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药大三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18-03-18梁文仪梁林金崔雅萍张兰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9期
关键词:甘子花酸鞣质

周 坤,简 平,梁文仪,梁林金,崔雅萍,叶 婷,张兰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2488)

藏药大三果由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毛诃子(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 Roxb.) 和 余 甘 子(Phyllanthus emblica L.)3味药材组成。大三果来源于印度名方三果(Triphala),在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作为一种调节体内平衡、滋补强身的方剂广为应用[1]。大三果隋唐时期经印度传入我国,最早见于藏医药《四部医典》,在古籍《唐·新修本草》、《元·食物本草》以及藏药经典《晶珠本草》中均有记载。藏医称其为哲布松汤,主治瘟疫、紊乱热症、新旧热症、促使热症成型,1995年版藏药部颁标准将其收载。大三果具有清热、调和气血、化解坏血的功效[2],临床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贫血、肝功能障碍和心血管疾病等,为藏药众多方剂的基础方。在处方配伍及用药剂量上,印度传统医药采用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1∶1∶1的比例组成成方;藏药部颁标准中三果汤散按照诃子300 g、毛诃子200 g、余甘子240 g组成成方。1981年凌一揆教授根据《唐国史补》研究出三勒浆配方,1993年由其学生开发生产为中药保健品“三勒浆口服液”及“三勒浆抗疲劳液”。

大三果以及诃子、毛诃子、余甘子三种单味药的相关研究颇多,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鞣质、酚酸、有机酸、三萜及黄酮类等化合物。大三果在抗疲劳、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炎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治疗及预防保健作用[3-5]。现对三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三果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大三果化学成分研究

大三果中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鞣质类、三萜类、酚酸类、黄酮类、甾醇类及维生素等。大三果中最常见的多酚类化合物为酚酸类、类黄酮和鞣质。大三果中鞣质及酚酸类成分主要有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鞣花酸、柯里拉京、诃子酸、诃子次酸、余甘子酚、马斯里酸、阿江榄仁酸、桂皮酸、丹宁酸、高卢酸、切布林酸、诃黎勒酸、3,3′-二甲氧基鞣花酸、2,2′-二甲氧基-3,3′-二羟基-5,5′-氧-6,6′-联二苯甲酸酐[5-7]。大三果中含有的没食子酸含量较高,是三果汤散抗氧化的主要有效成分[5]。此外,大三果中还包括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鞣酸-3,3’-二甲醚-4-O-β-D-木糖苷、粘酸-二甲酯-2-O-没食子酸酯、槲皮素[6,7]等化合物。

1.2 大三果中单味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诃子化学成分研究

诃子是使君子科榄仁树属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r R etz.)及其变种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干燥成熟果实。诃子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鞣质类、多酚类、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甾醇类和多糖类等成分[8]。鞣质是诃子的主要成分,其含量达23.6-37.4%[9]。

酚酸和鞣质类成分有没食子酸甲酯、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诃子酸、莽草酸甲酯、莽草酸、鞣花酸、肉桂酸、间苯三酚、咖啡酸、黄烷酸、蒽醌、阿魏酸、pyragallol、p-coumaric acid、protocatechuate、3-O-galloylshikimic acid、4-O-galloylshikimic acid、5-O-galloylshikimic acid 、punicalagin、isoterchebulin、1,3,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e、galloylglucose、3,6-di-O-galloyl-D-glucose、6-O-galloyl-D-glucose[10-12]。诃黎勒酸、诃子酸、诃子鞣质B、新诃子裂酸、异丁酸、榄仁黄素A、榄仁黄素B、榄仁黄素C、榄仁黄素D、新诃黎勒酸、木麻黄鞣宁、punicalin、terchebulin、1,6-di-O-galloyl-D-glucose、3,4,6-tri-O-galloyl-D-glucose、Terchebin、13-methylchebulate、11-methylchebulate、triethylchebulaie、1,2,3,4,6-penta-O-galloyl-D-glucose、1,3,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1,3,6-tri-O-galloyl- β-D-glucose、neochebulinate、1,2,3,4,6-penta-O-galloyl- β-D-glucose、Methyl neochebulinate、corilagin、3,6-di-O-galloyl-D-glucose、6-O-galloyl-D-glucose、1,2,6-tri-O-galloyl-β-D-glucose、isoterchebulin、chebulanin、1,3,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e、11,12-dimethylchebulate、tellimagarandin、1-O-galloyl-6-O-cinnamoylglucose、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10,13]。

