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止血气囊首次减压时间的探讨
2018-03-17盛佩华姚小红
盛佩华,姚小红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 201508)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相对于经股动脉穿刺,具有创伤小、局部包扎方便、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少等优点,也能降低血管并发症的风险[1]。因此,目前经桡动脉路径已成为冠脉造影和介入的首选路径。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术后恢复及住院时间[2]。目前普遍使用桡动脉止血气囊对穿刺处进行压迫止血,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减压方案,但对于首次减压时间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宜的首次减压时间,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及手部肿胀程度,增强患者的舒适度。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选择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神志清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能配合操作;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排除标准:患者桡动脉解剖异常,Allen试验阴性;双手腕区域局部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采用其他止血器压迫止血。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100例。A组患者中男71例,女29例;平均年龄(64.94±10.01)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1.27±2.38)s。B组患者中男 64例,女 36例;平均年龄(65.57±10.53)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1.30±1.36)s。C组患者中男 67例,女 33例;平均年龄(65.98±11.70)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1.19±0.81)s。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对象均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减压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的介入治疗操作由同一组手术团队按统一的标准完成,均应用6F桡动脉鞘,术后使用TR Band止血气囊(日本Terumo公司生产)。术后由操作者拔出鞘管2~3 cm,将止血气囊球囊部分中心的绿色标记对准穿刺点,根据患者腕部粗细调节松紧,将透明的粘扣部分固定在手腕上。然后由操作者打开球囊部分的盖子,用专用注射器通过导管注入13~15 mL的空气使球囊膨胀,再拔出全部鞘管,并确定穿刺点是否出血。如穿刺点有出血,再向球囊注入2~3 mL的空气,直到不再出血为止,但总的空气量不应超过18 mL。A组患者于术后压迫2 h后开始减压;B组患者于术后压迫1.5 h后开始减压;C组患者于术后压迫1 h后开始减压。三组首次均抽出空气2 mL,之后每隔2小时减压抽气2 mL,共抽出空气6 mL。期间如有出血,应再注入少量空气至止血,术后第2天予以完全解除压迫。
1.2.2 观察指标 ①止血成功率:未出现出血或局部血肿表示止血成功,有出血或局部血肿为止血失败。②术侧手指肿胀度:手指肿胀度以使用止血气囊止血后各手指中节(大拇指为第2节)周径之和表示,术前测量值为基准值。首次减压时各手指周径之和减去基准始值<0.5 cm为无肿胀,0.5~1.5 cm为轻度肿胀,1.6~2.5 cm为中度肿胀,>2.5 cm为重度肿胀,如 <2.5 cm但手掌出现明显淤血也为重度肿胀。③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3](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患者术后首次减压时对穿刺处疼痛、术侧肢体麻木及肿胀程度予以评价。VAS评价采用划分为10个刻度的非米制标尺,左侧为“0”,表示没有疼痛、麻木、肿胀感;右侧为“10”,表示非常强烈、无法耐受的疼痛、麻木、肿胀感。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止血成功率的比较 A组止血成功94例、失败6例,B组止血成功93例、失败7例,C组止血成功83例、失败17例,三组患者止血成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术侧手指肿胀程度的比较 A组术侧手指无肿胀9例、轻度肿胀71例、中度肿胀19例、重度肿胀1例,B组术侧手指无肿胀29例、轻度肿胀60例、中度肿胀10例、重度肿胀1例,C组术侧手指无肿胀73例、轻度肿胀22例、中度肿胀5例、重度肿胀0例,三组患者术侧手指肿胀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与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患者舒适度的比较 A、B、C三组舒适度得分分别为(6.58±1.64)、(4.97±1.40)、(3.03±0.92)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不同首次减压时间对患者止血成功率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压迫时间过短可能达不到止血效果,再次加压止血反而会延长压迫时间,加重患者的不适感[4]。因此,选择合适的减压时间尤其重要。目前,医院常规采取术后2 h开始减压,但因患者疼痛不耐受,多在术后1 h左右频繁呼叫护士,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 h与术后1.5 h进行首次减压,两者的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贺雅男[5]的研究结果相似。术后1 h进行首次减压,其止血成功率低于术后2 h组和1.5 h组(P<0.05),这与陈蓓蓓等[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患者凝血功能、手术者的操作手法及术中肝素用量的差异有关。另有研究表明,使用替罗非班等抗凝药物的患者,发生桡动脉出血、渗血性并发症的几率更高,应适当延长桡动脉止血气囊的压迫时间[7]。可见,减压时间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尽可能实施个性化的减压方案。
3.2 不同首次减压时间对术侧手指肿胀程度的影响
在穿刺处使用桡动脉止血气囊进行压迫时,可能会因时间长、局部静脉回流不畅,导致患者手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指端发绀。本研究发现,术后2 h进行首次减压,患者的术侧手指肿胀发生率高于1.5 h组和 1 h组(P<0.05),且中、重度肿胀发生率高。术后1.5 h与术后1 h首次减压时间对手指肿胀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任冬梅等[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每次减压的间隔时间及抽气量不同有关。术侧手指肿胀程度与止血气囊压迫的松紧度及加压时间有关,给予局部压迫时间太长或未及时减压均可造成血液回流受阻。在护理过程中,应告知患者适当抬高术侧肢体,术侧手指进行适当活动,可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手指肿胀程度。
3.3 不同首次减压时间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患者手部肿胀、发绀、穿刺处疼痛均可导致不舒适感。此外,止血气囊是一种塑料制品,压迫桡动脉的同时,其边缘也会接触甚至压迫腕部皮肤,严重者可出现水泡,加重患者的不适感。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首次减压时间早,患者VAS得分低,其舒适度高(P<0.05),与李梓香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在观察中还发现,有些肥胖患者因腕部较粗,桡动脉止血气囊充气后可能导致压迫过紧,止血气囊边缘处皮肤易出现水泡。在护理中可以使用纱布垫于止血气囊边缘处予以保护局部皮肤;也可针对患者的特点,为肥胖患者提前减压,提供个性化的减压方案,以减轻肥胖患者在压迫止血后的不适症状[10]。
4 小结
综合考虑止血效果、手指肿胀度及患者舒适度,选择在冠脉造影术后1.5 h进行首次减压,既可保证止血成功率,也可减轻术侧手指肿胀程度,增加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探讨首次减压时间对患者的影响,而实际影响止血效果、肿胀度和患者舒适度的因素还包括两次减压的间隔时间、减压的次数和拆除止血气囊的时间,今后将进一步控制这些混杂因素,探索最优的减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