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8-03-18石有龙全国畜牧总站
石有龙/全国畜牧总站
一、我国畜牧业现状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畜牧业产值达到3.17万亿元,是农林牧渔农业领域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畜牧业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二)畜牧业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受计划经济和粮食短缺的影响,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仅作为家庭副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其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8%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畜禽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供应日益丰富,产业地位持续上升。
(三)畜牧业发展获得的主要成就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繁荣我国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后,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逐步加强,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份额从1978年的15.0%提高到2016年的28.3%,目前依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活力;发展方向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环境保护并重,正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
1.扭转了养殖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到2016年,全国肉类、禽蛋,牛奶产品产量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7倍、12倍、33倍。畜禽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改善了国民的膳食结构,提升了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我国人均每日摄取动物性蛋白质水平日益提高。畜禽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加,有效的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提升了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延长了人均寿命,促进了文教、体育等相关事业发展。
3.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197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到2016年上升为28.3%。畜牧业已由家庭副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苗种繁育、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设施建设和产品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运、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4.率先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引领了农业产业制度变迁。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畜牧业率先步入市场化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产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201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超过54%,比“十一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2016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
5.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畜禽产品进出口额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产品出口额从1978年的不足20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56.4亿美元。2016年畜禽产品进口额达234.0亿美元,30年间进口额保持了较快增长。自2000年起,我国的畜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而且贸易差呈逐年加大的趋势。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养殖成本不断攀升。在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升高等因素的推动下,饲料原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呈上涨态势。据统计,现在每头生猪精饲料。人工成本分别是2004年的2.2倍和2.8倍,年均增长9.3%、12.3%。近几年,环保成本也在迅速增长,目前每头生猪的环保成本需要30~40元。
2.产业基础仍然薄弱。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性能低,中小养殖场户饲养管理水平不高,这些产业基础因素都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偏高,养殖效益低,价格涨跌幅度大。
3.资源约束破题困难。(1)饲料资源短缺:饲用粮工序矛盾突出,原料资源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原料短缺,自给率不足50%,蛋白质饲料资源对进口的依赖性较强,能量饲料也存在短缺问题;(2)土地资源短缺:近十年来,我国耕地资源呈逐年减少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扩大畜牧业生产的耕地面积空间极为有限;(3)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畜禽良种,多数良种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的力度还不够;(4)草原资源退化严重:超载放牧现象普遍,可利用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地区水资源流失加剧,草地生产力严重下降。
4.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由于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和分布区域的变化,我国畜禽养殖污染呈总量增加、程度加剧和范围扩大的趋势,生态环境面临极大挑战。部分畜禽养殖者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第四条规定,达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规模标准、并且有污染物排放口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依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环境保护税。
5.国内国际价格倒挂,进口冲击大。
三、畜牧业发展趋势
201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1号文件也强调,要以现代畜牧业建设为抓手,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畜牧业概念
现代畜牧业就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用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和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的产业。
1.生态发展。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2.节约发展。高效利用土地、饲草料等资源,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3.循环发展。打通畜禽废弃物还田利用的通道,实现种植和养殖的有机结合。
4.健康发展。防控好疫病风险,保障畜禽养殖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5.安全发展。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
(二)发展思路
形成绿色发展思维方式,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实现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
(三)发展方式
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将打好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推动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促进从养殖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绿色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四)发展机制
构建种养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打通种养结合通道、促进种养加一体、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要把循环发展贯穿到畜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按照立体化、循环化、无害化的要求,推广高效的种养结合生态发展模式,延伸畜禽养殖产业链条,提高畜禽养殖综合效益。