三萜类成分有马斯里酸、阿江榄仁酸、诃五醇、arjunin、2α-hydroxymicromeric acid、2α-hydroxyursolic acid、terminoic acid、arjungenin、诃子苷 I、诃子苷 II、arjunglucoside I、arjunglucoside II、arjunetin、bellericoside、arjunic acid、terminolic acid、eta-amyrin、2α,19α-二羟基-3-O-12-en-28-乌苏酸-O-α-L-鼠李糖-O-β-D-葡萄糖苷[10,13]。

此外,诃子中还含有黄酮类、甾醇类以及多糖等成分。黄酮类有槲皮黄素、槲皮素-3-O-鼠李糖苷、5,7,2-tri-O-methylflavanone-4-O-β-D-galacto-pyranosyl-(l-3)-β-D-glucopyranoside;甾醇类有胡萝卜甾醇、β-谷甾醇[10]。

1.2.2 毛诃子化学成分研究

毛诃子是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Terminalia billerica(Gaertn.)Roxb.)的干燥成熟果实。现代研究表明,毛诃子主要含有酚酸类、鞣质、萜类、强心苷类、木脂素类、甾体类六大类,此外毛诃子还含有一些脂肪酸、维生素及油脂类等其它类成分[3,14]。

酚酸和鞣质类成分有没食子酸、鞣花酸、3,3′-二甲氧基鞣花酸,2,2-二甲氧基-3,3′-二羟基-5,5′-氧-6,6′-联二苯甲酸酐、粘酸-二甲酯-2-O-没食子酸酯、鞣酸-3,3′- 二甲醚-4-O-β-D-木糖苷、2,2′-二甲氧基-3,3′-二羟基-5,5′-甲酸酐[3]。鞣质类成分有特里马素Ⅰ、特里马素Ⅱ、二没食子酰葡糖苷、三没食子酰葡糖苷、鞣花葡糖苷、没食子酰基鞣花葡糖苷、诃子酸、诃黎勒酸、新诃黎勒酸、诃子宁[3,15]。

萜类成分有 2α,3β,23,24-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β,23,24-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甲酯、2α,3β,23,24-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四乙酸酯、2α,3β,23,24-四羟基-12-烯-28-O-β-D-齐墩果酸苷[16]。

木质素类成分有榄仁木脂素、赞尼木脂素、榆绿木木脂素B、7-羟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醇[17];甾体类成分有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强心苷类成分有坎纳醇-3-O-β-D-甲基阿拉伯糖-(1→4)-O-α-L-木糖苷[18];脂肪酸类成分有肉豆蔻酸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

1.2.3 余甘子化学成分研究

余甘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与诃子所含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别相近。研究表明,余甘子中含有鞣质、酚酸、黄烷醇、黄酮类、萜类、挥发油、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甾醇类、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等多种化合物。余甘子中含有多种粘酸或苹果酸与没食子酸相结合的化合物。

鞣质类成分有柯里拉京、诃子酸、诃子次酸、诃黎勒酸、新诃黎勒酸、杜英鞣质、罗夫星、鹅耳枥鞣质、老鹳草素、原翠雀定B-1、原翠雀定B-2、3,4,3′-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3-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2,3,4,6-penta-O-galloylβ-glucose、1-O-galloyl-β-D-glucose、1,2,3,6-tetra-OG-β-D-glucose、1(β),4-di-O-galloyglucose、1,6-di-O-galloyl-β-D-glucose、1,4-di-O-galloyl-β-D-glucose、1-O-digalloyl-β-D-glucose、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3,6-di-O-galloyl- β-D-glucose、2,3-(s)-hexahydroxy-diphen-oyl-D-glucose、chebulic acid、elaeocarpusin、chebulanin、isostrictiniin、MLT-1、MLT-4、neochebulic acid、phyllanemblinin A、phyllanemblinin B、phyllanemblinin C、phyllanemblinin D、phyllanemblinin E、 punigluconin、 phyllanemblinin F、 punicafolin、tercatain、terchebin、putranjivain A、Phyllemtannin、2-carboxyl-meth-yl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mallonin、tuberonic acid glucoside、2-(2-methylbutyryl)-phloroglucinol-1-O-(6″-O-β-D-apiofu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2,6-di-methoxy-4-(2-hydroxyethyl)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3,6-di-galloylglucose、1,3,5-trihy-droxybenzene-1-O-galloyl-β-D-glucoseide、phyllanthunin、mallotusinin、2-(2-methylbutyryl)-phloroglucinol-1-O-β-D-glucopyranoside、(-)-epiafzelechin、pedunculagin、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anoside、emblicanin A、emblicanin B、epicatechin-(4β→8)-epigallo-catechin-3-O-gallate、epicatechin-(2β→7,4β→8)-gallocatechin、epicatechin-(4β→8)-gallocatechin[19-21]。

