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疫病流行特点及其综合防控探讨
2018-03-19张建平
张建平
(辽宁锦州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锦州 121100)
猪瘟(Swine fever)又称猪霍乱、烂肠瘟,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发热性、出血性和致死性病毒病。欧洲为区别非欧猪瘟而将其称为古典猪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特征及防治要点如下。
1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单股RNA型,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传染源:自然宿主是家猪、野猪,传染源是病猪、带毒猪。传播途径:水平传播,主要是消化道和生殖道途径;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精液传播。易感动物:家猪、野猪,而且与猪的年龄、性别等无关。当前流行特点:急性型发病少见,发病数量1头或几头不等,并呈急性死亡。1~3周后病情趋于平稳,期间繁殖障碍型、非典型发病多见,感染造成免疫抑制多见。因预防接种的广泛实施,猪瘟的流行多见温和型猪瘟。
2 临床表现
急性型:直肠温度升高至约41℃,稽留热,发抖。扎堆,不喜走动;对外界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炎。皮肤出血,鼻、耳、颈部、腹部及四肢末端皮肤有出血点(斑)。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包皮积尿。
神经型:部分病猪出现磨牙、转圈、阵发性癫痫等神经症状。
繁殖障碍型:妊娠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死产;出生后仔猪先天性肌肉震颤;出生后仔猪外表健康并带毒致免疫失败及免疫抑制。
慢性型:消瘦。粪便异常,腹泻多发生于体重<25 kg的猪,排带有白色脓性黏液的干粪球多发生于体重>25 kg的猪,便秘与腹泻交替多发生于迁延愈的长病程猪。血液循环障碍,耳尖、尾尖、腹部皮下、臀及会阴等部位发绀,结痂。
迟发型:即先天感染病毒的猪只。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眼结膜炎,免疫猪瘟疫苗时出现倒地、抽搐等过敏反应。
3 病理剖检变化
急性型:全身皮肤、组织、器官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严重者为出血斑或成片的出血灶;脾脏边缘有贫血性或出血性楔状梗死灶;肾脏密布麻雀蛋样出血点。
慢性型:结肠、回肠散在粟粒大小白色、圆形向肠腔突出的火山口样溃疡灶,有时在溃疡灶周围环绕出血晕带。回盲口、回肠、盲肠黏膜有大小不一的纽扣状溃疡灶。
4 实验室诊断
本病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取死猪淋巴结脾,分别装入无菌的采样瓶内,做猪瘟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或者通过病毒分离与鉴定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5 综合防控要点
培育无强毒感染猪群。引入种猪时应严格检测;对种猪群而言,应制定本病净化的中长期规划,淘汰带毒种猪;应从无该病发生的种公猪站购入清液。
强化饲养管理水平。养殖与管理应尽量接近标准化,以保障其生产过程中的“稳态”,关键点包括均衡的营养、饲料原料的质量、温度与湿度控制、定时通风、密度的调节、分群隔离饲养等。
切实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注重猪场内外的安全防疫措施,场门口要按防疫要求设置消毒池,谢绝外来人畜参观入舍。工作人员和车辆进出舍内都要进行消毒;粪便等各种污物要集中作无害化处理;消灭猪场的蝇蛆、鼠类等各种传播媒介,防野鸟入场;制定适合本场的消毒制度。
定期驱虫。寄生虫导致猪营养缺失,免疫力下降。根据猪场寄生虫病流行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定期驱虫。
免疫防控。猪瘟流行地区,常采用疫苗免疫,或疫苗接种辅助扑灭,以控制本病。我国研制的兔化弱毒疫苗,对各种猪均具有高度安全性和优良免疫原性、效果可靠,接种后1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两种疫苗,即猪瘟细胞活疫苗和猪瘟脾淋活疫苗,均为弱毒疫苗。还有猪三联活疫苗,可同时预防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猪瘟细胞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①免疫途径:肌内或皮下注射。②用法与用量:加生理盐水将疫苗稀释成每头份1 mL,大小猪均注射1头份疫苗。对仔猪的免疫通常进行2次,首免为21~25日龄,二免为65~70日龄。母猪则多在仔猪断奶后、配种前免疫。在无猪瘟流行的地区,断奶后无母源抗体的仔猪,接种1次即可,有疫情威胁时,仔猪可在21~30日龄和约65日龄时各接种1次。断奶前仔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猪瘟脾淋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①免疫途径:肌内或皮下注射。②用法与用量:加生理盐水将疫苗稀释成每头份1 mL,大小猪均注射1头份疫苗。在无猪瘟流行的地区,断奶后无母源抗体的仔猪,接种1次即可,有疫情威胁时,仔猪可在21~30日龄和约65日龄时各接种1次。断奶前仔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猪三联活疫苗推荐使用方法。免疫途径:肌内注射。用法与用量:按瓶签规定头份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头份·ml-1,断奶>半个月的猪,每头1 mL;断奶<半个月的仔猪,每头1 mL,但应在断奶后约2个月再接种1次。
疫情处置。当发现可疑猪瘟病猪、病例后,应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迅速扑杀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