要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大力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肥料和清洁能源,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五)发展路径
要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实际,选择积极稳妥的发展路径,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畜牧业发展格局。
1.养殖方式。运用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现代装备改造传统畜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2.生产结构。针对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变化,不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稳定生猪、家禽生产,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3.区域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引导畜禽养殖向资源更丰富、环境容量大的区域转移。
(六)发展目标
统筹兼顾保供给与保生态的双重目标,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四、畜牧业发展重点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任务、新要求,以“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为目标,以“增效”为着力点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以“增值”为着力点加快塑造产业新形态,以“增美”为着力点加快重构种养关系,以“增绿”为着力点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畜禽生产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一)构建新型种养关系
1.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用地政策、畜禽规模养殖场环评制度、碳减排交易制度。继续实施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覆盖范围,支持200个左右畜牧大县开展集中整治。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新增50个示范县。推进粪肥还田利用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监测。
2.全面实施粮改饲政策。在主推青贮玉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苜蓿、燕麦、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料品种。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收贮服务组织,提高优质饲草料商品化供应能力。
3.大力发展现代草业。加强草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服务,制定牧草栽培、加工、贮藏等技术标准和规程。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集成推广牧草丰产栽培技术,建设一批标准化牧草丰产栽培示范基地。
(二)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1.启动现代化示范牧场创建。组织制定现代化示范牧场评选标准,印发开展现代化示范牧场创建方案。
2.推进现代畜禽种业振兴。落实遗传改良计划。开展生猪区域性联合育种,推动全基因组选择工作,强化种猪遗传评估,建立生猪育种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制定实施水禽遗传改良计划。推进肉牛、羊联合育种;继续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督;修订《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
3.提升中小养猪场户的生产经营水平。加快构建饲料大数据平台,推广饲料精准配方和发酵饲料等增效技术。积极推行订单畜牧业,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强化面向中小养殖户的金融保险服务,降低经营风险。
(三)优化畜牧业供给结构
1.支持畜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总结提炼各地畜牧业新业态发展典型模式,推动畜牧业与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紧密联结。以质量兴牧、品牌强牧为重点,研究谋划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通过畜博会等展会,搞好品牌营销。
2.深入推进畜牧业扶贫工作。积极发挥协会学会作用,鼓励引导支持有发展需求和扶贫意愿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集团化、协同化优势,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联合金融保险机构,推进养殖收益险、价格指数险、保险+期货、全产业链组合险等新产品试点,进一步推广“免抵押免担保”普惠金融;开展畜牧业优秀扶贫成果评选推介和龙头企业社会责任评选等活动。
(四)强化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
1.健全饲料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养殖场自配料监管方式方法,选择有条件地区开展养殖场自配料管理试点示范。
2.严格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结合联动,探索采取饲料企业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样相结合、异地质检机构检测等方式。
3.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三个重点环节监管,着力构建严密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五)持续推进奶业振兴
1.贯彻落实国家奶业发展政策措施,推动奶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启动优质奶牛种公牛培育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奶牛养殖场转型升级和家庭牧场发展,引导适度规模养殖;推进“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试点;指导奶业主产省尽快建立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开展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试点。
2.做大做强民族奶业品牌。实施奶业品牌推进行动。完善中国奶业20强(D20)联盟机制,举办第四届奶业D20峰会。通过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推介产品优质、美誉度高的企业品牌。
3.引导培育乳制品消费。定期发布乳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持续开展中国小康牛奶行动和奶酪校园推广行动,推介第二批休闲观光牧场,组织乳品企业公众开放日活动。加强乳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
(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1.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深入开展草原资源清查,完成牧区半牧区县的内业分析和京津冀区域的外业清查工作。落实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研究制订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2.开展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开展草原执法检查“绿创行动”;开展草原征占用专项检查“护卫行动”;开展草原补奖政策“宣贯行动”。
3.实施草原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及石漠化草地治理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实施草原防火和生物灾害防控项目。
4.开展草原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创建。在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开展草牧业试验试点,组织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推行划区轮牧和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促进牧民分散养殖与市场有效衔接。
(七)做好畜牧业发展的长远性基础性工作
1.强化畜牧业形势分析和预警。集中开展数据实地核查,强化省县绩效考评管理;修订完善畜牧业监测预警专家组聘任和考评办法;定期开展畜牧业生产跟踪监测与形势会商;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好发布平台。
2.全面推进养殖场、生产企业信息直联直报。建设完善备案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等模块功能,打造养殖场监管监测一体化数据服务平台;扩大养殖场数据自动化采集试点范围;探索开展直联直报数据质量第三方评估;加快推进饲料企业生产数据直联直报,实现精准动态监测。
3.推动畜牧兽医监管监测信息一体化。围绕“一个平台,一次填报,一套数据”的目标,加快畜牧兽医监管监测信息横向互通、省部互联共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