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攀枝花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与路径
2018-03-19李录山柴晓虹尧美英祝毅娟
李录山,柴晓虹,尧美英,祝毅娟,腾 志
(1.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1;2.四川省盐边县农牧局,四川 盐边 6171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攀枝花做精“阳光”文章,做强“康养+”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攀枝花农业精、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2]。
1 攀枝花农业农村现状
2017年,攀枝花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三次产业结构由3.4∶69.0∶27.6变为3.2∶65.2∶31.6,说明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不高,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5620元,农村居民收入为1533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2.03万元,城乡收入差距任然较大,这将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将康持续发展。城镇化率达60%以上,高于全国城镇化率水平。
2 攀枝花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点
2.1 明确目标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才能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攀枝花是一个工业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一直是阻碍全市现代化进程的短板。乡村振兴的任务就是补齐这块短板,加快构建社形成农业农村新型制度和政策体系,加快“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和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精、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3]。
2.2 落实总体要求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描绘了光明前景、指明了努力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农业农村治理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率,统筹城乡发展的纵深拓展,激活乡、村两级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充分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及风俗,建立乡村文化自信[4]。
2.3 紧扣“人、财、物”三要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住“人、财、物”三大关键要素。从“人”来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农民乡村振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攀枝花目前农村空心化现象不明显,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就必须让目前在农村的农民呆的住,让在外务工的农民想回来。同时还要要培育一批精干的农业农村队伍,不仅要搞好农业生产,还要搞好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从“财”来看,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大量的资本的投入,这些资本分为两类: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公共财政方面要按照国家要求,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社会资本方面要创造条件激励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入,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产业兴旺程度和现代化程度[5-6]。
2.4 有的放矢精准干
攀枝花市对乡村振兴关注度很高,想改变农业农村现状的意愿强烈,且行动迅速。这种情况下应冷静思考,找准难点及关键点,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一是防止利用简单行政手段来下指标、定任务,求多求快,求大求全;二是防止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过度形式化,不要将所有的农村都搞成一个样,要充分发挥各村特色。同时,切勿将城市文化元素简单植入乡村;三是防止过度产业化,目前全国呈现出的趋势为大量发展休闲、观光、度假等乡村旅游产业,攀枝花因认准每个村的定位,发展适宜于自身的产业。
3 攀枝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3.1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发展瓶颈,放活土地经营权,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才会活力涌现,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首先要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制度,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主体提供稳定主体。其次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7]。再次,要多元保障乡村发展用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放活土地使用范围,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乡村,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增添动力。最后,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8]。
3.2 不断完善市场机制
乡村要振兴必须依靠政府和市场,其中市场机制起到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政府起到支持和推动的作用,要避免因为过度行政化而损害乡村发展中要素配置机制和产业发展中的市场运行制度。通过探索政策和财政金融支农途径,引入更多地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并建立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市场制度,促进金融与乡村经济发展间的有机衔接,打造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典型样板[9-10]。
3.3 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针对攀枝花实际,打造早春蔬菜,特色水果、畜牧水产、优质桑蚕和特色花卉等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收益;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挖掘农村特色艺术、特色文化,存进农村文化、旅游、农业、加工业的相互渗透及有机融合,实现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的共同发展[11]。
3.4 促进农村生态绿色化、环境宜居化发展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支持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逐步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打造提升村容村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山、水、林、田、路建设,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打造宜居生活环境[8-11]。
3.5 提升乡风和乡村文明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全面提升乡风和乡村文明程度。落实乡村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增加农村文化供给量,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礼仪、道德素养。深入挖掘农村优良传统文化,加大对传统村落、古宅、碑文,牌坊,古树等的保护力度,形成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农村文化[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