酚酸及其他酚类化合物有没食子酸、鞣花酸、桂皮酸、没食子酸甲酯、粘酸、棕榈乙酸、吡喃酮[3,2-b]吡喃-2,6-二酮、3,3′-二羟基-4,4′-丙烯基-2,2′-二羧基联苯、3,3′-二羟基-4,4′-二丙烯基-2,2′-二羧基联苯、(E)-苯基-3-丙烯酸、原儿茶酸、羟甲基糠醛、黄烷酸甲酯、pyrogallol、3-ethoxy-4,5-dihydroxy-benzoic acid、isostrictiniin、mucic acid-1-methyl ester-2-O-gallate、L-malic acid-2-O-gallate、mucic acid-6-methyl ester-2-O-gallate、mucic acid dimethyl ester-2-O-gallate、mucic acid-1,4-lactone-3-O-gallate、mucic acid-1,4-lactone-6-methyl ester-2-O-gallate、mucic acid-1,4-lactone-5-O-gallate、mucic acid-1,4-lactone-3,5-di-O-gallate、mucic acid-1,4-lactone-2-O-gallate、mucic acid 1,4-lactone-6-methyl-ester-5-O-gallate、4-lactone- 6- methyl- ester- 5- O- gallate、2-carboxylmethylphenol-1-O- β-D-glucopyranoside、mucic acid-1-mehtylester-6-ethylesyermethyl brevifolin carboxylate、3,4,3′-tri-O-methylellagic acid、mucic acid-2-O-gallate、2,6-dimethoxy-4-(2-hydroxyethyl)-phenol-1-O- β-D-glucopyranoside、1,3,5-trihydroxybenzene-1-O-galloyl-β-D-glucoseide、3,4,8,9,10-pentahydroxydibenzo[b,d]pyran-6-one、emblicol、2,3-(s)-hexahydroxydiphenoyl-D-glucose[19-29]。

黄酮类成分有芦丁、汉黄芩素、二氢山柰酚、圣草酚、山柰酚-3-O-鼠李糖苷、槲皮素、樱桃苷、柚皮素、myricetin-3-O-rhamnoside、槲皮素-3-O-鼠李糖苷、萹蓄苷、6″-甲基-3-O-α-鼠李糖山柰酚苷、6″-乙基-3-O-α-鼠李糖山柰酚苷、飞燕草素、kaempferol、prunin、luteolin-4′-O-neohesperiodoside、(S)-eriodictyol-7-O-(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eriodictyol-7-O-gluceside、(S)-naringenin-7-O-(6″-O-trans-pcoumaroyl)-gluceside、naringenin-7-O-(6″-O-galloyl)-gluceside、 apigenin- 7- O- (6″- butyryl- betaglucopyranoside)、(S)-eriodictyol-7-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20,21,30]。

黄烷醇类成分有(-)-epigallocatechin-3-O-gallate、(-)-epicatechin-3-O-gallate、表阿夫儿茶精、(-)-epigallocatechin、(-)-表儿茶精、(+)-没食子酰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儿茶酸、(-)-epiafzelechin[21,22]。

