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操联合奥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血清相关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8-03-17曹淑芬
曹淑芬
(1.赤峰市妇产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生殖健康专科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3.内蒙古计划生育科研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盆腔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分为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具有难治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上主要使用运动疗法、中医药、物理疗法以及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不佳[1]。本文主要研究盆腔操联合奥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血清相关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50例。其中,参照组年龄25~50岁,病程1~8年,轻度患者11例、中度患者26例、重度患者13例;研究组年龄22~50岁,病程1~7年,轻度患者9例、中度患者30例、重度患者11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式
参照组患者施与奥硝唑药物治疗,500 mg/次,2次/d,1个疗程为10d,持续2个疗程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盆腔操,一共有8式,分别是左右压膝、伸臂转体、屈膝转腰、仰卧蹬腿、交替屈膝、侧卧蹬腿、屈膝松腿、伸臂拍足等,早晚各进行1次,30 min/次,持续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10天。两组患者在经期时停止治疗,一直到月经干净后3 d才继续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无效;通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分析血样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10(IL-10)、丙二醛(MDA)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等;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困倦、恶心头晕以及胃部不适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00%较参照组患者的78.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免疫因子水平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NF-α、SOD、IL-10、MDA、IL-2分别为(5.01±1.45)pg/L、(257.56±18.47)U/L、(20.78±2.90)ng/L、(6.34±1.02)mol/L、(11.23±3.47)ng/L;参照组患者TNF-α、SOD、IL-10、MDA、IL-2分别为(8.12±1.67)pg/L、(153.34±10.98)U/L、(28.97±3.04)ng/L、(10.23±0.75)mol/L、(20.68±3.09)ng/L。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4、34.30、13.78、21.73、14.38,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较参照组患者的8.00%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0.05)。
3 讨 论
急性盆腔炎[2]临床上多是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毒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再加上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慢性盆腔炎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增强患者免疫能力十分关键。盆腔操是一套针对盆腔局部功能进行锻炼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肉弹性,促进患者的盆腔血液系统的循环,提高患者骨盆底部的支撑能力,对盆腔炎、痛经以及子宫脱垂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奥硝唑治疗厌氧菌感染类疾病具有较佳的效果[3]。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00%较参照组患者的78.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NF-α、SOD、IL-10、MDA以及IL-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叫参照组患者的8.00%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盆腔操联合奥硝唑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
[1] 周晓梅.蒲苓盆炎康颗粒联合盆腔操治疗对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IL-2、IL-10、TNF-α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3):40-41.
[2] 陈振连.妇可靖胶囊联合奥硝唑分散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2):307-310.
[3] 潘美开,莫晓程,李润华,等.盆腔操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对缓解慢性盆腔炎下腹痛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5,13(8):7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