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3-17贾峥嵘李江辉武宗信解红娥郝佳丽王凌云解晓红吴宇浩
贾峥嵘 ,李江辉 ,武宗信 ,解红娥 ,郝佳丽 ,王凌云 ,解晓红 ,吴宇浩,王 萌,姜 南,高 磊,贾 琛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00)
甘薯是山西的主要杂粮作物,种植效益好、市场需求旺、产业链条长、增值潜力大,不仅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新型生物能源作物[1-2]。山西有着悠久的甘薯种植历史,特别是在干旱山区,甘薯耐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3]。山西省甘薯种植处于全国甘薯种植的中等水平,主要是栽培面积和单产提升有限。近年来,甘薯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山西省委省政府依托本省地域资源优势,启动了杂粮振兴计划,推进杂粮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开发,力争把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山西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但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分析了山西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化发展对策,旨在为推动山西省甘薯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1 山西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1.1 山西甘薯种植现状
山西省气候生态条件独特,处于我国北方甘薯春夏薯结合区,其日照充足、降水集中、传毒媒介少,是优质甘薯种植的黄金产区之一。山西省甘薯的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6.67万hm2左右,面积分布呈散块状,主要分布在忻州及以南地区,在山西省北部、东西两山等高寒冷凉地区因有效积温不足种植较少。在光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运城、临汾、晋中市甘薯种植面积分别约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43%,41%,12%,忻州及其他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4]。一般农户大多种植在山区、坡地等生产条件差的地方,近年来兴起的甘薯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也不大,一般单块占地0.25~0.5 hm2,总体种植面积约14 hm2,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社种植面积约34 hm2;干旱少雨和积温不足是制约甘薯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当前,春薯公顷产量一般在4.5万~6.0万kg,夏薯公顷产量在3.75万~4.50万kg。
1.2 主要栽培品种的类型
山西甘薯的主要栽培品种有4种类型,有食品加工兼用型品种晋甘薯9号[5]、徐薯18、秦薯7号等,优质食用型品种晋甘薯3号、济薯26;淀粉型品种济薯25、商薯19等等,烘烤型品种烟薯25、龙薯9号。此外,一部分老薯区还保持了济南红、北京553等老口味品种。部分地区少量种植了保健类紫薯,如晋甘薯8号、徐紫系列等品种。
1.3 生产技术的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农户对脱毒种苗、机械应用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缺乏实践和认识不足。在健康种苗繁育上,农户开始认可并接受脱毒薯苗,已从自留种发展为依靠科研院所和种苗企业,购买脱毒种薯和成品脱毒秧苗;在轻简化栽培上,从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的甘薯起垄—覆膜—栽插—切蔓—收获等生产环节,发展为全程机械化作业。在绿色无公害栽培方面,已摆脱长期过量施肥和滥用农药的现状。
1.4 加工产业现状
目前,甘薯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前和农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翱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中小型加工企业突出的有洪洞县赵城镇农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襄汾土塔合作社进行产后加工利用。以上企业年加工总量平均达22万t,主要产品还是初级加工产品粉丝、粉条。其中,前和农工集团是山西省甘薯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薯类速冻生产线年产能4 000 t,年产值5 000多万元;主要产品为“晋宝绿珍”牌粉条、粉皮、宽粉和休闲食品薯条、薯脯、地瓜饮品等,畅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太原等多个城市,2017年客户订单达7 800万元,其甘薯产业化生产的条件基本形成。
1.5 经济效益现状
山西年产鲜薯总产量约245万t,主要用途为鲜食占40%,加工占40%,其他20%,年产值达65亿~70亿元。据调查,主产区薯农种植甘薯成本约10500元/hm2,其商品薯销售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应季鲜食红薯销售,大约1.2元/kg,每公顷按产量较低水平30000kg计算,纯收入25500元/hm2;二是经贮藏,错季销售或用作薯种,可达2元/kg以上,即毛收入可达60 000元/hm2以上,净收入49 500元/hm2以上;三是加工成淀粉和粉条,每公顷甘薯可加工淀粉和粉条6 000 kg以上,按现行市场价格甘薯淀粉14元/kg、粉条24元/kg计算,毛收入分别为84 000,144 000元/hm2,扣除加工费约7 500,15 000元/hm2,净收入分别为76 500,129000元/hm2。如果通过企业深加工,产值更高。在晋南、晋东南地区,甘薯专业栽培、加工乡甘薯产业化“块状经济”的雏形已经初具规模。
2 山西省甘薯产业发展分析
2.1 产业优势分析
2.1.1 资源优势 山西省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甘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首先,省内大部分耕地土壤含钾丰富,速效钾含量在150~280 mg/kg,能够满足甘薯的喜钾特性;其次,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多数为褐土,质地上砂下黏,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是甘薯理想的栽培土壤;最后,山西省的雨季大多分布在8—10月,这与甘薯膨大期吻合,雨热同步。这些都是甘薯优质高产的自然资源。
2.1.2 区位优势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与河北、陕西、内蒙古等非甘薯主产区省份相邻,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销售优势,省内交通四通八达,大西、石太、太焦、同蒲等铁路和二广、青银、京昆高速穿境而过;境内东西太行、吕梁山脉作为天然生态屏障,外抵污染,内净空气,是发展绿色、无公害甘薯种植及其深加工的环境优势。而且相比其他省份,山西省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优势明显突出,随着近年来不断兴起的乡村电子商务和订单农业,甘薯的产品推销和资源配置作用在区域内明显增强。
2.1.3 比较优势[6]相比其他甘薯大省,山西省甘薯种植的面积正逐年扩大,许多地区把甘薯作为城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效益经济作物来发展。在近年来全省脱贫攻坚的背景下,甘薯是特色扶贫产业的一种。特别是在中部片区的忻州忻府[7]、太原清徐、晋中太谷、阳泉平定等地出现了不少种植、加工专业乡、专业村,不少合作社还获得了甘薯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鲜薯批发集散中心也逐步形成。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和甘薯加工业的发展,市场对鲜薯的需求也在逐年大幅增加,甘薯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此外,随着山西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8],省委省政府结合山西省干旱少雨的农业现状,立足省情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和功能食品的开发,作为耐旱高产的甘薯,正好契合了当前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和功能食品开发的要求,这无疑是山西省甘薯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专用型品种缺乏 山西省选育的品种数量少,而且选育周期慢,更新跟不上变化;外引品种适应性差,不是产量低就是商品性差,能适合在省内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较少;另一方面就是专用型品种少,很多高产优质品种都是食品加工兼用型品种,在用途上选择,常会影响鲜食与加工的比例,从而影响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加工业、医药行业等。
