丧失。
4 治疗结果
60例均痊愈。针刺2~3天有大量渗液从针孔渗出,5~7天后肿胀消退,皮肤皱纹明显,皮肤无明显张力,皮温正常,脉搏均正常症状消失。针刺部位未出现感染。
5 讨 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多骨并列和关节处,骨并列和关节处的骨间膜、肌间隔、筋膜等均较厚,在急性创伤后局部充血水肿却不能向周围扩展,造成筋膜室内严重缺血而致缺血性肌挛缩及相应畸形等。因此,必须密切观察患肢的肿痛、感觉、运动、血循等情况,视肢体肿胀程度等即时调整患肢外固定的松紧度,尽量避免盲目使用止痛药物而掩盖病情。另外,术中对筋膜缝合过密也是导致筋膜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目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有切开减压合并二期缝合、针刺减压合并脱水消肿、局部外敷药膏等方案[2-3]。切开减压合并二期植皮缝合有感染风险,且植皮后容易形成瘢痕粘连[4]。局部外敷药物治疗因个体皮肤敏感性不同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皮肤过敏。用脱水药物可有效提升血管内渗透压,迅速减少组织外液而达到消肿目的[5]。目前已有应用甘露醇合七叶皂苷钠而达到治疗筋膜间室综合征目的的报道[6]。针对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防治主要遵循无创或对机体创伤相对较小的原则,以减轻痛苦,缩短治疗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刺放血可增强局部组织的兴奋性,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新陈代谢,使局部瘀血可去而新血得生。
小针刀结合脱水制动治疗胫腓骨骨折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莫善华,曲小雨,徐迎涛,等.中医正骨[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
[2] 陈华,郝明,张巍,等.外侧单切口四间室减压术治疗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5,6(4);439-442.
[3] 郭小惠,孙玲娟.针刺加外敷祛风消肿酊治疗四肢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效果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36(21):121-124.
[4] 王进东,申永胜,徐继辉,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中药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26-2028.
[5]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8.
[6] 刘静.高渗性药物导致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因素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3(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