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技术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8-03-16潘凤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新能源教学方法

【摘要】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在本专业开设《新能源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新能源技术》课程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

【关键词】新能源 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New Energy Technology curriculu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s analyzed, it also puts forward targeted teaching methods, means and the course examination method.

【Keywords】new energy;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44-02

1.引言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使用。专业名称的改变,反映的是教育内容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环保压力的加大和煤、石油等传统化学能源的日益稀缺,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能源使用现状,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应对这一变化,国内很多高校开始改革专业培养计划,适当增加新能源相关课程[1-4]。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立于2006年,已经培养了八届600余名毕业生,目前在校学生470余人。随着近年来从事新能源行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加,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2012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已经将《新能源技术》列为专业限选课,学时为24学时。

2.新能源技术课程特点

2.1 知识覆盖面广

所谓新能源就是指技术上正在发展成熟,但是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能源,它是与目前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相对应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其内涵也会随之变化。就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来看,普遍认为的新能源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还没有规模化应用的能源。[5]由此可见,《新能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知识覆盖面较广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知识点多、杂乱而难以掌握学习规律、把握不住重点等问题。

2.2多学科交叉

新能源宽泛的内涵决定了《新能源技术》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专业跨度大的专业课程,其与多个理工科专业如物理、化学、机械、材料、控制等息息相关,并且各新能源转化技术原理各成体系,连贯性较差,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3知识更新快

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的发展受到各方的关注与支持,取得的成果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要落后于科技的进步,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当下新能源技术发展的现状。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如前所述,新能源技术知识覆盖面广、多学科交叉和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多、广、新。而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只有24学时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虽然新能源技术课程相关教材比较多,但是由于新能源内涵宽泛,各教材的侧重点也不同。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新能源技术》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其开设的目的是拓宽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和职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以广度为主,教学内容的深度依靠教师在讲课时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加以拓展。

在教学侧重点和学时安排上,侧重于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在我国新能源市场上占领份额较大,产业规模化发展较迅速的新能源技术。同时地热能由于其应用技术原理与本专业知识相关度较大,也加以详细讲授。其他的新能源形式,如氢能、海洋能等则以了解为主,只要求学生掌握其能源转换原理即可。

3.2 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由于新能源技术的许多知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有些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能源转化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既增加了课件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不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在能源转换过程推理、能源转换效率的推导等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的讲授时,还是以板书为主。这种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讲课方式,既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3.3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能源技术在本校是以专业限选课的形式开出,学生对待专业限选课总是不如必修课那样重视,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我们采取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原理,由任课教师系统讲授,从而使学生对各新能源技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而新能源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有一些最新的研究和发展动态,在教材上还没来得及更新。为了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每组选取一种新能源形式,查阅最新发表的有关期刊文章和学术专著,形成几个本学科技术前沿汇报讲座,由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其余同学听取讲座并提问。这种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还有利于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

4.课程考核方式

本校对于专业限选课的考核方式采取的都是考查的形式,课程成绩为等级制,即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来评定学生成绩。为了使考核环节充分发挥其检验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我们采取平时考核与结课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具体由课堂作业(10%)、出勤(10%)、课堂提问(10%)、讨论(10%)和平时表现(10%)组成,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

(2)总成绩的另外50%为结课论文。学生选取教师拟定的某一个新能源相关前沿课题(也可自拟题目),撰写综述性学术论文,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追求创新的态度与意识,为后续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乃至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新能源技术》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和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新能源的开发、转换与利用的认知能力,为将来从事能源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拓宽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紧跟时代步伐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左远志,杨晓西.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 ,17(5):107-112

[2]王玲花,張川.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 (9):179-180

[3]赵洪滨,杨微. 新能源发展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高教学刊.2015 (14):71-72

[4]刘忠,邹淑云. 专业选修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20(1):185-186

[5]冯飞,张蕾.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概论(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7:4-5

作者简介:

潘凤红(1982-),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2007年3月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讲师,主要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新能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