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鸡育雏期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2018-03-19李云鹏
李云鹏
( 黑龙江省黑鱼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黑龙江 黑鱼泡 154700)
1 雉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温度:刚出壳的雉鸡,腹内的卵黄还没有吸收完,神经系统和生理功能还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特别弱,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出壳后5 d,雏雉的体温比成雉鸡的体温(42.5℃)低1.5~2℃,10日龄后才能达到成雉鸡的体温,且3~8日龄是决定存活率的关键时期,故10日龄内的保温更为重要。据研究报道,雏雉鸡大约在出生20 d后才能完全控制深部体温。育雏保温方法有电热、火墙、火炕、水暖等,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若提高整个育雏舍温度进行立体笼式育雏,其舍温开始时应为34℃,10日龄内每隔2 d降低1℃,之后每隔4 d降低1℃。
湿度:雉鸡从相对湿度70%的出雏器转入干燥的育雏舍中,其体内水分随着呼吸大量蒸发,导致腹中剩余蛋黄吸收不良,脚趾干瘪,羽毛生长也慢,饮水过多,易发生下痢。因此,育雏头10 d内应在育雏舍内放置饮水桶,可兼顾提高舍内湿度和饮水预温,使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10日龄后,随着体重增大,呼吸量和排粪量增加,育雏舍内容易潮湿,可以通过打开门窗适当通风,及时清除粪便和擦干溅洒的地面水等方法降低湿度。
密度:育雏头2周一般控制在每m2笼底面积40~50只,之后应减半。
光照:每日的光照时间应达到16 h。补充光照的目的主要是使采食和饮水的时间延长。光照强度不要太大,每m2约为0.8W,以免引起啄肛、啄羽癖的发生。
分群:出壳雉鸡进入育雏舍时,要按强弱分别装笼,以便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办法。如果强弱雏混养在一起,往往使弱雏的采食和饮水困难,导致其死亡率升高。
开食:开食时间关系到雏雉的存活率,一般在出壳后12~24 h开食比较合适;但在开食前约1 h,须先给予饮水,以补充在出雏器内所损失的水分,刺激食欲,促进胎粪的排出,有助于饲料的消化和吸收。雉鸡饮水后,逐渐活跃起来,有啄食行为,此时喂食恰到好处。若开食过早,强雏雉先会吃,而大多数雏雉还不会吃,会影响雏群的整齐度;但开食过晚,不仅影响雉鸡的生长发育,还会增加死亡率。
饲喂制度:喂雉鸡适宜用湿料(以用手握成团但不出水为度),每d喂8次,每2 h喂1次(0~4周龄,粉料通过消化道时间平均为2 h),要求定时和不限量饲喂;饮水要充足,用约30℃的温水为宜。
环境卫生:除严格控制好育雏舍的温、湿度和通风换气等育雏条件外,还应抓好育雏舍的清洁卫生和饲料、饮水卫生。
预防性投药:因雏雉抗病力差,一旦发现患病,用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有时还会加速死亡,故做好雏雉的预防性投药(主要针对脐炎、肺炎、副伤寒、白痢等疾病)工作是提高育雏率的关键措施。
2 雏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雉鸡育成期是指4~20周龄阶段,可区分为育成前期(4~12周龄)和育成后期(>12周龄),育成后期也称肥育期。20周龄时,平均体重可达1 180 g,为初生体重65倍。
饲养方式均采用地面平养。育成前期要求有普通房舍,并与有铁丝网舍或塑料网舍的运动场连通;育成后期不需要房舍,养在铁丝网舍或塑料网舍内即可,但网舍内要搭建避雨棚。育成期内,宜给雉鸡喂干粉料(4~20周龄粉料通过胃肠道的时间为3.5 h)或颗粒饲料,以便于管理和防止夏天饲料酸败。饲料和饮水均须供应充足,以充分发挥雉鸡的生长发育潜力。
降低密度,适时分群。育成前、后期的饲养密度≤2和1.2只·m-2。11周龄时,从羽毛上已能明显区别公、母雉鸡,应按公、母和强、弱分别组群。
定期断喙。雉鸡喙锋利,且再生力强,其啄斗和啄羽习性均强于鸡。断喙一般在2~3周龄和7~8周龄进行。断喙前,可在饲料中酌情拌入维生素K,以防失血过多。断喙当天,应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以减少应激。断喙后应注意观察,若有继续出血者,应迅速烧灼(断喙器)止血。由于断咏初期不便采食,故投料应多一些。
加强消毒。每天应将食槽内的剩料清理1次,亦应清洗饮水器1次;网舍内若有积水,应及时排出;定期清除粪便,并对圈舍及用具定期消毒。
促进羽毛生长和防止啄肛、啄羽。雉鸡育成期羽毛生长发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存活率和商品价格等指标。若雉鸡出现啄肛、啄羽等恶癖和羽毛发育不良,入冬时在寒冷的刺激下会出现大量死亡;另外,商品雉鸡通常是以活体形式出售,若羽毛发育不良或裸露皮肤可大幅度降低其美观度和售价。引发啄癖的诱因很多。可给雉鸡配戴头罩或遮挡视线罩,以减少啄癖的发生(美国大部分雉鸡场均采用此法);限制交通运输车辆接近雉鸡群,以减少应激反应;在育成舍内建造足够的遮雨棚和地面覆盖物等。美国的雉鸡场多在育成舍内种植玉米等作物,既起遮阴、防雨作用,又可减少啄癖现象的发生,还可用作物成熟后的籽实喂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