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创新问题的探讨
——以南充市顺庆区为例

2018-03-19虎,郑静,杨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民科技人才

范 虎,郑 静,杨 敬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农牧业局,四川 南充 637000)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是以农业或农产品为依托,依靠一定的利益连接机制,主要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也承担一定的技术推广和创新活动,连接政府和农户的平台或单位。这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技术集中、资金引导、管理科学的优势,能促进农业朝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研究会等几种。其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最为普遍,也是近几年发展最迅速、覆盖面积最广的一种经济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经济组织联系着广大的农户,而这些组织承载的科技创新功能也不容小视。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创新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在组织构成上以农民为主,以龙头企业、事业单位、农业园区、科技公司为核心。其功能并不是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还存在实现销售、科技、采购、信息等方面多方共赢和共享,形成农业生产化零为整的局面。

在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强大的优势,它能有效地在科研、推广、农户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科技从创新到实践再到推广的无缝对接。梁红卫[1]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实现技术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户科技需求,缓解科研与推广经费短缺困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状况,提高技术推广效果;引导技术研发方向,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顺庆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是南充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8个乡镇、11个街道,耕地127万hm2,农业人口25万人。农业以粮油、蔬菜、水果为主。截至2017年底,全区有专业合作社384个,覆盖面积0.25万hm2。已有2个国家级示范社,7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6个区级示范合作社。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全面完成22个乡镇(涉农街道)农技推广服务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覆盖,有官方农业技术人员250余名,涉及粮油、种子、蔬菜、茶叶、果树、花卉、畜牧、土肥植保、机械、病虫害防治、园艺等专业。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情况及分析

3.1 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全区大多数农户都参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全区的情况来看,根据摸底调查,全区共有32018名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11.3%。从技术类型来看,生产型7200人,占实用人才的22.5%,经营型3500人,占实用人才的10.9%,技能服务型3800人,占实用人才的11.9%,技能带动型2500人,占实用人才的7.8%,社会服务型15000人,占实用人才的46.9%;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6760人,占实用人才的21.1%,36~40岁7106人,占实用人才的22.2%,41~45岁8214人,占实用人才的25.7%,46~50岁7016人,占实用人才的21.9%,51~54岁2284人,占实用人才的7.1%,55岁以上638人,占实用人才的2.0%;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1241人,占实用人才的3.9%,高中(含中专)19388人,占实用人才的60.6%,初中9389,占实用人才的29.3%,小学1977,占实用人才的6.2%,未上过学23,占实用人才的0.7%。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技术人员偏少和技术人员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高技能、高学历、年轻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全部人员中的占比非常低,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

一方面,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期,存在重视合作社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阶段。许多合作社空有其名,而无其实,或者长期处于低级生产水平的运转,未能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合作”优势。由于产业单一,众多合作社同质化严重,并不能有效地体现出产业特色。尽管有个别合作社依靠园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运作模式,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家、省级示范合作社总数为9家,占比仅为2.3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处于低位运行。由此而反映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几乎没有合作社能有效促进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另一方面,刘强、母培松等[2]对四川省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表明,农民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期望合作社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产品销售服务,最希望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现场科技示范、观摩的途径获得技术,在具体的农业技术需求中对品种改良技术有着最大的偏好。顺庆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同样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农民合作社承担的主要功能还是技术咨询与服务,在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生产实际,在开展新技术的探索、新专利的申请、新品种的研制等方面却收效甚微。

3.3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缓慢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创新,单单依靠自身的努力还难以实现。而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多方合作才得以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地和试验场的绝佳之地。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其他几个关键要素,比如科技支撑单位、科技示范平台等,都未能有效建立。即使是有小范围的合作,也只是表现在单纯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或者就一个单一目标进行合作,难以建立有效的科研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科技创新的要素的连接往往依赖于行政力量或项目驱动,而没有从市场需要的实际出发。

4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能力欠缺的原因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它在农业技术创新的活动中缺位势必会影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从而拖慢乡村振兴的进度。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有多方面,但是从合作社建设自身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社在对资源整合方面能力欠缺。由于缺乏引导和管理,合作社无序发展,难以形成抱团优势,合作社各成员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二是利益分配体系未优化。合作社内部不同环节的各个成员的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导致合作社在运行时候状态松散,难以开展科技创新。三是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就面临市场风险和生物风险,并且处于同质化、低水平的生产模式的时候,更容易加剧这些风险。在实际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良好效益并且有多余的盈利资金用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多,多数合作社仅仅能保证自己的正常运转。

5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和创新能力的对策

5.1 政府层面

5.1.1 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审批关,加大培育力度 工商部门要做好新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质审查和备案,重点对合作社所经营的种类和规模、开办资金等进行核实,杜绝那种虚假成员、产业规模小甚至没有产业的合作社出现。打破以往的唯合作社数量为考核目标的评价体系,重视合作社发展质量。对已经成立的合作社,要加大培育力度,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努力培育一批产业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合作社,鼓励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5.1.2 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育 积极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依靠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建立一个多专业、高水平的农业专家队伍。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队伍建设。因为这些管理者一般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能人,但是欠缺农业现代化和现代管理的能力,不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培养一批综合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重视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合作社农民成员的专业水平。要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生产方面的高级、顶尖人才。合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不同类型组织的作用,做强做大一批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公司,以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力量,完善人才引进保障,帮助这些公司招引一些高水平人才。

5.1.3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从政策、资金上切实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完善金融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融资、担保方面的政策,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化其带动力、辐射力、创新力。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层面

5.2.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整合合作社内部的各种资源,以营利为主要目标,不断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和生产模式。要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规范组织运行,形成良好的运行架构。以创建高等级示范社为目标,做出特色,做出成效,这样才能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实现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合作社的再发展。

5.2.2 积极探寻与其他科研单位的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依靠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努力寻求农业新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落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核心思想不动摇。一方面,其他科研单位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能助推农业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能在这种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掌握核心优势,把握住市场的优势地位,以新技术推广降低劳动成本,以新品种推广提升产品价值。

猜你喜欢

农民科技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