2.2.2 病虫害危害严重,有效防治难度大 病虫害是造成甘薯减产和甘薯加工品质的一个直接因素[9],同时也是目前山西省甘薯主产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困扰山西省甘薯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SPVD病毒,茎线虫病、软腐病等,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防治,直接降低了甘薯的单产和农户的收益。如SPVD病毒,这种病毒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协生共侵而引起的病毒病害,一般可使甘薯减产50%~90%,甚至绝收,是甘薯上的毁灭性病害,当前并无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防治,只能是及时拔除,集中销毁。目前,随着薯农引种混乱,在我国多个省份已发现SPVD病毒,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SPVD病毒一旦暴发流行将对我国甘薯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2.3 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不够 甘薯是劳动密集型作物,生产环节主要包括排种育苗、起垄覆膜、剪苗移栽、灌溉施药、切蔓收获等[10-11],目前,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是垄膜轻简化配套技术研究相对成熟,但推广应用的程度不高,加上有关政策重视不够、农民的投入成本较大,不愿购买成熟机械。在生产中,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未摆脱旧有的生产模式,尤其是在甘著的栽培、管理和收获过程中。
2.2.4 加工水平与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产业链条短、加工产品单一[12]。大型甘薯龙头加工企业较少,规模以上精深加工企业更少,产品较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无竞争力,不利于农民增收。深加工能力很薄弱,新型甘薯休闲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更是无从谈起。此外,产业链过短,致使薯农无法获得相关技术指导、产品包装、加工、运输等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连接产业化链条的第一、二、三产业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二是加工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老旧,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状态,产品的附加值低,难以进入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13]。而且甘薯食品加工户及企业废水随意排放现象较普遍,尤其是甘薯淀粉加工的废水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淀粉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2.5 品牌培育和保护意识不强 山西甘薯龙头企业较少且均为中小规模,处于成长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近年来,依据区域特征形成了几个特色品牌,但很多小企业为了扩大销量和提高效益,经常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和经营,使品牌信誉有所下降。因此,如何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对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精心呵护,逐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品牌带动明显的龙头企业,是当前产业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14]。
3 山西省甘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引进和选育专用型甘薯新品种
针对目前山西省专用型甘薯品种缺乏这一现象,应该加大新品种、专用品种的选育与筛选引进,并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多年来在甘薯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已选育和引进多个甘薯优质品种,同时2个优良的鲜食类自主品种正进行品种认定试验,综合表现突出。此外,高淀粉品种、保健类紫薯品种、叶菜类品种以及饲用类品种等多个专用型甘薯品种也正在选育和试验阶段。
3.2 加强甘薯病虫害的宣传与控制
针对当前引种混乱,病毒病频发的现实问题,要加大向薯农的宣传引导,确保引种薯苗健康无病,对未经检测和来源不明的薯苗坚决不引。同时进一步扩大省域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创建山西省的脱毒→快繁→原种生产→种苗繁育及种薯检验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三级繁殖供应体系,努力实现种薯工厂化育苗全覆盖。同时,相关农技部门(如植保站)应加大本区甘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宣传工作,畅通与薯农沟通的相应渠道,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3.3 大力推广轻简化等配套栽培技术
甘薯产业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配套的农业机械和设备[15]。配套农机的研发应用能实现甘薯产业的节本增效。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发并熟化的甘薯垄作综合一体机、脉冲式破膜注水移栽机、切蔓机、可调式甘薯收获机等机械,能基本实现甘薯的全程轻简化作业。相关政府农技和农机等部门要通过技术指导和惠农农机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加大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轻简化机械的补助,使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3.4 大力推进加工水平和产业带动能力[16]
没有加工的农业永远是弱势农业。今后山西省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国外国内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为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硬件支持,提高企业精深加工水平,不断延长甘薯产业链条,扭转甘薯加工技术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增强不同甘薯功能区产业带动能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如可依托临汾(襄汾)片区新建优质鲜食甘薯主产区、运城(盐湖)区域的产后加工利用区、晋城(高平)区域的特色深加工产品区等等,进而带动融合种植、储藏、装备、包装、运输、加工、服务业等的发展。通过2个方面的努力,形成甘薯生产的产业链,使农民种植有目标,企业生产有货源,销售有市场,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确保甘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5 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紧抓甘薯产品健康安全的特点,打好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提高品牌社会认知度为抓手,从“三品一标”入手,不断加大“土塔”牌等鲜食甘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继续扩大“土塔”、“农乐”、“晋宝绿珍”等品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逐级申报和优级保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内联外引组建资金雄厚、设备和工艺先进、产品类型多的龙头企业,生产驰名品牌,不断提高产品挡次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摆脱现在混乱自发、盲目发展的状态,形成以品牌优势带动产品销售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