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在大学生物工程与制药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018-03-16杨希张得钧
杨希 张得钧
摘要:“雨课堂”是MOOC平台“学堂在线”推出的混合式教学工具,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本文从大学生物工程与制药等课程对“雨课堂”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介绍了新型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帮助。
关键词:“雨课堂”;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12-02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学教育在及时有效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挑战:大学课程现阶段依然以教师的上课讲授为主,不管是从古老的板书到电脑课件,都无法和网络知识的迅捷相比,很难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由此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课堂上关键的师生互动无法有效达到,这不仅影响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更多地想逃离烦闷的课堂环境。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与工具出现,“雨课堂”就是其中一例。
一、“雨课堂”是什么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开发的一款辅助教学工具,是应用于Power Point中的一个插件,安装和使用都很简便,无需繁复的说明,使用者可以通过小小的插件便捷地制作PPT和插入视频以及网页链接,且快捷有效。
“雨课堂”的出现为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雨课堂”的教学功能包括四个方面:(1)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条件。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雨课堂”公众号之后加入授课班级,就可以随时查看任课教师上传的课件提前预习,课上可以与教师的PPT同步进行学习并提问和回答,学习结束后还可以通过习题模式巩固知识。(2)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雨课堂”习题模式自带的统计功能可以直观地告诉教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范围,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报告老师”功能提出问题和建议,其中匿名方式还能让有所顾虑的学生放心地与教师进行各种交流。(3)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与学生的互动,利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工具与教育结合,使学生乐于学习和参与[1]。
二、大学生物工程与制药课程的特点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大学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产生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学生对课程内容是否掌握、掌握得如何,对于学困生该如何关注,是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位授课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生物工程与制药类课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必修课程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生命科学作为重头戏的21世纪尤为关键。与其他理工科课程相比,生物工程与制药类课程的计算部分相比背诵内容较少,同时很多章节都有工艺流程、路线图,需要大量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容易掌握。在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板书和课件进行教授的:板书往往由于占用时间过多,学生看不清楚而被淘汰;现有的课件又因为某些工艺流程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加以理解和记忆。以此为基础,可以利用“雨课堂”提前为学生提供课程的主要内容以供其预习,对所要讲授的工艺流程等信息提前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教师上课时学生能够掌握所授内容,同时做好课后习题巩固知识,可有效解决遗留问题。
三、具体应用
我们利用“雨课堂”的功能在教授《生物反应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基础及其应用》课程时与学生互动,不仅可以及时获得学生对课程的预习和习题的解答程度,学生还可以通过留言向教师反馈信息,甚至还可以通过“雨课堂”的反馈功能进行主观题的问答:学生可直接留言作答,而且由于学生本人看不到其他人的答案,不必担心发生抄袭情况,效果良好。由于“雨课堂”属于Power Point插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授课课件从电脑上传至微信平台,并通过推送方式送达班级。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对于大教室的授课模式存在后排学生看不清课件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解决。此外,通过课上将手机与授课电脑进行连接,还可进行在线教学。这种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病。
首先“雨课堂”做到了教师的课件与学生同步,学生不必再像之前一样用手机将课件拍下来或抄写笔记进行课后复习,完全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课思考方面。同时,“雨课堂”的弹幕功能与投稿功能也便于学生随时提出疑问或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回答,让互动方式更加有趣直接,这对于不愿意在课堂上举手提问的学生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譬如,学生对课程的某些内容有所疑问,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或者无法及时发现,或者会因当时加以讲解打断教学进度;如果不当堂解释,课下又会由于多种原因鲜有学生主动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这些方式都不利于课程的有效进行。而利用“雨课堂”在线授课时,学生可以留下疑问,在课件上自动生成标记。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选择停止授课作答,如果时间不允许,教师可以在课后单独为学生答疑,甚至如果学生不主动前来交流,教师也仍然可以从存留的标记出发,再次授课时首先解答,不必像以往一样上课花时间记录而打断讲课,课后却往往因为没有提醒而忘记答疑。这种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极大的优势,用现代化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学课堂一潭死水的问题。
除了课堂教学,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布置习题并通过“雨课堂”发布,同时利用“答案解析”对有些题目的答案直接进行答疑,便于学生的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习题发布的手机微信平台界面师生之间是有区别的:从教师界面可以预览习题与答案,还可以看到学生的反馈,直观清晰;学生界面则只能看到习题,通过作答获得正确答案与解析。
对于习题的答题人数和正确率,以往的书面作业可能会是一个较大的工作量,尤其是大型公开课有一两百人的课后作业需要批改时,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雨课堂”自带的课后习题统计工具则可以简化这一流程:将统计结果直接发送至教师的邮箱,即可以直接利用Excel等辅助软件统计学生所有习题的答题情况,包括回答人数、正确率、习题完成率等,减少了批改书面作业的工作量,且真实可信。
四、效果
“雨课堂”界面简洁清晰,对于经常使用手机进行网上互动的大学生来说不需教程便可上手,操作简单。而对于教师来说,只要会用Power Point办公软件与微信手机平台,也可以很快学会操作。
我们通过在三门课程中进行“雨课堂”的教学实验,获得了很好的教学体验,学生也觉得方式新颖,课后互动也比较积极。在笔者所在的教学单位,已有很多年轻教师使用过“雨课堂”进行教学,个人与学生的互动,甚至教师行业的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雨课堂”这样一个小小的工具完成,且获得了好评。
总体来说,“雨课堂”对于课前—课上—课后的全覆盖达到了“精准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必担心过多的提问会耽误教学时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随时随地的与教师互动,不必预约时间见面或者利用其他通讯工具,如电话等占用对方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平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预习、课堂动态与课后作业情况,不需要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批改、汇总等关注学困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五、不足
“雨课堂”作为教学辅助软件,功能尚未完全开发,比如习题目前只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模式,对于教师布置的问答题学生必须从消息部分进行统计,比较费时。此外,对于音、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也只能通过在线添加,无法利用本地资源,限制较大。
六、展望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雨课堂”的形式将教学从课堂之上延伸到了课堂之下,利用新颖的教学工具,以手机作为媒体连接师生进行互动,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目前其科研团队已经开发出了Word直接导入选择题方式以及在线授课时学生的“投稿”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授课效率。
參考文献:
[1]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2016,(8):235-236.
[2]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2(35):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