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2018-03-17刘雪珂祝金豹谢文雅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风缺血性针灸

刘雪珂 ,李 梦 ,祝金豹 ,刘 维 ,谢文雅 ,孙 旭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 2.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安徽 合肥230038;

3.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230012; 4.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2410001; 5.空军总医院,北京100036)

中风又称卒中,是以猝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中风相当于西医的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又最为常见,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60%~80%[1]。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减少或完全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常引起口角歪斜、失语、半身不遂等脑损伤症状的发生。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且常遗留后遗症等特点,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有研究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患病率为(719.0~745.6/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2]。

中风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相关。中风病机主要归结于虚、火、风、痰、气、血六者[3]。中风临床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如植昌嘉等[4]对26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发现急性期患者仍以中经络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最多;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经过西医基础治疗后,多无明显意识障碍,以中经络为主,且均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均发现,针灸是治疗脑卒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治疗方式如下。

1 针灸治疗

近年来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1.1 单纯针灸治疗

谢川等[5]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患者疾病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6%)优于对照组(64%,P<0.05)。王锋[6]发现在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中介入针灸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说明针灸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较佳。刘慧影[7]将1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推拿组和针灸组,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再施加推拿或针灸治疗,随访6个月后,针灸组患者的显效率为87.27%,推拿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1.82%,两组间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电针治疗

武晓磊等[8]采用电针治疗 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观察患者脑电频率发现电针组的脑电频率较对照组及普通针刺组要快(P<0.05),为临床利用脑电图评价临床疗效提供支撑。王龙等[9]认为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的关键在于化痰通络,又根据治萎独取阳明,观察电针丰隆穴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后发现电针丰隆穴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田卓[10]搜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电针组、一般针刺组、无针刺组,通过观察比较3组NIHSS评分,电针组NIHSS评分比一般针刺组及无针刺组低。

1.3 温针灸

袁艳辉[11]采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采用SHS评估量表对肩手综合征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 90.00%,常规针刺组为 73.33%,说明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单纯针刺组显著。黄河等[12]观察温针灸足三里、悬钟对脑梗死预后改善情况,通过比较发现温针足三里、悬钟可明显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

1.4 多种针法结合

陈利芳等[13]采用体针结合头针治疗61例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通过比较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分情况,发现治疗后针刺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给予针灸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5 针灸治疗吞咽功能障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存在吞咽障碍,针灸对其治疗有临床价值。肖韩艳等[14]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施加分期针刺法,3个月后的有效率为95%,高于常规治疗组,说明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较佳。马继琴[15]采用针灸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情况。

2 针药结合治疗

中风与虚、火、风、痰、气、血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证型如风阳上扰、风痰入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等,基于中医辨证治疗的思想,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方药治疗。而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一大特色,在临床治疗中风患者更多医师会选择针药结合。

2.1 针灸结合中药方剂

临床上多选择具有醒脑通络、补气健脑、化痰通络等功效的方药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如牛犇等[16]对96例缺血性脑卒中采用针刺结合补气健脑通络汤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上下肢肌力、步行能力。陈天文[17]采用针灸和中药熏蒸治疗35例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观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的对照组。冯宏伟[18]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营养脑神经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通过观察比较两组NIHS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岳爱霞[19]采用醒神通络方加针灸对84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许小玲等[20]采用银杏达莫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0例,康复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说明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郭子华等[21]采用针刺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1.67%)。朱德军等[22]观察针灸联合通络扶正汤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DN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针灸介入治疗联合通络扶正汤可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情况。

2.2 针灸结合处方药

张映[23]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与常规西药治疗进行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97.35%)优于对照组(76.67%),说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朱彦萍[24]采用血栓心脉宁联合针灸治疗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与基本治疗组进行比较,通过神经功缺损评分判定其临床疗效,发现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血栓心脉宁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优于基本治疗。明荷等[25]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6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针药联合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针药联合组(93.5%)高于对照组(81.5%,P<0.05),说明黄芪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更明显。雷金轩等[26]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针灸治疗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与给予降颅压、抗凝、控制血脂、血糖等常规治疗组进行对照,通过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来评价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依达拉奉联合针灸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朱红霞等[27]观察益气消栓颗粒结合针灸治疗老年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手段进行对照,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平衡能力、肢体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的比较,发现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肌力相关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益气消栓颗粒结合针灸治疗老年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力障碍有显著临床效果。

2.3 针药结合治疗吞咽功能障碍

王雅洁等[28]采用中药汤剂结合针灸治疗2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通过比较饮水试验功能评级、吞咽能力评价得分,得到针药组患者吞咽能力评价得分高于单纯中药、单纯针灸组(P<0.05),说明针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临床疗效较单纯中药、单纯针灸的疗效显著。储瑾等[29]采用中风复元方联合针灸治疗25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吞咽功能评分反映治疗效果,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以及吞咽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证明中风复元方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会并发吞咽困难的症状,针药结合对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有较好疗效。

3 针灸联合其他疗法

冯才政等[30]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动脉溶栓治疗,而治疗组则是动脉溶栓联合针灸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得出,动脉溶栓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动脉溶栓术的临床疗效显著。江根深等[31]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并与常规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组进行比较,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指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发现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为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4 思考与展望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对此疾病我们要做好早期预防,一旦确诊要积极进行早期正规治疗。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有抗血小板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营养脑神经等。大量临床研究肯定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其中针灸治疗独具特色。现在临床多采用单独针刺治疗、电针治疗、体针结合头针治疗以及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多通过NIHSS评分标准、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笔者认为,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式上可以进一步从灸法上探索,例如灸哪些腧穴、灸量、如何灸(是直接灸还是隔物灸,隔物灸又要选择哪些中药)。《金针赋》中有多种针刺补泻手法,在针刺手法上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有部分学者认为针灸主要用在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治疗,是否可以研究针灸早期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复发率以及致残率的影响。查阅文献发现,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较多,而其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较少,未来可以在这方面多做研究。

猜你喜欢

中风缺血性针灸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