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如何追求灵动的“苏式”课堂
2018-03-16戴媛媛
戴媛媛
[摘 要]“苏式”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基本着眼点都是以生为本。由于教师对数学教材、学生学情的了解程度及教学能力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存在差异,使得数学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动态变化。而要使数学课堂充满理性、灵动,关键在于教师能对动态生成有深刻的把握。为此,教师应在课前精心“打造”课堂,课中倾心“灌溉”课堂,课后用心“反思”课堂,以便更好地引导、促进和彰显有效生成。
[关键词]“苏式”课堂;核心素养 ;有效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69-02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苏式教育的共同价值观。“苏式”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基本着眼点都是以生为本。要使课堂充满理性、灵动,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动态生成要有深刻的把握。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追求灵动的“苏式”课堂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精心“打造”课堂,引导有效生成
“苏式”课堂提倡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和控制。但只有经过教师课前的精心“打造”,才有可能课堂上与学生来一场美丽的“邂逅”。要上出一堂好课,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课前准备包括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须了解清楚,尽可能地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
1.读懂教材
教材是可以深入挖掘,供教师创造性使用的资源。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适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和隐含因素,从而真正读懂教材。要想读懂教材,“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探究教材的过程中应多向自己提问,尽量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极具说服力地去解答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完全弄懂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在读透教材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从而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
2.读懂学生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教师设计教案的前提。教师要读懂课堂的静与动,时刻牢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张张生动的脸,只有读懂学生的表情,弄清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才能打造生动、有效的课堂。
比如,在“找规律——图形覆盖问题”的教学中,我由“都想和好朋友坐一起”引出“拿两张、三张、四张、五张连号票有几种不同的拿法?”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的学生运用数表,有的学生运用框和数表,有的学生用圈一圈、排一排、连一连、移一移等多种方法解决。在学生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我再用多媒体出示“掌运转转转”画面,并提问:“这里的9个数围成一圈,框出相邻的3个数,可以有几种框法?框4个相邻的数呢?5个呢?6个呢?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思考、解决问题。当得出结果时,学生欣喜地发现,实际上无论每次框几个数,都可以得到9种不同的框法。“难道这只是一种巧合?”学生议论纷纷,讨论声、交流声此起彼伏……数学知识就这样被学生在课堂上“创造”出来了。如果没有之前的种种铺垫,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并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碰到稍有变化的题目时学生就有可能无从着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二、课中倾心“灌溉”课堂,促进有效生成
苏式教育的原则是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肯定并且被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被确立。但学生的学习热情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学习思维也有可能时而跳跃,时而呆板,这些往往会让教师无力招架,而恰恰是学生的这些“灵动”促成了生动的课堂。课堂中有许多有价值的却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及学生的各种错误资源。教师应放大细节,用心捕捉学生的“错误”,让其为我们所用。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张力的、灵性的课堂。
1.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学会倾听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能力,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比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一课时,我出示练习“每个油壶可以装3千克油,50千克油需要准备几个油壶?”,然后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生1:我用50除以3约等于16.7,多出的0.7千克油还要用一个油壶去装,所以16+1=17,需要准备17个油壶。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也有少数学生表示不赞同)
生2:我觉得他的说法不对。50除以3的余数是2,所以剩余2千克油没有装,余多少不是看小数点后面的数而是看它的余数。
之前表示赞同的学生恍然大悟,在接下来的同类型练习题的解答中,学生都能完整并且准确地表述解题过程。
课堂上,教师的侧耳倾听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因此教师要珍视每个学生的发言,只有这样课堂才会不时闪现出学习智慧的光芒。
2.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
有时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是深藏不露或稍纵即逝的。因此,要捕捉学生的“错误”,需要教师有意注意,及时捕捉,抓住“错误”中蕴藏的“闪光点”,将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收集课堂信息,进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化错误为经典,化不经意为精彩,让这些精彩的生成成为教师轻松实现课前预设目标的助力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用心“反思”课堂,彰显有效生成
教育界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有了新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长流水。”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而课后的教学反思正是教师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尤为重要。课堂有精彩的地方,也会有不足之处。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
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的巧妙引入、自然的过渡与衔接、令人回味的结尾、有待改进的地方等。把这些积累下来,有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和运用。同时还要记下师生配合默契的环节,记下教学双方各自的闪光点,以便教师在今后的备课和讲课过程中继续发扬。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时机和空间。
“苏式”课堂应犹如太湖之水一般灵巧与变化,因为教学需要灵动,需要教师生动活泼地教,更需要学生生动活泼地学。我以为,“苏式”课堂能给人以丰盈感、新鲜感,整个课堂过程充满着生命力。“苏式”课堂中的教师,有自己独特的“精、气、神”,并能很好地营造教学气氛、有效组织教学,以个人魅力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学既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更要悟其渔识。”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是,匠人只有技能、技巧,缺少对事物的见识,而大师在得到了“鱼”,学会了“渔”的过程中,悟出了“渔识”,并能进行开创性的劳动,形成独特的思想。我想这也正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苏式”课堂的又一共同追求吧!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