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路径探索
2018-03-17朱有品李大烜汪久鸿宣汉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
□朱有品 李大烜 汪久鸿/宣汉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县域面积4271km2,辖54个乡镇,491个村,132.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粮(油)生产大县。宣汉县共有耕地面积6.00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万hm2,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山区农机化发展进程缓慢,提升山区农机化水平已迫在眉睫。宣汉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农机农艺有效融合,积极培育农机化服务主体,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路径。
1 宣汉农机化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宣汉县农机总动力达57.1639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49%,同比增加农机具3966台(套),同比增长4.6%。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宣汉县在川东北地区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平衡发展山区农机化,引进、示范和推广适应山区和产业特点的各类机械,促进了山区机具总量不断增长,机具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突破了山区机械化发展瓶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改变丘陵山区落后的农业生产面貌,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适宜丘陵山区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油菜、玉米机播机收正大面积示范推广,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机械及畜牧、水产等机械全面推广,农机已成为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的主力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1 农机推广水平迅速提升
宣汉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依托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服务农业生产、调整农机结构、改进耕作习惯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一大批新型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推广了中小微型耕整机、水稻收割机、插秧机、玉米和油菜直播机、青饲料加工机、脱粒机、粉碎机、打米机、植保机、增氧机、提灌机具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区域及平坝浅丘区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48.49%。主要推广应用了“13444”机插秧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6666.67hm2,打造了“胡家-明月”“七里-柏树”2个“万亩核心示范片”,辐射推广隘口、清溪、芭蕉、上峡等20多个乡镇。同时,玉米、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设备也被迅速推广,核心示范片可圈可点。
1.2 农机专合社步入发展快轨道
宣汉县37%的乡镇建立了农机专合社,农机专合社发展到21家,建设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12个,全县农机专合社入社成员已达1613户,农机拥有量达2860余台(套),建设标准化农机库棚6个,每个200m2。2017年,全县农机专合社共完成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5333.33hm2,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上百万元。培育宣汉县丰收农机合作社成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为“四川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这两个合作社在农机化推广、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中成了全县农机化发展的排头兵。
1.3 规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激发农民购机热情
2014年~2018年,宣汉县共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56.037万元,办理购置补贴机具41344台(套),受益农户达37536户112608人,带动农民投资近5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化服务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1.4 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通过实施项目、切入项目、整合项目、自建项目4种项目方式,大力推进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宣汉县现有固定提灌站237处/243台/5757.3kW,有效灌溉面积达1.07万hm2,辐射灌溉面积1.23万hm2,南坝镇瓦厂湾太阳能提灌站、樊哙镇巴山茶博园太阳能提灌站和漆碑乡花盆村茶叶节水灌溉成为宣汉县的一张张美丽名片。全县农机化生产道路总里程达11584km(其中,水泥路7 246km,泥结碎石路4338km),许多地方形成了通组入户到田的农机化生产道路网络,基本构成了机能进、人能行、旱能灌、涝能排的农机化基础设施网络,为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奠定了有利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条件差
宣汉县是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成片的田地面积少,田地较为分散,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95%以上的农业土地都是以家庭经营为主,有规模生产的其规模也不大,加上农作物的成熟期不同等,不利于农机的正常作业,农机的效力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无形中增加了单位面积农机投入成本,增加了农机的作业难度,严重影响了机手的经济收入。所以,贫困山区的农机发展速度缓慢,新型高效多功能大中型农机具难以推广。
2.2 基础条件差
近年来,由于宣汉县财力十分薄弱,基本上是依靠中央、省级财政来建设农机化生产道路,市、县投入的很少,虽然已基本形成进村连组的农村公路,但通组入院进田的农机化生产道路相当少,仅有局部示范区和示范片才有,整体上形成了农用大中型机具少、灌溉条件差、农机下不了田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县农机作业仍局限于运输、粗加工和水稻收获,有关其他农作物、果、林、牧、渔、茶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生产环节的农机化成为了发展的“短板”,影响了农民购机种田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2.3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宣汉县各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仅有小学文化,接受能力弱,机手不易掌握农机的操作技巧和维修保养技术,使农机潜能和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到农机的正常使用寿命,绝大部分购机农户是依靠农机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试验示范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无形中增加了农机投入成本和推广成本,这也是导致农机化技术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农村土地流转缓慢
