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对策
2018-03-18
猪蓝耳病是目前困惑我国一些规模养猪场乃至中小型养猪场的重大生猪疫病之一。猪蓝耳病在养猪场中的发生与流行,主要是以能繁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以及各个阶段的猪群出现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发病特征。
一、流行原因分析
猪蓝耳病之所以在一些养猪场中发生和流行,据分析,其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一是由于猪蓝耳病毒具有易变性的特性所决定;二是与一些养猪场不规范地使用猪蓝耳病疫苗或频繁地更换猪蓝耳病疫苗的使用,使得一些猪蓝耳病呈阳性养猪场的阳性稳定性被打破有关;三是由于近年来一些养猪场的养猪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养猪场引种频繁,难免会导致一部分养猪场出现不规范的引种现象,其猪源来源复杂,加上隔离驯化措施不到位,进而则会导致一部分养猪场引种后致使养猪场内猪蓝耳病毒株增多,从而导致养猪场猪蓝耳病的频发。
二、流行特点
1.猪蓝耳病的毒力有增强的趋势。有人从一些发生猪蓝耳病感染的养猪场中调查发现,不仅在能繁母猪中出现繁殖障碍的几率增高,而且在50~70日龄的易感猪群中,猪蓝耳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临床发病症状也表现得日益严重,有的甚至会直接导致发病猪消瘦死亡。
2.猪蓝耳病感染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增大。因产生猪蓝耳病毒变异株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变异型猪蓝耳病感染对养猪场的威胁则会日益加重,如2006年我国南方多省暴发的高致病性猪猪蓝耳病感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就是猪蓝耳病毒变异株的具体表现所在。
3.猪蓝耳病的传播速度加快。目前我国流行的猪蓝耳病多以北美洲型(基因2型)毒株为主,该毒株常常呈现出高致病性和基因组变异的多样性,而一旦猪蓝耳病在猪群中流行,在养猪场和同一养猪密集区域内的传播速度则更快,养猪场内一般3~7 d即可导致大部分猪群感染发病,而养猪密集区内一般10 d左右即可导致大部分猪群感染发病。
4.猪蓝耳病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由于猪蓝耳病感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调节紊乱,并损伤肺巨噬细胞,这就给许多条件性致病因子创造了可乘之机,猪感染蓝耳病之后,除了能繁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以及各个阶段的猪群出现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发病的临床表现之外,并可导致断奶仔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猪地方流行性喘气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并导致发病猪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
5.严重影响其他疫苗对猪群的免疫效果。发生猪蓝耳病感染后的养猪场,由于猪蓝耳病感染可引起机体出现免疫抑制,则会严重影响养猪场内其他疫苗对猪群的免疫效果,如给猪群免疫猪瘟疫苗则会受到干扰,从而免疫过猪瘟疫苗的猪群则易引起非典型猪瘟的发生,有的养猪场甚至也会呈现出猪流行性乙脑、猪细小病毒病等发病率明显增高的趋势。
6.感染猪群的继发疾病日趋严重。因猪群感染了猪蓝耳病之后,可引起机体出现免疫抑制,从而则会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菌的易感性增强,并可导致猪群的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细菌性疾病(如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和寄生虫疾病(如弓形体病)等的继发感染,并一定程度上给猪群的疫病防控增大了难度。
三、防控对策
养猪场要有效地防控猪蓝耳病流行,务必应做好猪蓝耳病流行的风险分析,正确评估猪蓝耳病的可能入侵途径,识别风险类别,并制定风险管控策略。据分析,猪蓝耳病最有可能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引种而引入亚临床或无临床症状的猪蓝耳病感染活猪或猪精液而传入;二是通过健康猪群与感染猪群直接接触而发生感染,或通过感染精液传播,而有使用泔水喂猪习俗的养猪场户,猪蓝耳病病毒也有可能通过未煮熟而含有带毒猪肉的泔水传播;三是若养猪场与猪蓝耳病感染区域相邻,且在接壤边界区域内存在着野猪或野鸭等动物活动,猪蓝耳病也有可能通过野猪或野鸭等动物与境内健康易感猪群直接接触而传播。因此,养猪场务必应根据猪蓝耳病最有可能入侵的途径而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
1.慎重引种并做好引种检疫。养猪场应慎重引种,如养猪场确实因生猪生产(如种猪血液更新)需要引种时,则应严把引种检疫关。养猪场在引种前应事先到引种地了解生猪疫病流行情况,种猪在引进前必须进行猪蓝耳病检测,严禁从猪蓝耳病阳性种猪场引种;种猪引进后应隔离检疫45 d以上,并经采血进行血清学监测,确定为阴性后方可与原有猪群混群饲养,严防引种引入亚临床或无临床症状的猪蓝耳病感染活猪而传播,或与其健康猪群直接接触而传播。