萜类成分有β-香树脂醇、3,20-二氧代二降木栓烷[35]、叶 榄 香 酸 、桦 木 醇 、phyllaemblicins E、phyllaemblicinsF、4′-hydroxy-phyllaemblicin B、phyllaemblic acid B、phyllaemblicin A、phyllaemblicin B、phyllaemblicin C、phyllaemblicin D、phyllaemblic acid C[20,23,25]、methyl phyllaemblic acid[30]、β-白檀酮[31]。

挥发油类成分有叶绿醇、2,4-二叔丁基苯酚和异植物醇、香草酚、β-波旁烯、β-丁香烯、二十六烷、二十五烷、十六烷酸、2,3-二羟基丙酸及甲基丁香酚、2-氯-二环[2,2,2]-5-烯-2-辛腈、α-糠醛、反-2-癸烯醛、水杨酸甲酯、六氢法呢基丙酮[24,28,32]。

甾醇类成分有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30-羟基羽扇豆醇、白桦醇、羽扇豆醇等[29]。此外,余甘子还含有丰富的多糖类成分[26]、脂肪酸类[27]、氧化物歧化酶[33]、蛋白质及氨基酸[34]、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35]。

2 药理作用研究

大三果的药理活性丰富,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刺激食欲、止痛、抗菌、抗诱变、愈创、抗肿瘤、抗应激、降血糖、肝保护、化学防护、辐射防护、促进化疗效果等功效[36]。此外,大三果还可以降低总胆固醇水平,改善血液循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起到降血脂的作用[37]。研究表明大三果在预防胃肠疾病、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方面发挥显著疗效。

2.2 预防肠胃疾病

预防肠胃疾病是大三果最为基础的应用。研究表明大三果的水提物与乙醇提取物都具有很好的胃肠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38]。在一项啮齿动物模型实验中显示,大三果可以补充边缘肠绒毛上的谷胱甘肽和磷脂水平,同时可降低肠道上皮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水平[39]。大三果可减轻小鼠结肠炎症状,这一作用与大三果中含有大量的具有抗氧化效果类黄酮成分有关[40]。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大三果可以缓解患者便秘,粘液,腹痛,胃酸过多,肠胃气胀的症状,提高了患者排便的提高频率与排便量[41]。

2.3 抗病毒和抗菌

人类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广泛出现,因此在临床治疗领域,研究人员迫切地寻找替代和辅助抗生素的抗菌药物。研究表明,大三果水煎煮提取物(12%)和乙醇提取物(14%)对于从艾滋病人提取出的HIV病毒均表现出明确的抗病毒作用。乙醇提取物在体外的抗菌活性要高于大三果的水溶液提取物[42]。大三果提取物对从患者分离出的绝大一部分耐药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大三果的水溶液提取物(1∶6)相比大三果的乙醇提取物(1∶6)对致病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更强[43]。此外,大三果(100 m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从临床病人分离得到的耐多药物的细菌,在体外具有特异性的抗菌活性[44]。大三果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在体外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并显示出可以进一步作为补充或辅助抗菌治疗的临床应用潜力。大三果还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性。研究报道大三果在体外试验中对真菌的抑制作用达到了37.96%,特别是由新鲜的三味药材组合而成的三果的水提取物(1∶1)比干三果的水提取物有更强的抑制真菌的作用[45]。

大三果在口腔医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系列的临床对照试验证明大三果可显著减少人类受试者口腔细菌、牙菌斑和牙龈炎的数量[46,47]。例如,将大三果溶于10%二甲基亚砜,制备得到的5 mg·mL-1的药物溶液,在消除肠球菌方面和次氯酸钠的效果相当甚至更优;将大三果溶于10%DMSO制备的药物溶液比5.25%的NaOCl溶液对E.faecalis biofilms在体外的作用更有效[48]。因此建议将大三果提取物作为临床上用于牙根冲洗药剂的备选选择。大三果溶液作为漱口液可有效地降低牙菌斑和齿龈炎的发生概率,并且作用与洗必泰相当[49]。在牙周疾病中,基质金属蛋白(MMPs)能够降解包括结缔组织重塑在内的一系列过程中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降低MMP-9表达方面,Triphala的提取物表现出比抗生素药物更强的效果[50]。MMP-9抑制剂是治疗牙周炎的重要辅助用药,基于现有实验结果,大三果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候选药物。

