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初探

2018-03-19陆春城倪春辉王守林陈峰陈敏健夏彦恺王心如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硕士公共卫生

陆春城,倪春辉,王守林,陈峰 陈敏健,夏彦恺,王心如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在全球化的今天,众多健康领域的挑战也是全球性的。中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将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基础设施的联通,进而加强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共六十五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卫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这促使各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公共卫生问题,而中国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其他国家在提高能力建设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17年启动了国际公共卫生硕士项目 (IMPH)。该项目是我校教育与培养国际公共卫人才的全新探索,以健康促进、消除地区间健康差异为宗旨,重点关注影响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健康领域热点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环境恶化及气候突变等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旨在服务和改善发展中国家卫生状况,重点辐射“一带一路”国家。

1 培养方案探讨

1.1 培养目标

坚持应用特点,旨在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流公共卫生人才和专业对口人才,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有效参与国家卫生政策的制订与评价、应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挑战,有效控制诸如SARS、埃博拉、HIV/AIDS、流感、结核、肝炎等影响全球及地区卫生安全的急慢性传染病;通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改善工业化进程中对空气、水、土壤等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相关疾病。

1.2 核心能力培养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指导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知识-能力”需求供给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强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医学复合型人才[2]。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公共卫生硕士的“知识-能力“需求供给培养模式,增加了应用技术和针对就业等内容,形成了科学研究高层次性、衔接就业职业性、专业技术应用性、应急处理专业性的培养目标体系[3]。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提出全球健康硕士应具备如下素养:能力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伦理学与专业实践;健康平等性与社会公正领导力;项目与过程管理;社会-文化与政治意识;策略分析与评估[4]。

借鉴国际经验以及我校初步确定的的培养目标,国际公共卫生硕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①运用公共卫生学科理论和分析工具的能力;②对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导技能;③政策制订开发及因地制宜运用能力;④为资源匮乏地区群体健康服务及促进健康公平的能力。

1.3 课程设置

美国公共卫生学员协会在MPH培养目标上明确说明,要求各院校致力于培养出能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体现在课程类型上是专业设置种类多,课程内容丰富,国际化程度高[5]。包括基础课程、方法论课程、交叉学科课程、伦理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同时,还会投入大量的学时开设研讨会来研究当今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议题。

针对现状,结合培养目标,我校在IMPH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突出了公共卫生多学科性的特点,既有传统理论课,也强调专业实践与见习及案例讨论等。实行学分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中文、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职业与环境卫生学、传染病学、卫生管理等学科。专业实践与见习包括安排到学院各专业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传染病医院、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相关企业以典型公共卫生案例为示范进行专业实践与见习。

2 未来发展策略

IMPH教育不仅仅是教学,而是集教育、科研、决策、开发等功能于一身。多年来,我校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师资培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基地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已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行之有效的应用型管理制度,并且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但国际MPH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建设适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及教育评价方法等,是目前我校全日制国际公共卫生硕士培养非常重要紧迫的课题。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需立足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的需求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1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目前,我校已开设面向国际学生及中国学生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管理与政策等十余门全英文课程,然而,全球健康问题远远超过了医学范畴,它与社会经济、国际政治外交密切相连,需要有多学科视角的分析能力,学生必须了解社会人类学、管理学、国际政治与经国际法学、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6]。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开设“人类学”、“国际法学”、“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选学课程,慢慢发展为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来自由选课。

2.2 师资队伍建设

1)紧抓双导师制。学生由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导师联合培养。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职责,明确各培养时段的培养要求、培养流程等方面的基本规范。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答辩等。校外导师主要参与实践过程、实践考核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应定期加强师资培训,进一步提高各基地导师的带教水平。

2)IMPH的培养还需要有一支稳定的国外教师队伍,讲授全球健康学领域的基础和前沿知识,以适应IMPH在国外学习、实践的需要。目前我们已有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国际化师资加盟从事专业教学,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

2.3 实践基地建设

公共卫生实践是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投入实际公共卫生应用。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特点是以实践能力为主,因此优化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实践培养作用刻不容缓。实践基地建设应注重高校与政府、医药企业、医学研究机构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4 保障体系建立

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方面,美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委员会是独立于美国教育部和各大学,是私立、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它具有严格、规范的认证程序,包括培养单位自评、专家实地考察、董事会评议,同时建立了认证后申诉、定期复评、重新评估等机制,有利地保障了美国MPH教育。目前,我国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方面,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统一评估标准,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自我监督、管理培养评价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修改不完善之处,进一步规范、完善国际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方式,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业从业队伍。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硕士公共卫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