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综合防控

2018-03-19

兽医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乙型血凝流行性

方静/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畜牧兽医站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猪感染后大多不表现临床症状,发病率为20%~30%,死亡率较低,妊娠母猪感染以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为特征;公猪感染以睾丸炎为特征。少数感染猪表现神经症状。

该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各国,我国部分地区时有该病的报道,因其疫区范围大、人畜共患,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需要重点防控的传染病。本文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综合防控等方面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阐述,期望对该病的防控有所帮助。

一、病原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对鹅、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有凝集现象,毒株间的血凝滴度有明显差异,其抗原性稳定。感染后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均有良好的灭活作用。感染动物的血液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含有病毒,主要存在与种树神经系统及肿胀的睾丸内。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分离除该病毒的现象较为常见,如库蚊和伊蚊。各年龄段的小鼠均易感该病毒。

二、流行病学

因该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感染的多种动物和人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染源。猪的隐性感染率较高,常以猪-蚊-猪的形式传播,所以蚊虫叮咬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毒可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可经过卵传给后代,其成为下一年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另外,带毒的野鸟、蝙蝠、蛇、蜥蜴也可成为传染源。各种品种和性别的猪均易感该病,该病的流行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感染后常成为带毒猪。该病的流行与蚊的生态学密切相关,据报道,我国华南流行该病的高峰期是6~7月份,华北地区为7~8月份,东北地区为8~9月份。

三、临床症状

常突然发病,精神沉郁、嗜睡、采食量降低、饮水量增加。粪干呈球形,常粘有灰白色黏液,尿色加深。有的病猪共济失调,有的跛行,有的出现视力障碍、摆头、盲目运动、后肢麻痹等神经症状,以死亡告终。体温可达到40℃~41℃。

妊娠母猪常突然发生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期,仅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或不出现,少数发病猪阴道中流出红褐色至灰褐色黏液,有的出现胎衣不下。对母猪继续繁殖无影响。

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弱仔。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全身痉挛,倒地不起,常3 d内死亡。

公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大,触之有热、痛反应。白猪阴囊发红,2~3后消肿,或者变小、变硬,不能形成精子。李谦,胡玲玲等在《某猪场暴发猪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中显示公猪初期高热后大部分发病猪发生一侧睾丸肿大或双侧睾丸肿大,持续 40 d 左右后肿大睾丸开始萎缩。

四、病理变化

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坏死灶;脑膜和脑实质充血、出血、水肿,脑组织呈现区域性发育不良,大脑皮层变薄;流产的胎儿胸腹腔积液,浆膜有出血点,肌肉似猪肉样外观;淋巴结充血,肝脏和脾脏切面可见坏死灶,脊髓充血。

五、诊断

根据妊娠母猪流产,流产胎儿的病理剖检和公猪睾丸炎的特征,与猪布鲁氏菌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进行鉴别诊断,结合脑组织检查(非化脓性脑炎),即可作为诊断的依据。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有:病毒分离与鉴定、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余牧航、刘延春在《猪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中显示对采集有典型症状的患病猪5份新鲜血液进行检查乙型脑炎病毒抗体。经过将0.2 mmol/L的2-巯基乙醇液加入到被检测血清当中,再使用不同的2-巯基乙醇液处理被检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5份血清呈现阳性,最终确诊为猪乙型脑炎。

六、综合防控措施

1.免疫接种。在当地流行该病月份前1个月内完成免疫接种,后备猪可在5月龄以后免疫,对妊娠母猪可进行二次加强免疫,效果更好。

2.防蚊灭蚊。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季节应进行防蚊灭蚊,常用的方法有喷洒杀虫药、点燃蚊香、在粪勾或舍外积粪积水的地方撒布生石灰、烧碱或杀虫剂等。

3.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按计划进行消毒、除虫,并按免疫计划接种疫苗。

由于该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可采取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乙型血凝流行性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猪乙型脑炎PrM-E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采用2种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方法的评价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胆红素对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