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肺论治郁症
2018-03-1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102100徐铁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102100)徐铁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张广中
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2104)费雪燕 左玉静
1 郁病的概念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1]。表现为心境持续低落,情绪抑郁、思维迟缓等症状。在现代的社会中,各种压力与日俱增,郁症的出现也逐渐增多,据统计,类属郁病的病例,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
2 中医学对郁症的认识
中医认为郁症多由情志因素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临床多从肝、脾、心辨证施治。《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病的脏躁症及其梅核气两种病症;《丹溪心法》则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古今医统大全》认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景岳全书》则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症的证治。《杂病源流犀烛》认为;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现代人多认为郁病初起多实,与心、肝、脾关系密切。初起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总体来讲,郁病现代多辨证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等等,总之离不开肝、心、脾。实际临床诊疗中会发现,郁病与肺亦息息相关,古籍及其现代临床诊疗经验均可说明这一点。
3 由肺论治郁症的理论基础
肺在中医学中为相傅之官。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肺在志为悲,肺同时亦主忧。《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灵枢》云:悲哀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证治汇补》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如今世人皆疏肝以治郁,但肺作为调畅一身之气机的相傅之官,古人所云的顺气,开郁当然也包括了调畅肺脏气机,气机升降平衡则疾病痊愈。对于情志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认为,不能以疏肝解郁通治,他指出:“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不无失矣。兹予辨其三证,庶可无误。盖一曰怒郁,二曰思郁,三曰忧郁。”肺与情志有着特殊的对应关系,就体现在只有肺是一脏对应悲、忧两种情志,而这两种情志亦是郁证常见的情志症状。这些论述奠定了郁病由肺论治的理论基础。
4 由肺论治郁症的临床经验
任何的医学理论如不能经过临床疗效的考量则不能称之为理论。在临床中,每每多遇郁病,从肺论证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赵某,女,45岁。2014年3月2日初诊。患者因亲人去世,近三月对任何事情兴趣低落,伴双上肢水肿,身痒,可见荨麻疹,全身酸痛,夜间口苦,心烦,无无汗发热,无汗出异常。月经调,眠安,小便可,大便溏。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患者体型偏胖。辨证为饮郁于内,复感风寒。治以宣肺散寒,清热化湿。予越婢加半夏汤。具体药物为:麻黄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9g,生石膏15g,清半夏9g。嘱患者煎服7日。2014年3月9日二诊:患者双上肢水肿已消,全身酸懒好转,情绪好转。近3日咳嗽,咳黄白黏痰,咽干,无恶寒发热,无咽痛咽痒。二便调,纳食可,恐高。舌暗红,苔白,脉细。辨证为余邪入里,痰热互结。于上方基础加入厚朴、茯苓,7付,水煎服。2014年3月14日三诊:情绪如常,身痒及其皮疹减轻,咳嗽较前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涩,无口干口苦。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予其上方继服7付,病症减大半。本案患者为过敏性皮炎,服药后无意中发现情绪低落的症状意外好转。临床上对于烦躁不安的情志疾病患者,往往伴有便秘,对于此类顽固疾病者,常常应用紫苑、大黄、厚朴之辈,往往大便得解,患者情绪自宁,其中紫苑之药功不可没,细细琢磨,其中亦有提壶揭盖之意,肺气得升,腑气得降,则五脏六腑皆安,情绪自宁。由肺论治郁症,从中可知治病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必拘泥于固有思路,从而才能真正体会到古文简洁言语中暗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