近年来,宣汉县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加快了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主要推进了水稻、玉米、油菜、茶叶、果树、蔬菜、畜牧、水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机化水平。但宣汉县因经济条件差,主要依靠省级投入等原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0%。全县土地流转经营组织大户中,种植水稻面积在3.33hm2以上的有65户,6.67hm2以上的有25户,13.33hm2以上的有15户,66.67hm2以上的5户。全县进行土地流转经营的组织大户,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这说明,土地流转是实现全面农机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而宣汉县的土地流转进程缓慢成为制约农机化全面发展的“短板”。
2.5 农机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与农技服务合并,农机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农机推广与服务普遍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专业管理岗位空缺等问题。部分农艺人员无法及时为农机户提供专业指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才刚刚起步发展。同时,农机化投入保障滞后,除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外,缺乏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作业补助等相关项目作支撑,也制约了农机化的全面发展。
3 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3.1 山区农机化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未来农业的发展必将是以农机化和农业规模化为主。因此,贫困山区农机的推广运用将会发生大变革,适应山区推广运用的农机类型将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操作越来越简便灵活,安全作业水平将会得到更大提高,轻简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农机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3.2 山区农机化发展对策建议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基础条件、传统观念等给农机化事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为彻底改变丘陵山区落后的农机化生产面貌,促进现代农业长足发展,结合宣汉当地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政府政策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丘陵山区推广应用农机,必须依靠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强政府组织领导能力,抓好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结合当地实际,全面摸底调查,科学规划布局,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投入,加大农机作业补贴力度,加大农机专合组织和专业大户补贴力度,加强农机操作技术上的培训服务,降低农机具的使用成本和折旧成本,解决农民购买能力低等方面的问题。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加快通组入院进田的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加快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新工艺“三新”技术,彻底形成机能进、人能行、旱能灌、涝能排、田成形、渠相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础网络。
2)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机手水平。加大对农机专合社、种粮大户的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院县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定期选派一批县乡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合组织负责人赴农业科研院校培训,培养打造一批“本土专家”,促成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落地试验,建立良好的院县联动互动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示范培训。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等项目,深入田间,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耕、育、插、防、收等各环节机手,召开现场演示观摩会,蹲点指导农机操作技术,培养一批会操作、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大中型高效农机具的普及推广应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初见成效。政府要积极引导,在确保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创新举措,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向多领域、多环节延伸服务,探索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模式,适度扩大土地流转经营的规模。一是大力扶持推广以农机作业服务收入为主的托管服务模式,实现土地不流转也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引导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种植好、管理好土地的基础上,做好社会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机具利用率,缩短投资回报周期,使农机具发挥最大效益。
优化农机服务体系,健全专业服务组织。一是健全县、乡(镇)、村农机化技术服务组织,重点完善县、乡(镇)空缺农机专业人员,持续实行农机化推广公益一类人才储备管理,长期保障增加县、乡农机化推广公益性人员工资和服务工作经费。逐步培育村级农机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上级财政投一点、村级补一点方式落实好村级农机技术人员待遇,保障各级不为农机实用技术需求发愁。同时,农机人员定期外出学习“充电”,建立合理的人员和知识更新机制。二是加强基础培训。以培训农机化实用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为农机化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扶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要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为主体,逐步建立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带领农民走农机社会化服务之路。注重培育农机维修及零配件供应、农机中介和租赁等规范市场,推进各类农机组织走上规模化、专业化道路,从做大规模、做强服务、规范运作、完善制度入手,保障农机经营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推进丘陵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