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
2018-03-16刘桂
刘桂
〔摘要〕影视材料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技术特点,将人潜在的心理活动展现为明显的动态信息。在心理教学上借助与学生有强烈共鸣的、与心理学科密切相关的影视材料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实验促使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有机整合,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对生活产生启迪和感悟,进而以和谐健康的心态面对美丽的人生。两者整合的实验研究表明,这是一种新颖的寓教于乐的有效教育方式。
〔关键词〕影视材料;心理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7-0056-05
一、实验提出的背景
在心理教学中,通过“情景—体验—认知”模式来实现心理教育与情景体验相结合,是心理课堂上很重要的中心模式。這种模式往往利用游戏热身、活动体验、故事启发、案例分析等方式达到心理教学的目的。众所周知,在所有情景教学活动中,最能营造氛围、多感官刺激学生的方式之一是播放生动切题的影视材料。据统计,学生课堂表现出注意集中度(或称密切关注度)和不同教学方式获取信息的对比依次是:提供影视材料时,100%的学生投入95%的精力获取80%的有效信息;活动体验时,90%的学生投入80%的精力获取60%的有效信息;讲故事时,90%的学生投入70%的精力获取50%的有效信息;案例分析时,70%的学生投入60%的精力获取50%的有效信息。由此可见,在以情景体验式教学为手段的心理教学里,“影视材料”的确体现出广受欢迎、信息接收理解度高、记忆深刻的特点,因此影视材料在整个心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让心理课堂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养?对此,首先,在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基础上,要让他们喜欢心理课程,喜欢心理教师;其次,可以普遍利用影视材料作为固有的方式,使学生对心理知识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并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基础。而如何让学生对每一堂心理课都满怀期待和充满热情却是一个让所有心理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影视作品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在心理教学中,我们尝试把有代表性的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事实上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接受度大有裨益。然而,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如何运用好视听材料,如何达到预期效果,视听材料利用是否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可行呢?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恰当地利用视听材料对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很好的心理教育效果。
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的整合,即采用原版影片或现有心理视频节目,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对影片或节目的剪辑,辅以相应的思考练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理解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养的教学方法,它为心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而有效的方法。
二、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的现实意义
美国电影理论家劳逊指出:“电影是一种无比的社会力量,它给予千百万人以文化生活,并给他们解释生活,这种解释影响到他们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严格地讲,所有的电影都含有心理描写的成分,因为电影本身就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总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和探讨人性,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总能理解角色并且从内心表达出来。所谓心理影视,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它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的黑暗病态和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都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深切触动。当艰深的心理学搭载在影视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影视成为引发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良好途径,这也是目前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对于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群体来说,通过影片赏析、体验和互动分享来实现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更是合适不过。
三、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把“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心理教育的总指导思想。依据《纲要》的具体目标要求,一个成功接受过心理课堂教育的学生最起码应该能“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拥有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和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为探索影视与心理教学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学生一下就可转变的,需要有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衔接,即发挥、发展、培养、提高、训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潜能,提升心理能量等。学生只有提高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学习。
(三)心理教学原则的要求
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20世纪20年代,英国帕尔默(F.R.Palmer)等人提出的课堂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氛围情境。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心理的魅力是心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围绕这一目的,教师应着力使心理基础知识、枯燥乏味的理论及情感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影视与心理教学的整合利用情、声、色、形大大强化了“刺激反应”,使外界的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话语、动觉传给大脑中枢,建立起信号联系,诱发人脑迅速作出反应和加速记忆,从而达到记忆痕迹的长期储存而实现最佳教学目的。
同时,心理教学还承担着团体心理辅导的责任,希望人们了解和解决的,不仅有人性中的黑暗病态,还有启发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传递并倡导一种真诚、正直、坦率的爱的哲学和生命观。以轻松、有趣的心理影片赏析方式,让大家由浅入深地接触和体验心理咨询,并得到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技巧和方法启示,能够积极、快乐地完成心理磨砺。
影视材料通常是指在视觉和听觉的背景下所传递的有一定选择性和顺序性的信息。人们一般认为,电影、电视、网络短片等只是一种娱乐工具,似乎和学习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影视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Baltova(1994)发现:观看影片的学生之所以有更好的理解力是因为他们在观看时注意力更为集中和持久。再如Herron,Hanley 和Cole(1995)的研究发现:材料所传递的视听觉信息越丰富,学生的综合接收力就越高。
