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鼻蝇蛆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3-18杜宝民王玉龙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杜宝民 王玉龙/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羊鼻蝇蛆病又叫羊狂蝇,是由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羊鼻腔和额窦内所引起的一种季节流行性寄生虫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感染率较高,死亡率低,各品种羊均可感染该病。发生该病一方面影响羊采食和休息,使其生长发育受阻、消瘦,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另一方面该病和羊鼻炎症状十分相似,诊疗过程中常常将羊鼻蝇蛆病误诊为羊鼻炎,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往往发生该病的养殖场卫生环境较差,平时不注重饲养管理,是导致该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汉中市奶山羊养殖业发展势头较强,山羊奶制品市场需求大,养殖奶山羊专业户逐渐增多,但各类寄生虫病的危害也日益突出。部分养殖户,由于缺乏饲养管理经验、对该病认识程度不够等,导致该病发生逐年增多,羊增重降低,产奶量下降,不仅严重影响羊的生长发育,同时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不利于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2017年9月,汉中市某奶山羊养殖场部分羊陆续出现口鼻肿胀、流鼻液、消瘦、死亡现象。笔者赶赴该养殖场,通过了解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分析病因,诊断为羊鼻蝇蛆病,就该病的诊治方法、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汉中市某饲养者共养殖奶山羊160余只,坚持自繁自养,羊群按照本地制定的免疫程序严格接种相应疫苗,采用舍饲养殖。2017年9月,养殖户发现羊群中部分羊不断摇头甩鼻,不食,听到一种蝇虫飞近,仓皇逃避,或将头埋入垫料,或互相将头藏到其他羊腹下,不惧疼痛,横冲直撞。随后几天陆续出现患病羊。笔者到达该场后发现,除了上述情况,养殖场卫生条件较差,通风不良,地面潮湿,粪便堆积,污水横流。患羊精神萎靡不振,可视黏膜发红,鼻孔有分泌物,流脓性鼻液,摇头狂甩,呼吸困难,磨鼻,磨牙,脸部肿胀,部分还表现运动失调,转圈回旋,惊厥等神经症状。结合发病情况初步诊断为羊鼻蝇蛆病,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强化消毒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从发病到确诊共有34只发病,2只死亡。
(二)病理学解剖
有羊鼻蝇幼虫,沿额窦上行分别在脑部和角根部发现虫体。
解剖病死羊只进行病理,颈部淋巴结坏死、水肿;腹腔、胸腔内脏器未见特征性病变;剖检在鼻腔及邻近腔窦,鼻黏膜发炎、出血,上呼吸道水肿,在鼻窦、额窦发现有羊鼻蝇蛆幼虫;打开颅腔,可见大脑积液、水肿,脑膜损伤,脑内有羊鼻蝇蛆幼虫,将2%敌百虫液喷入5只病羊鼻腔内,均喷出死亡幼虫。
(三)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病羊的鼻腔内鼻液,制成涂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不同成长期的羊鼻蝇幼虫。长度为1 mm左右,前端腹部可见2个黑色的前口钩的淡黄色虫体为第一期幼虫。长度25 mm左右,在体表可见不明显刺的椭圆形虫体为第二期幼虫。第三期幼虫长度在30 mm左右,身体一共分成8节,在每一小节前部都生长很多刺,深棕色的荚膜带存在于每个体节上,且在前端腹部存在一对黑色的前口钩,在后端有一对黑色气孔,整个虫体呈棕褐色,这类幼虫为第三期幼虫。
(四)诊断
结合发病情况、主要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为羊鼻蝇蛆病。
(五)防治措施
1.治疗。
(1)1%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2 mg皮下注射,第6 d再注射一次;
(2)氯氰碘柳胺钠每千克体重0.15 ml,肌肉注射 ;
(3)3%来苏儿液喷洗鼻腔,两侧鼻孔各喷药液30 ml;
(4)3%敌百虫水溶液两侧鼻腔喷药液,每侧鼻孔可喷入10 ml左右;
(5)室内气雾用40%敌敌畏乳剂,1 ml/m3,吸雾 15 min。
2.预防。
(1)定期打扫卫生,圈舍全面消毒,冬末春初,清理杀灭圈舍围栏及周围墙角内存在的蛆蛹,地面及时更换垫料撒布生石灰粉,一方面保持圈舍干爽,
另一方面可诱导羊打喷嚏,将虫体排出体外;
(2)加强粪便管理,每天清扫圈舍,粪便集中发酵处理,可有效杀死粪便中的幼虫;
(3)夏季注意防温避暑,保持圈舍凉爽,也可将羊群放到半坡阴凉的地方乘凉,防止羊群扎堆;
(4)夏秋季节,成虫肆虐,可将1%的敌敌畏软膏涂于羊鼻腔及鼻部,每隔一周换药1次,可有效防止羊鼻蝇蛆成虫在鼻腔产幼虫以及杀灭幼虫。于周围墙壁喷洒灭蝇药,杀灭成虫。
(六)小结
该奶山羊养殖场感染羊鼻蝇疽病,与饲养管理经验缺乏、圈舍卫生环境差有极大关系。再者,对该病认识不够,可能误诊为鼻炎,对部分表现为神经症状患羊,与羊脑包虫病混淆,延误治疗时间。另外,在用药液清洗鼻腔时,要注意让羊头朝下,防止药液进入气管肺部,引起肺炎。因此,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勤打扫卫生,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夏秋季节做好防温避暑、灭蝇工作,切断传播途径,能有效预防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