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静脉穿刺中对喜辽妥的运用分析
2018-03-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450053郭书芳石彩晓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450053)郭书芳 石彩晓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静脉穿刺通常是衡量护士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技能,同时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儿童由于血管细小,再加上生性好动极易出现穿刺失败情况[1]。对此,就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对于减轻患儿痛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就探讨了我院应用喜辽妥对儿童实施静脉穿刺临床应用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目标对象均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长期输液治疗的患病儿童,共63例,将患儿依据输液日期的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为单日输液,共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3~6岁,平均(4.7±0.6)岁;观察组为双日输液,共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3~7岁,平均(4.8±0.5)岁。所有患儿在接受静脉穿刺输液治疗前,均向其家长告知操作注意事项并取得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统计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可开展组间对比研究(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均选用完全相同的静脉留置针,规格为24G×19mm。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针静脉穿刺方法,首选确定出穿刺部位,并在距穿刺点约12cm位置扎止血带,并采用棉签蘸取碘伏涂抹于穿刺点实施消毒处理,待其完全干燥后实施静脉穿刺置针。观察组患儿:在实施静脉穿刺之前,对所要穿刺的部位采用喜辽妥进行涂抹按摩,以穿刺点为中心,在半径为2.5cm左右的范围内涂抹。每次涂抹量约1cm长度药膏,按照顺时针螺旋式进行按摩,直至患儿皮肤将药膏完全吸收,而后依据常规静脉穿刺方法实施穿刺输液,操作过程与对照组一致。
1.3 评价方法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两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可见留置针头前端有回血,无肿胀及退针现象,静脉滴注畅通即可视为穿刺成功。每日输液穿刺后统计穿刺成功次数,并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研究,以(%)表示计数资料,通过卡方值χ2进行组间对比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28例,对照组为19例;观察组两次穿刺成功4例,对照组7例,观察组成功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且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5.61,P<0.05)。
3 讨论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对于医疗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2]。对于一名护士而言,其临床护理水平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静脉穿刺的技能水平,在众多的护患纠纷事件当中,静脉穿刺不成功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在对于儿童静脉穿刺,一方面是儿童本身血管相对较为细小,难以确定位置,且儿童本身往往难以完全稳定,很容易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乱动情况,从而使得穿刺成功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患儿家长在看到患儿承受巨大痛苦时往往心理情绪也会较为激动,一旦出现穿刺失败将会迁怒于护士,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喜辽妥软膏内的有效成份即为多磺酸黏多糖,其药理机制为可对血液起到凝固效果,以及能够对纤维蛋白发挥溶解作用,并由此产生出抗血栓效果,基于对各类参与分解代谢的酶和影响前列腺及补体系统所起到的抑制效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抗炎作用。此外,为多磺酸黏多糖还能够实现对间叶细胞合成作用的有效加强,促进细胞间物质保持水分能力的有效增强,进而使得结缔组织达到更高的再生效果。将喜辽妥应用于儿童静脉穿刺中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在本次研究中,对于观察组患儿在实施静脉穿刺前应用了喜辽妥涂抹按摩,其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了87.5%,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方式的61.3%。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需进行长期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前,可采用喜辽妥软膏涂抹于穿刺部位,不但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