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的诊断与防制
2018-03-19
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是由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引起的以成年羊呈慢性多发性关节炎间或伴发间质性肺炎或间质性乳房炎,羔羊呈脑脊髓炎为临床特征的传染病。该病曾称为山羊慢性淋巴细胞性多发性关节炎、山羊肉芽肿性脑脊髓炎、山羊病毒性白质脑脊髓炎,在1980年正式命名为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目前,该病分布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1982年我国因进口种山羊引进该病,部分省区不同存在。该病没有特效性的治疗方法,最终死亡,对畜群的生产性影响极大。本文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诊断及防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病原
该病病原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与梅迪-维斯纳病毒相似,可用梅迪-维斯纳病毒抗原来诊断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脂溶剂、去垢剂及加热56℃,30 min均能灭活反转录病毒,对紫外线及X射线的抵抗力较强。
二、流行病学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或隐性感染羊,传播媒介主要是乳汁、饲草、饲料、饮水等,感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生殖道、呼吸道和医疗器械也可成为感染途径,易感动物为山羊,没有年龄、性别、品系间的差异,以成年羊感染较多见。羔羊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水平传播者需同居放牧12个月以上方可感染,据报道,带毒公羊和健康母羊混养1~5 d不引起感染。感染的山羊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可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检出阳性羊。感染者在应激条件下,出现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
1.脑脊髓炎型。以2~4月龄羔羊多发,80%病例发生在3~8月份。发病羊精神沉郁、跛行,随之出现四肢强直或共济失调,肢蹄麻痹,到卧不起,四肢划动;有的病羊眼球震颤、惊恐、角弓反张。头颈歪向一侧或呈圆圈运动;有的还伴有面神经麻痹,吞咽障碍,双目失明;病程为半月至1年不等。耐过羊可出现后遗症。有的病例同时出现肺炎或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2.关节炎型。以1岁以上成年山羊多发,病程为1~3年。特征症状是腕关节肿大和跛行。病情逐渐加重或突然发生。关节逐渐肿大如拳,运动不灵活,甚至前膝跪地。关节液呈黄色或粉红色。有的病例间前淋巴结肿大。
3.肺炎型。各年龄段羊只较少见。感染者病程为3~6个月。病羊渐进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胸部叩诊呈现浊音,听诊出现湿啰音。有的哺乳期母羊感染可见间质性乳房炎,乳房坚硬肿胀并伴有乳汁缺乏。
四、病理剖检
1.中枢神经。主要发生于小脑和脊髓的灰质,左前庭核部位将小脑与延髓横断,可见一侧脑白质有棕色区。
2.肺脏。肺脏呈灰色,表面可见散在灰白色小点,体积轻度肿大,质地较硬,切面可见面积不等的实变区,可见支气管空虚或流出较多浆液及黏液。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肿大。
3.关节。关节周围皮下水肿。关节囊肥厚,关节滑膜与关节软骨黏连。关节腔扩张,充满黄色、粉红色关节液,关节液中悬浮纤维蛋白条索或淤血块。透过骨膜可见组织中有钙化斑。
4.乳房。剖检乳房结构基本正常,有的病羊乳房切面可见灰白色比较致密的结缔组织。
5.肾脏。肾脏呈现广泛性肾小球肾炎,有的病例肾脏表面有直径1~2 mm的灰白色灰色小点。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对可疑病例需经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进行确诊。
1.病毒分离鉴定。可无菌采取外周血液、鲜乳或关节液,经培养后,应用免疫标记法检测病毒;也可无菌采取新鲜的肺脏、滑膜、乳房等组织进行培养,经血清学、电镜或反转录酶试验检测病毒。
2.血清学诊断。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
六、防制
该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1.科学引种。对进口、引入羊只进行严格检疫,禁止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引入羊隔离观察1年,期间进行两次检疫,时间间隔半年,无阳性和可疑者方可混群。
2.加强监测。对羊群定期进行本病的血清学检测,对阳性羊只及时隔离和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3.加强管理。制定卫生消毒计划,给予全价日粮,做好其他疫病防控,增强羊只针对该病的非特异性抗病力。据报道,还可使用CAEV核酸疫苗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