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志鹏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18-03-1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何玉玲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何玉玲

沥血风雨归子心,霹雳军威尽躬为;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成荫。

童志鹏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是创新报国的一生。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他曾说:“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既是武器装备系统背后的无名英雄,又是中流砥柱。”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和军事电子事业的英雄和砥柱。

毅然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设计出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中国自主品牌”电台

“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犯的一切罪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童志鹏

童志鹏192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慈溪县,家中经营药材生意。原本平静安康的生活却被日军侵华的硝烟打破了。亲历日本侵华后,“为国家多做贡献”成为童志鹏人生航线中最亮的灯塔。

1942年,童志鹏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最热门的电子专业。四年后,他远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1950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时刻牵挂祖国的童志鹏加入了爱国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他曾在“归国同学欢送会”上朗读自己写的60余行长诗:“多少祖国的弟兄们,早已卷入这建设创造的热潮,你们不再迟疑,更不愿袖手旁观,欣赏人家可歌可泣的事迹。你们愿意舍弃个人舒适日子,再征服一次海洋和自己……”

1950年是童志鹏正式投身中国电子信息工业的起点。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踏上了“征服海洋和自己”的回国归途。童志鹏将自己在美期间的全部家当留在了美国,只随身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在旧金山登上了驶往香港的船只——“克利夫兰总统号”。

同期的归国留学生大多选择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工作,童志鹏希望“从事一些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能早一点拿出成果的工作,来支撑国家建设”,于是加入了当时中国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

1950年9月,童志鹏作为电信局的技术专家,前往天津电信局电工二局任工程师。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为抗美援朝战场设计我国第一台军用步谈机样机。当时,中国的电子工业百废待兴,战场上沟通军情所用的步谈机(一种对讲用的便携式小型无线电台)大多来自从敌军手里俘获的老旧装备,无法满足前线战事需求。为此,童志鹏考察了当时从国民政府手里接管的天津、南京、重庆三座无线电厂,克服生产设备简陋、元器件和原材料缺乏等种种困难,经过无数次实验和试制,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比美军装备的无线电台更加轻便省电的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并迅速装备前线部队,成为我国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一种电台。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步谈机员于树昌在战场上使用的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这种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谈机。比起美式电台,它轻便省电,信号覆盖范围更广、更清晰,为保障志愿军战场通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两弹一星”装上“电子心”见证新中国军事电子事业从无到有

“困难是常事,找到问题解决就好,有的时候其实是现象复杂,但原因往往简单,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童志鹏

抗美援朝结束后,童志鹏立刻投入新的科研征程。1956年,他参与“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

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童志鹏积极参与十所筹建工作,并在1957年作为技术骨干随十所内迁至成都工作。在十所期间,他先后担任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务。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1972年,童志鹏从十所调至国防部十院工作,并派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圆满完成了有关电子测控系统的调试任务。两年后,他从基地调回十院工作,担任总体部负责人和卫星通信工程测控系统总体任务负责人,期间主持研制的测控系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童志鹏回忆起那段岁月总会说,“工作起来感觉‘很爽’。为了尽快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我们几乎每天加班至晚上12点以后,周末也加班。没有加班费,宵夜就是馒头就咸菜,但是大家也不觉得累,精神很愉快,干劲十足。”

对于困难和挫折,童志鹏总是淡然处之。他常告诫身边的青年技术人员,“困难是常事,找到问题解决就好,有的时候其实是现象复杂,但原因往往简单,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

1976年起,童志鹏同志先后担任十九院科技部主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务,参与了全国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为国家战略急需的卫星通信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做超前的、基础的研究”开拓和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成荫。”——童志鹏

1984年,在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同志的关心支持下,电子科学研究院成立。3年后,时年63岁的童志鹏被任命为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年近古稀的童志鹏对事业仍然有着不亚于年轻时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他常说:“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设法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超前一步的工作,而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他从我国电子工业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电子科学研究院发展新设想,确立了“战略、预研、工程”六字方针,为电子科学研究院转型创新发展做出了建设性贡献。凭借超前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工作实践,他领导研究了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最成功的系统之一。他率先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并不断推进该项目预研、顶层设计以及各分系统立项,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童志鹏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发展,不断推动我国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和平流层信息系统等领域发展。1990年,童志鹏担任我国第一个陆军指挥自动化信息系统工程行政总指挥,领导研制了该工程的“神经中枢”系统,对我国陆军大型C3I系统建设具有开拓性意义。海湾战争后,童志鹏牵头组织对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这一概念,提出我国必须发展跨军兵种的全军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议,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重大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开创了我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先河,拉开了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序幕。他高度关注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统建设这一世界性难题,提出了平流层信息平台发展总体设想和技术体系,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完成了“天舟”系列演示验证任务,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97年,73岁的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时,而是开启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征程。童志鹏敏锐察觉到未来战争的新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率先确立和引导了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统和信息栅格技术的重大研究方向。

回顾一生,童志鹏曾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科技成果奖,2017年荣获首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终身成就奖”。他主持编著的《未来军事电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著作,对推动我国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而他作为其中重要的领军人、引跑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往事如烟常成忆,先生作古竟凝噎。致敬,国之脊梁。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
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智能化信息系统的运用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改进分析
2022年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专栏征稿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基于项目化+翻转的物流信息系统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基于并行构件技术的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装备保障信息系统集成研究现状
信息系统管理在社会中的应用
面向专用汽车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