2000年,Canning-Wilson 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影视录像学习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影片中的动作性画面,即其所传递的视觉暗示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与储存所接收到的信息。Canning进一步认为,不仅影视作品,所有含有较为丰富的视觉信息的材料,包括图片、卡通、图表、数字,甚至是大脑中想象的画面都对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这是因为这些教学手段为理解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背景,从而加深和巩固了大脑对通过这些手段所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影视材料作为心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利用影视材料旨在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承压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深化学生对美的剖析和鉴赏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影视材料帮助学生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从而推动学生对自身的再认识,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
三是,欣赏影视作品时,观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于情节的推进不断做出期待、预测和判断,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四是,由心理医生、咨询师、辅导教师等对心理影视进行解析。他们从专业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心理学专业知识还原到剧情中,深刻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对电影内容从心理学层面进行深度探讨,并利用剧情来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
五是,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在光影世界的心灵分享中,休整略感疲惫抑或麻木的灵魂,整理淤积的情绪,带着一份阳光般的好心情,投入到新一季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四、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依据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黑板加课本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例如笔者所任教的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可以说,正是这些多媒体教室的存在与发展为心理影视与心理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影视作品辅助心理教学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与先进性。
2009年,笔者采用电影《美丽人生》在高一学生中进行了实验。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影片简介及影片拍摄的历史背景并扫除影片中难以理解之处的障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人物剧情及心理评析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在查阅这些资料的时候势必要了解大量的知识信息,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思考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怀有极大的期待与热情,并不会因为是课前作业而产生排斥心理。
在播放剪辑的影片前,笔者会与学生讨论他们所查到的信息并要求他们简要地叙述与影片相关的信息,如影片的故事梗概、演员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剧情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
所剪辑的影片播放后,我再与学生们共同对剪辑片段前后的剧情进行补充,并要求学生结合心理知识分析自己的心理特点。同时,强化主人公因为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爱才会在集中营中表现得如此充满力量,因为主人公相信噩梦是暂时的,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让儿子远离战争的阴影,永远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期待。
通过这项实验,笔者发现,在实验前,学生在课堂上并不积极,对心理方面的专业剖析毫无兴趣,而在观赏影片的课堂上却非常活跃。由于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对心理课堂充满一种内在的期待与热情,对影片中童年呵护、积极心理等知识意味无穷,对主人公浓浓的父爱感慨良多,这就使枯燥的心理知识变得生动而记忆深刻。在课后,还经常有学生与我交流影视中包含的心理相关知识,他们溢于言表的兴奋让笔者感叹学生们已经陶醉其中了。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心理电影与心理视频节目进行教学,既有人物、情节、环境(场景)的展示,又有声响与色彩,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心理海洋里,这既是在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熏陶心灵、培养积极心理的美的享受。因此,笔者完全有理由相信,利用影视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及培养学生心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具有现实可行性。
笔者所任教的初中入学生源差距较大,成绩分布跨度广,各个班级体现的课堂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涉及心理课堂广为利用的游戏体验、活动模拟时,课堂纪律很难得到控制,而且班情不同所花费的时间相差较大,得到的预想效果也相差甚远。如何让课堂进度和效果趋于统一,让主动参与课堂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成为笔者最费心的问题。正因如此,笔者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电影及相关节目用于课堂教学。为了让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更有实效性,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做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型的兴趣和看法。结果表明:只有不到70%的学生明确选择喜欢心理课程(2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然而,100%的学生选择喜欢看心理影视作品,9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影视欣赏课程,因为它以优美生动的画面、逼真形象的配音、感人肺腑的事实,营造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氛围,在生动逼真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启发心智、积累知识,并对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音乐领悟等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是老师努力的方向。问卷调查之后,笔者开始了有关心理影视欣赏教学的理论学习,并开始着手收集与影视教学有关的音像材料。
五、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多任务、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最佳教学程序就是把教学目的作为整体,使教学的各种任务、层次、要素能有机结合,以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取得最佳效率的目的。最佳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laser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上的四个环节为理论依据。“四环节教学法”的基本过程是:实验观察、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在备课时要考虑到系统的整体是由许多局部的子系统组成的。最佳心理影视教学程序的设计如下。
