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质量验收鉴别方法
2018-03-18周秀梅
周秀梅
(山西省中医院药剂科,山西太原030012)
中药饮片,即中药材按照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得到的可直接运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传统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现代医学没有的优势,其中中药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中药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患者对中药的接受度普遍增加。中药是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商品,具有特殊使用价值,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中药饮片的质量验收尤为重要,对验收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中药饮片质量鉴别的重要性
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药材品种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同名异物、异物同名多见,生态环境及种植、栽培或养殖、采收与加工方法各异,质控标准未能完全统一,地方习惯用药及混淆品大量存在,再加上人为的掺杂造假,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使中药质量控制检查的难度大大增加,这样会给患者的安全用药增加风险。
2 中药饮片验收常用鉴别方法
中药饮片验收主要采用性状鉴别的方法,即通过形状、大小、质地、杂质、气味等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如有异常再结合理化、显微鉴别方法予以确认。现从中药鉴定的性状鉴定方法出发,结合本人多年中药饮片验收经验,提出以下几种中药饮片质量鉴别的方法,供临床中医药研究人员参考。
2.1 看品种
临床应用的中药大部分植物来源只有1科1属1种,但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中药有多种植物来源,大多是同属不同种,其性状特征、有效成分与含量会有一些变化。品种鉴别被药典收录的主要有150余种原品种药物,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多品种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黄连有味连、雅连及云连3种。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过桥”较长;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川贝母有松贝、青贝、炉贝以及人工栽培品。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鳞叶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青贝呈类扁球形,外层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炉贝呈长圆锥形,表面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表面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百合有百合、卷丹及细叶百合3种来源。3种商品的主要区别在于:百合窄小而略厚,卷丹较宽而片薄,细叶百合粗大而色暗[1]。
2.2 看真伪
在掌握法定正品的基础上,有助于准确识别伪品。由于同科同属的品种繁多、形态相似,鉴别界限模糊,加之趋利行为,有意掺伪,造成中药材伪品大量存在且鉴辨难度高,特别是货源稀少、价格昂贵的贵稀药材,伪品的出现频率更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及临床经验才可分辨,惯用此法的中药见于以下几种。
赭石冒充朱砂:朱砂粉久置后颜色变暗,容易与赭石粉混淆。经验鉴别最简单的方法是火试:朱砂遇热生成不可逆的黑色硫化汞,放冷后仍为黑色;赭石被烧时亦变黑,但放冷后很快就恢复本色。
水栀子冒充栀子:水栀子与栀子外形相似,水试是鉴别的最佳方法,栀子水浸液鲜黄色而水栀子则为棕红色[2]。
湖北木兰的树皮冒充厚朴:厚朴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指甲划之显油痕,内层紫棕色颗粒状带纤维性,油润性;湖北木兰的树皮内表面多呈黄褐色,内层纤维状。除此之外重楼、冬虫夏草、穿山甲、沉香等贵细药的伪品也较多见。
2.3 看野生还是种植
随着用药需求的增大及许多品种的过度开发利用,加之对药用资源保护的缺失,野生品种呈不断萎缩减少趋势,有的甚至枯竭,促使家种家养品种逐渐增多。有许多原有的野生品种在市场上已很难见到,临床多用其栽培品,如丹参、黄芩、甘草、防风、独活、柴胡、天麻。珍稀濒危的药材更已被限制应用于临床。
人工培植的天麻和野生天麻的外观性状各不相同。经培育的天麻主要特征:全体略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气微(有鸡屎气),味微苦而甜,嚼之发脆而有黏性;野生者多为椭圆形,个头略小,大小不均,底大圆形,其味重。
