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对1教学在语文活动课上的实施

2018-03-16徐菡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写景三峡景物

徐菡

【摘要】随着苹果公司与学校合作开展的“1對1数字化学习”项目不断深入,笔者所在学校在初一全面开展“1对1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1对1教学”)。技术手段的提升,信息的发展,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从“数字移民”向“数字土著”转变,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作为“数字土著”的现代学生接受新知的需要,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以期适应现代教育,但同时需要避免唯技术论。因此笔者试图以文言文《三峡》的活动课为例,探究“1对1数字化学习”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如何利用QucikTime Player、pages、umu平台等技术手段支持学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1对1教学 《三峡》 活动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41-02

一、活动背景分析

1.背景分析。

“1对1数字化学习” 的概念是由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的凯斯林·诺里斯(Cathleen Norris)和密歇根大学的艾略特·梭罗维(Elliot Soloway)提出来的。它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形态,并且正在带来学习科学上的革命。“1对1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1对1”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计算设备(如电脑)的基础上开展的个性化学习。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1对1”教学,极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的信息检索、知识重构能力,学生作品分享即时、全面,教师能全面把握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师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革新,都有促进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三峡》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文言散文。这个单元所选篇目都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在经过了前期对《春》《济南的冬天》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如何赏景有了初步概念化的认识,但是用于指导实践,或者落实在笔头上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在本节课前教师设计了任务单,要求学生完成。希望在完成任务单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对景物的特点能够准确把握。本节课则希望通过学生当堂的反馈活动,进一步对文章写景的妙处有自己的理解体会,形成规律性的认知。

3.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时期,接受新知能力强,发散思维能力强,对于活动课有着天然的兴趣,愿意尝试新事物。因此,本课课题在传统文言文教学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活动的设计,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技术手段,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既让语文课形式更加多样,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探究活动中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开发潜能。

二、活动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以下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学生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2.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展示,能够对于文本中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技巧有清晰地认识。

3.学生能够通过展示作品,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活动重点

1.扣住课文内容,完成任务单及展示。

2.通过展示,总结作者写景方法,形成规律性认知。

四、活动难点

1.通过展示,总结作者写景方法,形成规律性认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任务准备

1.活动安排。

教师设计相关任务清单:宣传单里的三峡、画笔下的三峡、歌声中的三峡。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能力,结合课文内容选择完成其中一项。

教师收集作品,筛选出期中有特色的作品。

2.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文中的景物及其特点必须有一定了解才能完成。锻炼了学生归纳景物特点的能力。

3.技术使用。

(1)网络资料的搜集和筛选,IBOOK电子书、pages的制作和运用。(2)quick time player对课文改编歌曲的录制。(3)传统绘画和电子绘图板的使用。

(二)激趣导入

1.减字背诵法,回顾课文内容。

2.三峡景色怡人,美不胜收。相信大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已经有所感受,那么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入北魏的三峡风景画廊,感受不一样的风情。

(三)穿越时空之旅

1.教师活动。

老师将经过筛选后的学生作品,投在屏幕上,请学生说说设计依据,归纳景物特点,写景方法。

(1)画笔下的三峡。

教师展示一张有待改进的作品,进行点评。

小组讨论,评价云盘下载的相关作品。

评价标准:与文本的关系、景物特点、画面色彩、画面层次。

(2)宣传册里的三峡。

教师黑板上贴出三峡地形图,请一位同学上来圈画出三个峡的名称,再用箭头标出游览三峡的线路图。

教师从上交的作品中,选择一二,请小作者进行分享,说说自己创作立意思路。教师适当点评。

(3)歌声里的三峡。

根据大家的作品,选择一二,播放录音或现场演唱。将大家带入不一样的三峡中。

2.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四幅图画进行相关点评。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谈谈创作思路。

欣赏歌声里的三峡。说说你从歌词里看出了什么?歌声里听出了什么?

教师总结点评,出示对联:尽四时景物,穷三峡风光

3.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相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把握文中的景物,并学会赏析评价别人的作品。

4.技术使用。

(1)学生在umu上对相关作品进行票选。(2)票选高的同学对自己的创作意图进行解读。(3)其他同学可选择其中一个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

1.根据诵读脚本进行诵读,再次感受三峡的壮美。

2.通过本节课大家作品的展示与讨论,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景物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活动,我们也成了评论员,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去赏析。其实不论古今大家写景的方法都是类似的。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指导我们自己的写作。

(五)作业

1.登录抢答网,根据本单元中学到的写景方法,选择一二种,将照片中的景色描绘出来。

2.登录UMU平台,票选班级优秀作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次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是基于学生对于《三峡》这篇课文有所了解的基础进行的。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设计了三项任务后,对任务进行解读:从什么角度、怎么做、如何分组达到最优效果。接下来是学生分组进行了至少三天的准备工作:作品的初步设计,软件的选择使用,初稿的提交等,教师在此期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作品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在最初作品中进行筛选,根据学生的作品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每一项任务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学生代表性的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无不扣住文本,体现语文特点、文本特点。力求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而不是变成单纯的技术分享课。因为是学生自己的作品的呈现,因此整个课堂的参与度很高;因为对于文本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实际是有个再深入的过程,因此即便是班上程度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针对作品中的一些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整个教学中,主要针对学生制作的三大部分作品进行了分享和评价,一方面針对作品中涉及到的课文内容由作者进行分享,另一方面由其他小组成员针对其中未能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提问和反馈。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既对文本加深了了解,又熟悉了信息技术,

在学习反馈环节,我们采用了网络评价机制。利用UMU网络平台,将班级作品上传,最后两分钟,直接当场投票,填写投票理由,选出本次实践课中人气最高的几部作品。整个课程达到高潮,让人意犹未尽。

猜你喜欢

写景三峡景物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写景的妙招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春到三峡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