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无效对话现象的反思
2018-03-17舒红杰
舒红杰
【关键词】 语文教学;无效对话;症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04—0463(2018)04—0079—01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致使很多语文课充斥着诸多无效的对话,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提升。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冷静思考,让语文课堂去伪存真,回归本源。
一、语文教学无效对话的症状
1. 蜻蜓点水的肤浅对话。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有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多是将课本中的陈述转换为问题,实属无疑而问,因为答案就在书中,毫无思维含量;有些教师完全照搬教参中设计的问题来问学生,学生则拿着参考书予以完美回应。这样的课堂看似配合默契,师生互动频繁,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效,课堂教学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思维碰撞,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生成性、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2. 教师专制的霸权对话。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上引导,学生存在的意义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设的内容,甚至有时还得根据教师的语气、眼色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对话的过程、结果都操控在教师手上,教师作为对话结果的裁定者控制着话语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3. 脱离文本的宽泛对话。一些教师盲目迷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过分地强调教学过程的非预设性和教学目标的随机生成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发言,自己则隐退一旁,任由学生热闹而不加以引导,最终的结果是对话千言却离题万里。可想而知,当师生对话变成了漫话时,课堂教学已然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4. 缺乏平等的个别对话。课堂上教师总喜欢与发言积极、思维活跃、表达流畅的学生对话,因为他们的存在能使教师的教学任务很快完成,这样一来,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对话的机会就会相差悬殊。那些反应稍显迟钝、接受能力稍差、不善表达或害怕回答的学生就会慢慢远离课堂对话的圈子。长此以往,会形成语文课堂教学上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更弱。
二、解决语文教学无效对话的策略
1. 对话要建立在师生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研读不深入,对作者情感把握不到位,没有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这样和学生的对话只能是肤浅的,只能处在语言对话层面,不会和学生有心灵深处的对話,更不会在情感和精神上与学生产生交融。因此,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是课堂教学产生无效对话的根本原因。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其次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明确对话目标,点拨阅读方法。在反复涵咏、披文入情之后,学生才真正具备与教师对话的能力。
2. 对话要基于师生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对话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情的引导启发者。教师要遵从无差别对话及人格认知上平视学生的原则,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同时留给各层次学生均等对话的机会,从而期待在师生的对话中碰撞、生成新的知识,以期达到教学相长、互相提高的效果。当然,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必须要强势引领对话方向。
3. 对话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话型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师生对话,教师冷眼旁观或简单的提问,都不会达到真正的对话效果。教师要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敏锐捕捉学生对话中的吉光片羽,甄别触及文本深度的话题,顺延续接新的对话,最终生成完整有序的教学过程。这当中教师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歪理邪论不能将歪就歪,放任自流,要做合理评价和积极引导。对话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教师用自己的方法和思想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学生在对话中提出新的创见来完善阅读,这样师生的见解自会相互交融。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发挥效能。
4. 对话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王尚文教授在《“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共享阅读成果,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地交流各自的阅读结果,而是通过对话共享理解文本的过程。教师作为较为成熟的阅读者,他的视野与理解程度往往要大于学生。课堂教学展开对话,就是要授学生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觉解决问题,由阅读一篇独立的文本学会阅读一类文章。对话型教学,其对话的过程往往重于对话的结果,因为师生对话的过程正是在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
冷静反思,我们深知课堂改革的目的是要让课堂效益最大化,绝不是流于形式。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重要性,那我们就应该务实一些,摒弃虚假无效的对话,还课堂对话以真实。让师生在思想的交锋、语言的碰撞中实现各自素养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双赢。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