2.4 看是否含杂质
各类中药饮片普遍含有少量杂质,但杂质的种类及含量有严格的要求范围,如草类中药饮片含量约为3%,根类约为2%,果实类约为3%等。所含的“杂质”,不仅包括非药用部位,以及泥砂、杂质、杂物,还包括明矾水、盐水浸或细砂、细盐及糖粉拌和,同时可能还是混乱品种,种类繁多,需要认真辨别。近年来,中药饮片市场混乱,其中重点在于看杂质是否超标,是否有意做假[3]。
2.5 看新货或陈货
中药材中除个别含挥发性或较强刺激性成分的药物,按传统用药习惯须存放稍长时间以外,绝大多数药物均应使用当年或当季的新货,成色新鲜,具有固有的色香气味。目前药材市场有些商家出于利益考虑,将久存药物经过染色或硫熏处理,或将变质陈货掺入新货中销售,易新为陈。
如大黄本应黄色鲜明或呈橙黄色、橙红色,市场常见暗黑或黑黄色;木瓜表面应为棕红色至紫红色,微有光泽,市场常见已变为棕黑色,或见虫蛀过;新鲜山楂外皮红色或紫红色,上布灰白色斑点,气清香,市场常见已变为暗黑色或暗黄色,无气味;羌活断面应见黄棕色油点,木质部黄白色,髓部黄棕色,有明显的菊花纹及多数裂隙,气味浓烈,市场常见整体变为棕黑色,断面亦多变黑,气味变淡[4]。此外,还有厚朴与威灵仙变脆,桃仁、苦杏仁走油变色[5]等。
2.6 看采收是否适宜
根据药物的成熟度及是否达到药用要求,判断其采收是否符合时宜。采收时宜、方法与标准,对药材品质的优劣有着重要影响。动、植物在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位所含有效成分的质和量均有所不同,其药性强弱、疗效的好坏往往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植物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等各部位的生长成熟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或一定的生长年限。《千金翼方》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6]一般而言枝叶类多在枝繁叶茂时采;花类药多在含苞待放或初开时采;果实种子类多在成熟饱满时采集;根茎类药则根据生长成熟年限,在秋冬季节或来春刚出苗时采挖。当然也有例外,如何首乌、拳参、重楼宜在春、秋季采挖,麦冬应在栽培后第3年的小满至夏至期间采挖,大黄于春、秋季选择3年以上植株采挖,女贞子于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后采收等。
2.7 看品规等级
中药材商品规格与等级是传统习惯和现代标准分别制定的品质外观标志,是用以衡量和控制中药质量,贯彻执行“等价交换”和“按质论价”政策的重要依据[7]。中药材商品规格的划分,一是按加工净度和方法分,如山药带有表皮者称“毛山药”,除去表皮并搓圆加工成商品的称“光山药”;二是按采收的时间分,如三七有“春七”和“冬七”;三是按生长期分,如连翘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将色黄老者称“老翘”,色青嫩者称“青翘”;四是按产地不同分,如白芍有“杭白芍”、“亳白芍”和“川白芍”。有些全草、果实和种子类药材,品质基本一致,或好、次差异不大,常不分规格和等级而列为“统货”,如益母草、枇杷叶、柏子仁等。
2.8 看加工炮制工艺
多数中药均在加工炮制后入药,或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再经炮制后入药[8]。但目前很多药农和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损耗,常以生品充炮制品,如白术趁鲜切片后直接上市,僵蚕不用薄荷水制,黄连不用酒制或姜制;许多矿石、贝壳类药物不经煅烧直接研粉;白芍、枳实、枳壳不经炒制;山茱萸、五味子不经蒸制;用鲜地黄直接水煮后晒干或烤干冒充熟地,味道不甜反带苦等。还有一些商家为了防蛀、保色、增重,使用硫黄熏蒸的方法,如莲子、薏苡仁、天麻、百合、党参等,使其不堪入药。在辨识时应一看色泽(过度增白),二闻气尝味(气酸臭、味酸苦)。
2.9 看有无虫蛀及霉变等变化
中药饮片大多为天然物质,受空气、温湿度、阳光及霉菌、虫害等因素影响,在贮运期间极易出现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溶化、粘连、挥发、腐烂等现象。对虫蛀、霉变或走油、变色的药材供货商会做一定处理,但只要仔细辨识常便可进行分辨,如木瓜、山楂、预知子等药材或饮片上留有虫蛀孔眼;莱菔子、柏子仁、苏子、苡米等果实种子类药物中有虫串;党参、当归、牛膝等断面变为淡棕或淡红并显油黑,则已走油、泛糖;羌活、独活、木香等香气变淡甚至无香气;防风、苡米等闻到较重“油哈气”等均为质量变异。
此外,还应留意药材水分含量,药物干燥度达不到要求是加速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药典规定中药材及饮片的含水量一般应控制在7%,少数特殊品种最高不应超过13%。干燥药物,如山药、白芷、泽泻等如未干燥透或已吸潮则放在手中上下簸动疲软无响声或声音重浊;有些花类、叶类药物虽无明显响声,但如过于柔软或濡润亦可判断为含水量过高。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从药房中药饮片质量鉴别的重要性及常见的质量问题鉴别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药房中药饮片验收水平,确保饮片质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