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狂犬病诊断与防控

2018-03-19

兽医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养羊唾液狂犬病

羊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后期出现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为主要临床症状。狂犬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世界上至少有64个国家曾发生过该病。目前,有些国家利用地理环境和多种综合的防控措施已经消灭了本病。羊只发病症状明显,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其他温血动物均可感染。笔者将从羊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养羊工作人员在预防和控制羊狂犬病提供参考。

一、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目前,将其分为两种,在自然情况下,分离的狂犬病流行病毒称为街毒。将街毒通过一系列的传代,对宿主的毒力降低,成为具有固定特征的固定毒。街毒和固定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接种易感动物后发病的潜伏期较长,容易感染脑组织,易侵入唾液,在感染的神经中较易找到包涵体;后者感染兔的潜伏期较短,主要出现麻痹症状,唾液不被侵入,尤其是对犬和人的感染力基本消失。

狂犬病病毒在70℃条件下15 min、100℃条件下2 min可被杀死;在干燥、100℃的条件下,其活性可维持2~3 min。在50%甘油中可保持活性1年,在4℃条件下,该病毒在脑组织中可存活几个月;在-70℃条件下,该病毒几年内仍具有活性。该病毒对酸、碱、石炭酸、新洁尔灭等化学消毒剂敏感,在紫外线、X线下迅速灭活。

二、流行特点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对狂犬病病毒易感,该病毒的贮存宿主主要有犬、野生食肉动物、土拨鼠以及蝙蝠等。发病犬和带毒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外观健康猫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狼、狐、鹿、蝙蝠、啮齿类动物、鸟类等野生动物也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后感染。李赟等在《犬咬羊引发羊狂犬病疫情的报告》中表明2009年,山西省太原市某养羊户羊被狗咬后引发狂犬病疫情。病犬或病猫舔易感动物的伤口也可感染。野生动物主要通过食入发病动物的组织器官而经消化道黏膜感染。该病也可通过蝙蝠叮咬、子宫内或哺乳等多种方式传播。有报道表明,狂犬病病毒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延脑、大脑皮质、海马角、小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患病动物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试验证明,病犬在发病前的10~15 d及症状消失后的6~7 d内的唾液中可检出病毒。许多外观健康的犬也可传播该病。蝙蝠,尤其是欧洲和美洲的吸血蝙蝠可长时间带毒并排毒。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发病羊表现为行为异常,不安,精神兴奋,甚至攻击人畜、顶撞墙壁围栏等,口腔流出大量唾液,常最后麻痹死亡。朱妍等在《山西省一起羊狂犬病疫情暴发》中显示病狗咬伤羊后发生羊狂犬病的病状为狂躁不安、哀叫、性欲增强、追逐和爬跨其他羊、随后四肢站立不稳、乱跑乱撞、易摔倒、流涎,后期出现后肢麻痹、共济失调,倒地后不能站起,头颈后仰、四肢呈游泳或划水状,直至麻痹死亡等症状。病理剖检一般不见特征病理变化。

四、诊断方法

根据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常用方法有内基小体检查、动物接种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克隆抗体技术等,其中荧光抗体试验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也是我国检查狂犬病的首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已经成为检测和诊断中较常用的方法。

五、防控措施

1.预防。由于狂犬病的特点,预防该病主要通过综合措施。首先应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认识到犬、猫在狂犬病流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管理,进行强制性狂犬病疫苗接种。同时有效控制野生动物,避免因野生动物引起该病的流行或发生。在养羊过程中,提高检疫意识,对检出阳性羊只进行科学处理,避免其成为传染源。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避免野狗、野猫等动物进入养殖场所,并对流浪动物进行科学处理。

2.控制。该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发现疑似病例,应迅速控制病羊的活动,及时确诊,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果是贵重动物应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处理,可使用肥皂水冲洗,使用0.1%升汞、70%酒精、硝酸银或烧烙处理,立即注射疫苗,还可对症使用免疫血清。

(略)

猜你喜欢

养羊唾液狂犬病
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探讨唾液与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关系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冬季养羊 做好这四点
夏季养羊八注意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打败狂犬病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