2.4 抗肿瘤

大三果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大量的体内外实验表明大三果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大三果的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系Shionogi 115(小鼠乳腺癌细胞),barcl-95(小鼠移植淋巴瘤细胞),MCF-7和T47D(人类乳腺癌细胞),PC-3和DU-145(人前列腺癌细胞)和Capan-2和BxPC-3(人类胰腺癌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抑制增殖的作用,且呈现出时效和量效关系[51-53]。在细胞选择性方面,相同浓度的大三果提取物对人类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小鼠肝细胞和脾细胞的细胞毒性远远低于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此外,大三果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存在多种途径的调控作用,大三果可以通过上调肿瘤细胞中的活性氧含量发挥细胞毒作用,而在正常细胞中则不发挥此种作用,因此可以选择性地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研究发现大三果是通过ERK通路和p53通路抑制了体外肿瘤细胞和体内肿瘤组织的生长[54,55]。大三果可以作为一个具有细胞选择性的抗肿瘤候选药。进一步的临床前实验研究了大三果在肿瘤模型小鼠上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小鼠,肿瘤模型小鼠的肿瘤组织在灌喂大三果后,生长明显受到了抑制[55]。此外,有临床试验表明,服用大三果复方粉末增加了实验组受试者免疫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56]。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喂食小白鼠大三果可以减少因苯并(a)吡啶诱导的乳头状瘤的发生,并呈现出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其机制的相关生化研究表明,大三果可以提高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并增加其前静脉脂质过氧化的作用[57]。综上,大三果是一种具有潜在抗肿瘤作用的复方,可以系统地探索其抗肿瘤以及辅助肿瘤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2.5 抗炎

大三果在炎症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大三果可以显著减少关节炎大鼠模型的炎症标志物以及缓解骨骼和软骨的退化。在这项研究中,大三果提取物明显比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改善关节炎症状方面更有效。且大三果可减少炎症介质的表达,如IL-17,COX-2和RANKL并抑制NF-kB激活,提高患关节炎老鼠组织的抗氧化水平,增加脂质过氧化值[58]。大三果也能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炎症介质的产生,如TNFa、IL-1b、IL-6、MCP-1、VEGF、NO和PGE2以及胞内自由基,炎症酶(COX-2)和溶酶体酶的释放[59]。大三果的一种成分诃子酸(Chebulagic acid)可以抑制COX和5-LOX,两者都是主要的与炎症和致癌有关的酶[60]。另,大三果可以通过上调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硫酮糖酶和谷硫酮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来改善肾毒性作用。

2.6 抗氧化

自由基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化学物质,为了达到自身的稳定,自由基会从其他分子中提取电子,因而会对其造成损害。因此,抗氧化剂在降低由自由基引起的过度氧化和保护细胞不受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三果的主要化学成分丹宁酸,高卢酸,鞣花酸和切布林酸,均是有效的抗氧化剂。此外,大三果中含有的一些多酚类物质,如切布林酸,在进入人胃肠道之后,经由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后生成的生物活性代谢物,在体外证明防止氧化损伤的潜力[5]。大三果中的酚类包括总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均显示出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抑制DNA损伤质粒的能力。大三果中的没食子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4]。大三果也适用于自由基诱发的紊乱,如对乙酰氨基酚中毒,重金属和辐射。因此,大三果在减缓老化以及降低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退化性疾病风险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61]。

另外,因大三果富含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其抗氧化效果可帮助保持眼睛健康。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大三果明显恢复了小鼠眼球部位谷胱甘肽的水平,并且增加了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62]。

3 小结

大三果具有多种疗效,能够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现代研究已对大三果的传统用法进行了循证医学研究,为多种疾病提供治疗路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在进一步验证其在疾病防治中的治疗用途,探究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便进一步研究开发藏药大三果。

猜你喜欢

甘子花酸鞣质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墨红玫瑰花中鞣质的工艺优化
石榴鞣花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余甘子化学成分及其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余甘子不同溶剂提取物抗炎活性的研究
鞣质联合环丙沙星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余甘子中的没食子酸
鞣花酸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TNF-α、Leptin的影响
藏药余甘子茶的生产工艺及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九种伊提日非力蜜膏中没食子酸及鞣花酸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吾尔药石榴花蜜膏中鞣花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