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
2018-03-16覃国慈
覃国慈
无职党员的数量庞大,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社会转型期,社会风险叠加、社会治理任务繁重,要把基层治理好,离不开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无职党员就是重要治理主体之一, 因为无职党员平时就生活在群众中间,他们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也熟悉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
自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经过广泛深入地学习,许多无职党员的党性增强了,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觉悟较高的党员都有為基层社会治理作贡献的意愿,但苦于没岗位、无职务,不知道“劲”朝何处使、“热”朝何处发,致使作用发挥呈现松散、弱化等特点。显然,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当下,不能忽视无职党员这个群体的力量,应该多措并举,将其变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
提升素质。一是定期组织无职党员教育培训以提升思想素质。针对部分无职党员的流动性强等问题,采取分批学习、分散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无职党员抵制诱惑、防患风险、经受考验的能力。二是适时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提升无职党员的职业素质。针对部分无职党员生活技能缺乏的问题,应根据其基础条件、家庭情况、发展意愿,请专业技术人员和致富能手为他们传授技术并在资金、信息等方面予以扶持,助其富起来后再带动群众致富。
分类管理。无职党员的管理不能一刀切。对于愿意发挥余热的老党员,要引导他们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激励他们多为百姓服务;对于思想先进并且能力较强的党员,要鼓励他们带动群众就业创业、奋发有为;对于不主动作为的党员,要积极号召,调动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设岗定责。针对一些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无平台的问题,党组织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即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立政策法规宣传岗、党风廉政监督岗、社情民意反馈岗、文明建设督导岗、矛盾纠纷调解岗、环境卫生保护岗、便民惠民服务岗等,并组织党员根据自身年龄、文化、健康、特长等实际情况自选岗位,岗位认定后再对外公示确定。通过“支部设岗、党员选岗、公示定岗”等程序,实现无职党员“虽无职但有责,虽无位但有为”。
关爱激励。无职党员的具体情况往往千差万别,有的因下岗、体弱等原因而在工作、生活上陷入困境,党组织要建立困难党员关爱帮扶机制,工作上帮扶、生活上关怀,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一些流动党员虽然与组织的联系不紧密,但党组织仍然要尽量帮他们解决异地就业、子女入学、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难题,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有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党组织要及时关注、肯定、表彰、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