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优势 打造绿色循环桑产业
——珙县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助农增收
2018-03-18代家权
代家权
(珙县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四川 珙县 644501)
珙县地处四川宜宾南缘,全县幅员面积1149.5km2,辖11镇6乡、262个村。全县桑园面积1.23万hm2(18.5万亩),年产鲜茧7650t,蚕业综合产值达12.5亿元。近年来,珙县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主线,以资源多元开发为突破,将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产业抓手,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各类桑枝食用菌制袋点128个,年种植规模达550万袋,产量4700t,产值达7012万元,带动1156户农户种植(贫困户298户),户均种菇纯收入达2.8万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立足资源,充分挖掘潜力
1.1 探索资源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条
全县每年桑树冬修桑枝达8万t,加上县内5.33万hm2(80万亩)森林每年轮伐、间伐产生大量下脚料,是种植香菇的好原料,可生产优质食用菌10万t以上。同时,珙县气候温暖湿度大,适宜食用菌生长。珙县具备发展桑枝食用菌的原料和气候优势。
1.2 养蚕种菇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
养蚕季节性强,劳动力和室外蚕棚每年5月至9月养蚕。发展食用菌(香菇)可错开蚕桑生产忙期,提高农闲劳动率和室外蚕棚利用率,将养蚕与发展食用菌(香菇)有机结合。
1.3 稳定养蚕队伍,提升综合收益
利用养蚕闲期发展桑枝食用菌,让蚕农在非蚕期有业可干,不离家门实现增收,稳定养蚕队伍,提高桑园综合收益。
2 高位统筹,整合发展要素
2.1 强化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在县政府设立桑枝食用菌(香菇)发展办公室,与县政府蚕桑办合署办公,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对乡镇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实行目标管理,签订责任书。
2.2 明确发展目标
县政府制定了《珙县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十年规划(2016-2025)》,出台了《关于推进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581”的发展目标(年生产香菇5000万袋,覆盖农户8000户,综合产值10亿元),力争把珙县打造成为全省桑枝食用菌基地强县。
2.3 制定扶持政策
一是种植桑枝食用菌(香菇)搭建标准化养蚕出菇棚(标准60~80m2),每个菇棚补助2000元,蚕棚改菇棚的每个补贴300元。二是菌农从制袋点购买菌袋时,每袋补贴0.7元。三是菌农向智溢公司交售香菇时,每斤补贴0.5元。四是菌袋制作点的家庭农场和其他重点专业户及普通种植户,发展桑枝食用菌(香菇)产生的贷款,由县政府贴息。五是菌袋制袋点机械设备及相关设施建设,根据带动种植户规模,按“一事一议”进行补助。
2.4 加大发展投入
全县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800万元,集中向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倾斜,重点用于菌种良繁、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产品加工、品牌创建等投入。带动龙头企业和种植户投入生产经营资金2200万元用于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
3 科技兴业,强化技术支撑
3.1 考察示范新产业
2015年我县组织人员赴湖北随州、河南西峡学习考察食用菌(香菇)产业,该年冬季在珙县沐滩镇中山村、仁义乡桂香村、底洞镇楠桥村、底洞镇芭蕉村进行了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与扶贫试点示范,获得成功。我县与省、市农科院、湖北随州市食用菌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优质种源,开展品种适应性试验,筛选最佳基料配比,共同建设桑枝食用菌(香菇)菌种良繁基地。
3.2 研究生产新工艺
结合香菇生长规律与桑枝成份特点,总结出了桑枝香菇生产最优配方:桑枝 40%,杂木屑40%,麸皮18%、石膏1%、石灰1%。提炼了发菌管理实用技术:菌丝圈直径3~5 cm时松外袋口,菌丝圈直径8~10 cm时脱外袋并刺孔放气增氧,菌丝长满时进行二次刺孔,中菌龄品种发菌期为80 d,分户出菇在出菇前20 d分发。开发食用菌新品种:开发了全桑枝平菇、木耳、茶树菇、杏鲍菇、大球盖菇等多个桑枝食用菌品种,丰富了产品结构,拓展了利用范围。
3.3 培训实用新技术
我县从随州市聘请4名专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对制袋点和菌农进行技术培训和全程技术指导。培训内容涵盖原料拌料、发酵、制袋、接种、栽培管理、菌棚搭建、产品采摘等全部生产环节,确保制袋点和种菇农户将生产管理技术学深、学精、学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4 统分结合,创新发展模式
4.1 坚持龙头带动
珙县智溢公司领办的富民蚕业专合社在全县有140个分社,遍布养蚕区各基地村,由智溢公司作为桑枝食用发展的龙头企业,统筹谋划、细化方案、落地推进。
4.2 优化组织生产
龙头企业和专合社着力培育专业户、重点户和职业菌农,实行专业化分工,通过“统一制作菌袋、分户种植管理、重点专业户技术指导、产品统一回收”的生产模式,即龙头企业和重点专业户统一组织原料、装袋、灭菌、接种、养菌,种菌农户通过桑枝换菌袋、投劳换菌袋或购买等方式获得成品菌袋,分散培育、分户管理﹑公司保护价托底收购,降低种植户的技术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降低种植户资金投入压力。
4.3 创新扶贫模式
我县在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成为助农增收支柱产业过程中,总结出有效扶贫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将菌丝培养长满后再由贫困户管理,由龙头企业和专合社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二是将贫困户土地资源和扶贫资金入股到专合社和专业大户,贫困户收取固定入股收益,并参与经营的“二次返利”。三是贫困户在专合社务工取得务工收入。
5 品牌营销,提高发展效益
5.1 彰显品质特色
充分利用桑枝生物活性物质丰富的特点,深度发掘桑枝香菇保健功能,发挥其重金属含量低优势,彰显桑枝食用菌“清香、脆嫩”的品质特色,坚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相关要求,严格规范桑枝食用菌(香菇)生产管理各个环节,建立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探索制定桑枝食用菌(香菇)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5.2 品牌化市场营销
着力市场开拓,抓好产品品牌化营销。创建区域特色“智溢”牌桑枝香菇和地理标志产品。在产品宣传上,除大力宣传桑枝香菇的独特口感和丰富的保健营养价值外,结合精准扶贫,着力营造“献扶贫爱心、吃桑枝香菇”的扶贫营销氛围。我县相继与国家航空管理局及宜宾五粮液股份公司达成了香菇销售协议,与上海四川商会建立了销售联系,在重庆和川内多地建立了销售渠道,积极开展网上销售,较好的解决了桑枝的香菇销售问题。
珙县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桑枝特色彰显和品牌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将以宜宾市桑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实践“以桑为主、综合发展”新业态,努力把珙县建设成全省桑枝食用菌产业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