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
2018-03-18河南省漯河市中心血站462000焦红菊张燕林王爱琴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血站(462000)焦红菊 张燕林 王爱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作为A组。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月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作为B组。A组血液总量69408U,B组血液总量79336U。两组数据基数差异不显著,P>0.05,可对比。
1.2 方法 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1]目视判断A组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并分析报废原因。B组按照A组原因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内容包括:①脂肪血:考虑与献血者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献血当天或前1d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献血前指导献血者真实准确填写健康信息征询表,询问饮食情况,针对献血当天或前1d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者,告知择日献血,并解释原因;尽量避免肥胖者献血,并告知原因。②血袋破损:考虑与热合口渗漏、离心破损等因素有关。采购血袋时选择具备资质和质量有保证的生产厂家;离心过程中正确装杯,防止出现死腔;严格检查血袋热合口。③血液采集量不足:考虑与献血者自身献血条件不成熟,或心理因素导致献血反应,采血者技术不达标等因素有关。故献血前需详细介绍献血相关知识,避免疲劳、空腹少食献血;提升采血者操作技术,提升“一针率”。④凝块:考虑与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手臂血管过细、血管穿刺不到位,导致血流不畅采集时间过长;穿刺成功后血流在进入采血袋前几分钟没有及时将保存液和血流血混匀。做好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正确选择和评估血管情况,集中精力穿刺,在血流进入血袋后及时轻摇转动血袋,将血液和保存液充分混匀。⑤溶血:考虑与献血者自身原因、血液采集不当、滤除白细胞过程不顺时采取了不当操作、血液存放温度异常、运输不当、离心机离心不当等因素有关。故献血前全面了解献血者具体情况;提升采血人员专业技术和素质;血液运输过程中避免颠簸、挤压、震荡,合理控制血液存储温度,尽量缩短血液运输时间;离心过程中做好各个环节质量监控。
1.3 观察指标 对比A组、B组血液报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检验;n>40,但1 A组69408U血液中,总报废量为1076U,报废率为1.55%。其中,脂肪血559U,血袋破损215U,采血量不足129U,凝块125U,溶血48U。B组79336U血液中,总报废量为786U,报废率为0.99%。其中,脂肪血409U,血袋破损157U,采血量不足95U,凝块90U,溶血35U。B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215,P=0.000)。 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极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出现血液报废现象,造成血液资源浪费,加重供血紧张[2]。故需深入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本研究调查发现,A组血液报废原因包括脂肪血、血袋破损、采血量不足、凝块、溶血等,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脂肪血,主要是指血液中脂类物质超出正常范围,导致血液呈现乳糜状的现象。笔者认为,脂肪血诱发因素较多,包括献血者年龄、体重、饮食等。献血过程中工作繁忙,也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对献血者饮食方面征询不够详细,引发脂肪血。其次是血袋破损,多发于成分制备及热合过程中;再一个是就是采血量不足,其诱发原因可能为患者静脉过细、采血者穿刺技术不佳致使血液不畅;部分献血者缺乏献血经验,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恐惧、害怕心理,且可能出现献血不良反应,产生不足量血;凝块多发生在血管过细、血流不畅、采血时间过长;溶血可发生于血液采集、运输、制备等各个环节中。按照上述血液报废原因,提出针对性预防处理措施,并应用于B组中。结果显示,干预后,B组血液报废率明显较A组低,差异显著,凸显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血站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原因较多,包括采血量不足、脂肪血、凝块、血袋破损等,按照报废原因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能减少血液报废的发生。2 结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