(一)确定影视材料
心理影片数目繁多,如何选择影片是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选择影片可以概括为“一个范围,两个原则”。一个范围就是首先考虑获得奖项的、当今青少年最热衷的与青少年生活相关的影片。两个原则之一是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学生一般只对他们认为有意义而且重要的事物感兴趣。电影这种大众文化正切中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引起他们的兴趣。假如材料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意义范围,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只能转变成传统意义上的欣赏而起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起始阶段,不妨选用《爱德华大夫》《阿甘正传》《美丽人生》等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影视材料。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及对影视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再选用一些难度较大的影片,如《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心灵捕手》《海上钢琴师》等。原则之二是影片的经典情景和关键环节。对于经典情景或关键环节采用暂停、回放、解说、预留提问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心理相关的背景知识。
(二)课堂模式
选取了教材之后,该考虑如何构思课堂模式了。下面笔者以经典的精神分析作品《爱德华大夫》为例谈谈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作业
要求学生查阅关键词和了解影片剧情。学生预先了解到“失忆症”“梦的象征意义”“精神分析”“犯罪妄想”“强迫倾向”等。请学生设想这些关键词主要有什么特征。
2.影视播放前预热
首先,为便于学生一遍就了解到故事更多内容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先在黑板上列出各人物及其身份:如心理大夫彼特森、原院长莫奇森医生、即将接手院长之职的医学界著名的爱德华大夫、彼特森的老师阿利克森、乔装成爱德华的失忆症病人约翰·布朗。其次,讲述即将播放的影视片段的前面已经发生的故事情节以及中间跳播的故事情节。
3.影视训练模式
笔者陆续播放剪辑的关键情节片段,并适当点出关键点“斜纹”“白色”“犯罪妄想”“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莎士比亚”“爱以及无条件的关怀,才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才是打开心结大门的钥匙”……
同时,笔者按照学生需要深入掌握的要点,层层递进,引导分析练习。
首先,设计出如下提问:“爱德华大夫”为什么见到斜纹就浑身发抖,甚至晕倒?“爱德华大夫”为什么出现间歇失忆,并且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爱德华大夫”的梦是怎么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的?童年经历对“爱德华大夫”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主人公的未完成情结是什么?他是如何完成的?惊叹于影片中精神分析的神奇效果,你所理解的精神分析是怎样的?
其次,在学生交流后用投影投出答案要领。然后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回答第二轮问题:请回忆在你的幼年经历中,哪些事情对你造成了久远的影响而让你难以忘怀或者难以启齿的?请努力回忆最近一次记忆深刻的梦并简要分析它和你现实的联系。如果记不清,请收集并分析一个即将到来的梦,最好刚睡醒时就记录下整个梦的情节。
再次,在两次练习后,设计一个小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通过投影给学生提供由影片总结的话题:是什么促使彼特森产生治疗“爱德华”的信念?情感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抽选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一些影片中的剧情。
老师做总结:爱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爱可以使彼特森完全信任“爱德华”不是凶手,正是这种爱可以促使她治疗他的信念,也正是这种爱让她有勇气直接对质莫奇森还“爱德华”以清白,也正是这种爱使得“爱德华”解除了层层心理防御,抚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结,能够直面自己的遭遇,积极配合治疗,找回自我;或许有足够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们往往忘记了爱以及无条件的关怀,才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才是打开心结大门的钥匙。
最后,巩固升华。师生共同模拟咨询情景,一角色扮作咨询者讲述一个自己的梦或者童年难忘的经历,另一角色扮作帮助者帮助分析梦或者童年经历。其他学生观察并给予补充。
有了前面的影视模仿后,学生的扮演可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同时,也强化了对自我的解析接纳,也潜在影响了学生间的主动求助意识与帮助意识。
笔者拟用下面的图解表简述影视与心理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影视与心理教学整合实验前,实验教师应意识到以下问题。
1.是否让学生认识到:观看电影的目的在于了解心理知识,提升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2.是否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3.是否对播放影视作品在教学中所起到的效果有合理及有效的衡量手段。
4.谨慎的选择要播放的影片,务必使其与所教学的内容有关,并且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能对学生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而非纯粹的搞笑、动作片甚或是反向消极影响的片子。当然,最好选择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影视材料。
5.应该选择放映影片的片段而非整部电影,同时还要运用这些片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内化能力。
6.是否有充分的组织引导准备,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组织引导中,教师的解析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人性的解读。主要阐述和分析人性的双面性,树立真善美的人性取向。揭示人性的复杂多样,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视角解读人性,并在万花筒般的多重人性中,读出真善美的光芒。
(2)心理的深层次解析。依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介绍人格及意识的复杂性,以及如何树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发展观。
(3)励志。阐释如何在愈加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上进,并用饱满的热情面对人生,引导学生成为心理素质优良的人。
七、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的反思与展望
本实验必将为促进我校实施新课程以及心理课堂教学改革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心理学习氛围;其次,使用多种媒介,形式活泼新颖,内容生动丰富,深受学生的欢迎,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尝试。
影视材料与心理教学整合是新时代心理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嘗试。它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法。它真正践行了新课标的能让学生享受心灵美的教育,享受学习,值得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6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