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彭州花园李的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3-19杨永波陈志和杨佳文孙加威何玉婷
王 强,杨永波,陈志和,杨佳文,孙加威,何玉婷
(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3;2.四川省彭州市统筹城乡和农业发展局,四川 彭州 611930)
花园李是彭州市地方特色的优良果树品种,在彭州市葛仙山镇栽培历史悠久,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能耐严寒也耐高热等特点,果实成熟期在6月底至7月上旬,果实具有口感好、香脆可口、皮薄肉多、离核、酸甜适度,营养丰富等特点,为花园、蒲沟、乐江和大曲等村带来可观的效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但目前花园李栽培粗放、管理落后,致使单产低、品质差,大小年结果现象特别严重,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笔者对当地花园李种植生产进行调研,现将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总结如下,供种植者参考。
1 存在的问题
1.1 果品差异性大,不耐贮运
目前,彭州市葛仙山镇进入盛产期的花园李,基本是果农以前自繁自育的老树,花园李性状存在较大差异[1]。成熟期从6月上旬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果形有果顶平和果顶微凸;果味有高糖低酸、高酸苦涩。其次,果品货架期较短,不耐贮运。成熟采摘常温贮放3d左右出现软化现象,脆性尽失,8d左右开始出现腐烂[2]。
1.2 树势衰老,树型较差
在花园李园区,有部分老李子树,高度在4~6m,树龄约30年左右,树形成自然生长状态,因果农懒于管理,任其自然发展,导致当年结果枝萌发很少,造成产量较低,已明显呈衰老状态。其次是有部分李子园,在幼树生长期果农疏于管理,导致树势未老先衰,没能培养成良好的丰产树型,已变成“小老树”[3]。
1.3 座果率差,产量低下
因花园李属于地方老品种,自花结实率本身较低,果农在栽植时又没有配置一定数量的授粉树,在开花时节如遇阴雨、倒春寒和大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落花落果严重,造成产量低下,经济效益不高。
1.4 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老产区果园,李树管理较粗放,每年仅在春季萌芽前施1次三元复合肥,并在谢花后喷1次防治钻心虫的农药,以后就任其生长,导致树势逐年衰老,病虫为害较重,单产低、果品质量欠佳、优质果率不高、精品果品太少等问题。对于新建的果园,农户管理较规范,旺树新长出的夏、秋梢会及时抹萌、摘心,采果后及时对李树进行追肥,促进其进行花芽分化;但仍存在部分农户对结果不多树势又旺的树没有及时采取撑、拉、吊等办法,采果后没及时做好后期病虫防治、清洁果园和保叶养叶等工作,致使李子树大小年现象明显,影响收益。
1.5 宣传力度差,销售渠道不畅
在花园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栽培李子,李子以就地销售为主,小部分通过果商、果贩运销到外地出售。花园李没有得到种植户、政府干部足够重视,也没有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的认证。彰显不出“花园李”品牌效益,未达到以品牌促销售的目的,致使李子销售渠道不畅[1]。
1.6 繁殖能力差,体系不健全
花园李栽培品系较多,良莠不齐,加之管理粗放,认识不足。在繁育苗木上,没有建立统一的母本园,随意采穗,甚至用其他李苗充数;在技术推广服务上,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工作经费不足等,导致花园李高接高换和良种繁育推进难度较大,影响了花园李产业发展。
2 发展对策
为充分利用花园李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资源,做大做强做优花园李产业,应坚持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建立花园李优良单株母本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果农种植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花园李”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狠抓李树的田间管理,积极实施产村相融发展模式,以整个村、整条沟、整匹山为单位,迅速发展壮大产业基础,大幅度增加花园李的产值,带动农民增收,使之尽快成为葛仙山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2.1 加强母本园建设,培育优良品种
2.1.1 选优提纯 在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蒲沟等村选出性状较好、品质优良的150株花园李基础上,对其生长期进行萌芽期、花期、果实膨大期等生物学特性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在果实成熟后,采果带回室内进行测试,用天平、测糖仪、游标卡尺测定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纵横径比分析其品质,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品种,为花园李更新换代打下基础。
2.1.2 苗木繁育 一是筛选出具有优良经济性状、适宜葛仙山镇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花园一号等品种。二是运用毛桃作砧木嫁接育苗,克服了传统运用根蘖苗繁殖母本性状变异大的缺点,保证了品种纯度,保持了品种优良性状,解决了目前花园李品种杂、品质不良的问题[4-5]。三是针对花园李产业管理现状,根据花园李生长习性和本地生态条件,研究集成了“枝条嫁接、矮化密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等配套栽培技术措施[6-7],充分发挥了所选育的优良花园李的生产潜力。
2.2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果农科技水平
花园李栽植在肥力水平低下的浅山丘陵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果农种植管理水平低,加之技术人员缺乏,已严重制约了花园李的产业发展。一是对该镇的果协的人员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营销等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二是对果协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解决部分人员工作经费,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实行果协人员定点、定户技术指导模式,做好花园李的田间管理;三是对镇村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适时安排他们到科研、院校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四是邀请市技术部门的专家到基地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五是引导果农组建花园李产销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新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上述五种方式,逐步形成“市农技服务中心+镇农技站+镇果协+村技术人员+专合组织”的五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果农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以提高果农的科技种植水平[4]。
2.3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果业品牌
近年来,因花园李的产量低,其销售方式基本上是果农就地销售和通过小果贩运到就近县城销售,但是随着产量的增加,果品的销售将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当地政府要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工具,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发布种植信息,做好销售预案;二是打造“花园李”品牌,以品牌促销;三是与大型超市直接建立“农超对接”销售渠道;四是通过果协与临近的县城果贩、果商对接,设立“花园李”专销点,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2.4 抓好科技示范,狠抓田间管理
一是抓好品种园展示。通过高接换种,建立标准化花园李品种展示园,高接后覆膜,及时灌水,观察品种的特性,确定肥料种类和施肥量,调查果实生长发育状况和结果特性。二是依托果协培育一批花园李专业大户、科技户和重点户,让他们在生产中起示范作用,以一户带一片,以一片带全面,促进果农大面积高接换种。三是加强对现存的低劣李树品种中的健壮树和不良单株进行高接换种,扩大优良花园李种植规模[8-9]。四是对李子树不同时期的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化学促控等田间管理技术印成明白纸,发送到每个果农手中,以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10]。
2.5 实施产村相融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进一步探索开发花园李赏花、赏果、农家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推行在花园李树下种草,以草养畜,以畜促果,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果树的附加值[11],二是坚持“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机制。将花园李的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实施环境整治、设施配套、景观打造、农家乐“三改一提升”等手段,既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又能保护耕地,促进生态平衡,最终形成以田园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模式为核心,以田园果林风光为依托,打造集农耕文明体验、风景观光、休闲娱乐、会议度假、修身养性、赏花品果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