2.对阳性养猪场应采取隔离、控制移动等措施。对猪蓝耳病检测呈阳性的养猪场,最好提前采取隔离和控制猪群移动等措施,在猪群隔离期间,应严禁活猪销售和运出,且从种猪中采集的精液也应就地销毁,严禁运出;应尽量减少人员、车辆和设备、非易感动物以及污染物出入阳性养猪场,需要出入阳性养猪场的,则应在经过严格清污、消毒处理后方可;强化对猪舍和猪群的卫生消毒,对污染区域可使用“百胜-30”按1:600的比例稀释后严格消毒,对病死猪尸体应采取深埋、焚烧或化制等无害化处理;与感染猪群直接接触的野猪或其他动物,则应采取移开隔离观察,且对靠近野猪或野鸭等动物栖息地区域的养猪场,则应尽可能地设置篱笆、栅栏等隔离措施,以防范猪蓝耳病在野生动物与家养生猪之间相互传播;要加强宣传,严厉禁止养猪场使用泔水喂猪,以防未煮熟而含有带毒猪肉的泔水传播猪蓝耳病;对养猪场内生产性能差、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排毒的母猪和病弱仔猪则应尽早地予以淘汰,且养猪场中的生产流程则应将全进全出、消毒等常规工作切实落实到位,以确保蓝耳病感染的阳性养猪场做到阳性稳定生产;定期对猪群进行猪蓝耳病血清学检测(且周围有野猪、野鸭活动,也应纳入监测范围),分析评估养猪场内猪蓝耳病的感染状态,以便确立对猪群的免疫程序设计以及具体免疫时间。
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养猪场应依据当地生猪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摸清自身养猪场内生猪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搞清养猪场内存在着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疫病的种类,分清主次,并按照规范的免疫程序在做好猪群的猪瘟、猪肺疫、猪伪狂犬病、口蹄疫等基础免疫的同时,每年应对猪群按照常规免疫程序免疫接种猪蓝耳病疫苗两次,即春秋各免疫接种猪蓝耳病疫苗一次(目前用于预防猪蓝耳病的疫苗主要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而弱毒活疫苗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养猪场防控猪蓝耳病的首选,其中天津株的“瑞兰安”或“瑞兰稳”更是被广大养猪场使用,建议对能繁母猪于接受)的基础上在配种前两周左右增免一次,间隔一个月再加免一次,仔猪在35日龄左右增免一次,且在给猪群免疫接种猪蓝耳病疫苗时,必须严格按照免疫操作规范实施,并应注意疫苗的保存和运输条件,且在免疫时应坚持1头猪1个针头注射,并严格保证疫苗注射的剂量足,技术到位,不漏免,不重免。此外,养猪场(尤其是猪蓝耳病感染呈阳性的养猪场)在给猪群免疫接种猪蓝耳病疫苗时,除了应规范地使用猪蓝耳病疫苗之外,建议应尽可能地不要频繁地更换猪蓝耳病疫苗的种类,以防范猪蓝耳病感染呈阳性养猪场的阳性稳定性被打破,而诱发猪群蓝耳病发生。
4.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养猪场应密切注意关注气温变化,注意做好猪舍内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防范猪舍内室温过高或过低以及湿度过大,注意加强对猪舍的适当通风换气,以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并经常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和猪群合理的饲养密度;切实保障饲喂猪群的饲料品质,严禁给猪群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以防范降低猪群的免疫功能;定期做好养猪场内的杀虫灭鼠工作;定期选用“通灭”对猪群实施驱虫,且应强化对猪舍和猪群的卫生消毒,每周至少使用“百胜-30”带猪消毒1次,且养猪场内应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转舍并群之后,应彻底对栏舍和周围的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每栋猪舍门口的消毒池或消毒盆,每5~7 d应更换消毒药液一次,以切实保障药液的消毒效果,有效地减少病原菌的侵入。
5.提前对猪群采取联合用药预防保健防范猪蓝耳病。为有效地防控猪蓝耳病,养猪场也可根据猪蓝耳病的流行情况,提前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从母猪到生长猪进行系统的药物保健防范猪蓝耳病。
(1)对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可在母猪分娩前后1周左右,各注射高热金针1次,以切断母猪到仔猪的垂直感染。此外,对于母猪群,也可按饲喂母猪群的每吨饲料中添加500~1000 g“瑞替美”,每月连续饲喂7 d;或按饲喂母猪群的每吨饲料中添加蓝圆康泰(其主要成分:黄芪多糖10%、灵芝多糖1%、绿源酸5%、干扰素4%以及大青叶等)500 g+支原必净(其主要成分为泰妙菌素),每月连续饲喂7 d。定期给予母猪群预防性用药保健,以控制蓝耳病毒活跃期排毒而导致的影响;
(2)对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可在仔猪产后第7 d、第15 d和第25 d分别采用高热金针和美瑞核酸肽混合注射1次,以防范猪瘟、猪圆环病毒、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白痢等病毒性疾病。此外,对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保育仔猪和其他育肥猪,也可按饲喂猪群的每吨饲料中添加300~500 g“瑞可新”,连续饲喂7 d;或按饲喂猪群的每吨饲料中添加蓝圆康泰500 g+支原必净,连续饲喂7 d。定期给予猪群预防性用药保健,以降低猪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在猪群中的感染几率,从而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
(3)对种公猪,可每月定期在饲喂种公猪的饲料中按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 g+支原必净,连续饲喂7 d;
(4)在给猪群采取联合用药预防保健的同时,也可在饲喂猪群的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类药物和免疫增强剂类药物,如黄芪多糖、盐酸左旋咪唑可溶性粉,或在饮水和饲料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等,以尽量减少猪群应激而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诱发疾病和继发感染疾病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