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8-03-19

兽医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耳病毒株猪群

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又称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临床特征以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发烧,幼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和大量死亡为主。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并在世界各国出现流行,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该病在1995年在华北地区的规模化猪场发生,之后该病在大部分猪场流行,经过免疫接种预防效果较好。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猪不孕与呼吸综合征”等,1992年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正式将该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在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目前,该病已经成为猪生产中需要预防的重要疫病之一。本文将对蓝耳病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诊断和防制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同行进行参考。

一、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分为两个型,即以ATCC VR-2332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和以Lelystad 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在我国分离到的毒株均为美洲型,目前没有发现欧洲型,而且,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存在变异,已经发现具有缺失变异毒株的存在。

该病毒在pH6.5~7.5之间相对稳定,在pH小于5或大于7的条件下时,很快失去感染力。常用化学消毒药可降低其感染力。

二、流行病学

本病只感染猪,不分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其中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感染后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感染猪在2~14周向外界排出病毒,如鼻腔、粪便拭子及尿液中均可检出病毒。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精液和胎盘垂直传播。

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母猪发病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和发烧。妊娠母猪感染后期出现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该症状通常可持续6周,而后可见重新发情的现象,出现母猪不孕或产奶量下降,个别猪耳部发紫,有的病例出现肢体麻痹。

2~28日龄的仔猪感染后临床症状较明显,死亡率可高达80%。早产的仔猪常在几天内死亡。大部分出生的仔猪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嗜睡,有的耳部发紫和肢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感染发病后眼睛肿胀,常出现结膜炎、腹泻和肺炎。

公猪感染发病表现为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急促、运动障碍、生产能力降低等。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常出现心包炎、腹膜炎、胸膜炎、脑炎等。

四、诊断

根据发病猪群以妊娠后期母猪流产、新生仔猪病死率高以及临床症状和以间质性肺炎为主的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对疑似病例可经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有病毒分离与鉴定、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胶体金免疫电镜法、RT-PCR方法等。

五、防控措施

该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在猪生产中主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和对症治疗。预防该病的常规方法主要是清除猪群中的病猪和带毒猪,彻底消毒,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对引进猪和猪群的检测。

目前,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是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基因疫苗等,实践证明,使用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最好方法。一般情况下,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接种,首免日期为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2免;仔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进行首免,在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2免。种公猪和母猪不进行接种。丁尊俄等在《蓝耳病弱毒苗与灭活苗组合免疫中和抗体水平更优》中表明,仔猪首次免疫弱毒疫苗21 d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能达到农业部规定要求。相对于只免疫1次经典弱毒疫苗组,免疫2次经典弱毒疫苗组或首免经典弱毒疫苗和2免高致病性灭活苗组免疫抗体阳性率均要好。对于检测的阳性猪,不得引入。猪群中阳性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为避免猪群中出现阳性猪可进行早期断奶饲养、分地饲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进行管理。

猪群一旦发病,可以使用药物提高机体抗病力和控制继发感染,如黄芪、替米考星等。据报道,在蓝耳病的防治中,在饲料中替米考星的添加量达到400 ppm,并且连续给药15 d以上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刘颖国等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猪蓝耳病》中表明普济消毒饮治疗猪蓝耳病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略)

猜你喜欢

耳病毒株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
猪蓝耳病的防控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