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的防疫措施
2018-03-19王宁宁
王宁宁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哈尔滨 150069)
传染病重在预防而不在于治疗。奶牛牧场的防疫已成为近年来奶业的热点话题。防疫不只简单地涉及降低新病原体传入牛场的风险,也包括减少病原体在牛群中传播的各种管理制度。投资于有效的防疫计划,其回报是降低自然淘汰率和兽医治疗费用。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持续性亚临床感染导致奶产量降低,同时增加繁殖问题,而这两个参数是决定牛场中自然淘汰的主要因素。用防疫措施作为管理手段来提高牛群的健康水平,能够减少因上述原因而淘汰的奶牛数量,从而大幅提高奶业经营获得利润的潜力。
保守估计,养殖企业每年由于疾病、寄生虫和畜禽病虫害等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家畜和畜产品销售收入的15%。奶农则由于犊牛生长减慢、奶产量下降及生产费用增加等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疾病预防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1 根除和控制病原
若病原体突破动物免疫系统的有效防御,就会导致传染病。降低牛场中传染病发病率的最好方法是减少病原体或提高牛群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大多数健康计划基于后者,尤其着重于疫苗接种计划。疫苗接种计划是牛群健康计划的重要步骤,但是疫苗费用高而且不能确保赋予动物绝对的免疫力。在牛场健康计划中,减少病原体以及减少牛群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可取得显著成效。防疫计划的核心就是根除和控制病原体。
2 建立完整的防疫体系
完整的防疫体系应包括减少新病原体传入牛群、控制或根除牛场中已有的老病原体两部分计划。
减少新病原体的传入。只有极少数牛场可以做到与外界的各种污染源完全隔绝。即使在封闭式牛场,一些普通的、不引入注意的污染物也有给牛群带来被污染的潜在可能性;与其他牛群共用的围栏隔离线或借用的载牛拖车均可成为牛群的感染源。参观者可能会通过他们的靴子或衣服携带具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尤其参观者到过其他牛场后其危险性更大。因此,参观者应穿着清洁的靴子(或塑料靴套)穿过消毒池后才可进入牛场。外购个体传入新病原体是很普遍小。几乎一半的奶牛场每年都会因生产需要而外购后备牛。在引进动物前要求原畜主出具疫苗接种记录,避免其在购买前与其他牲畜混群(如在交易市场上),可减少引入新病原体的风险外购牛在混入新牛群之前需隔离饲养30 d,不与新牛群共用饲槽、饮水器或任何其他设备。购买的小母牛较容易隔离,如果引进泌乳奶牛,则应在最后为其挤奶,避免因共用挤奶设备而造成与其他的牛交叉感染。建议在与新牛群混合之前对所有购入牛只接种疫苗。
人员和设备是牛场中各生产环节中最常见的病原体载体。犊牛对病原体最易感,因此减少其与牛场中各种病原体的接触是管理的首要目标。犊牛饲养员应首先饲喂犊牛,之后再饲喂其他牛,以减少病原体从母牛向犊牛的传播。在出生后头几周内给犊牛饲喂充足的高品质初乳对犊牛的免疫至关重要。然而,患病牛的初乳和乳汁也是潜在的感染源,尤其是感染牛淋巴瘤病毒和约尼氏病的牛,在确定为阳性的成年带菌者后,奶农应清除这些潜在的感染源。扑杀是处置持续性感染个体的唯一方案。
强化卫生管理。牛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与其他物种、人类的关系相当密切,因为许多疾病能够在种间传播。例如,有200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包括布鲁氏菌病(波状热)、结核病、隐孢子虫病和沙门氏菌病等,能从动物传播给人类。因此,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必须对牛场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及对奶、肉制品的监测制度。这笔额外的开支应该是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正如经常强调的,卫生状况对各个年龄段的动物都至关重要。少量病原体的存在并不会对奶牛健康造成威胁;如果病原体总量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那么多数奶牛都能有效地避免患病。良好的卫生措施除了可降低病原体总量外,还可保持牛体的清洁与干爽;干净且干爽的奶牛即使暴露于外界环境,即使病原体水平高,也不易感染病原体。
实施奶牛健康计划。成功地实施奶牛健康计划是牛场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这取决于奶牛的遗传素质、营养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预防措施。牛场负责人和兽医在防疫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营养和种公牛选配计划也是保证奶牛健康计划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奶农应告知兽医其最后一次来访后牛群的所有治疗情况以及任何饲喂和管理制度的变化。每头奶牛应有个体号并有各自的健康记录;此记录包含疫苗接种、检测、疾病史和治疗等信息。当疾病发生时,这些信息有助于兽医做出准确诊断。
兽医负责针对各牛场的不同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计划。除纯粹的疾病诊断或确认妊娠外,需定期访查牛群、协助防止疾病发生。虽然详细的奶牛健康计划因各个牛场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保证牛群安全的基本原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