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03-16毛光晨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党百年目标的责任重大,需要我们在历史使命下勇往直前。而全面建成何种形态的小康社会,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29-01

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是党带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这个历史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小康社会的性质和时代特征对于在决胜阶段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全面建成能够不断推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小康社会

我国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是一个能够不断推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小康社会。第一,经济发展“双中高”,即在提升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发展为促进中国经济由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将逐渐在经济发展的比重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2015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占据“半壁江山”。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将突破到55%以上,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格局的调整,由低端廉价产业向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成功转型。第二,各方面制定更加成熟稳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广泛提出和实践,为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通过对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实现国家经济长久发展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二、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生态中国的必然要求。第一,经济发展始终要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必须要走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发展之路。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已经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腾格里沙漠的黑河、北方冬天的雾霾等等现象无一不在向人类展示了我们自己的“杰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突破自然环境的承载极限值,发展的同时应当给予自然环境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空间和时间。第二,绿水青山的美丽国家。“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有力宣言向全世界彰显了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集中体现。我国开启了环保治理的“最严时代”,对大气、水体、土壤、等一系列方面的污染治理开始了全方位综合治理,为建设山青、水绿、天蓝、水清的美丽中国,让老百姓能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带来的效益。

三、全面建成科技驅动、创新发展的现代社会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是要素驱动型经济,而随着我国资源紧缺形式的进一步严峻、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传统观点经济发展驱动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全面建成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现代社会成为了当务之急。第一,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我国对于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到2020年我国要成为创新性国家,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具体而言:第一,经济格局向创新驱动型完成初步转变,重点产业行业要步入全球行业价值高端序列,培养成长出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和相关产业链。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要素投资转为科技创新。第二,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对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和国家安全方面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瓶颈问题,要完成突破,完成技术自主控制,掌握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初步扭转长期以来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掌握不了话语权的被动局面。在优势领域,如无人机、电子商务等领域,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拓宽海外市场,用先进科技在海外闯出中国企业的名声。第三,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让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不在束之高阁,更好的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中间架设沟通桥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使创新发展的纽带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消费者更好的联通起来。第四,进一步优化科创环境。双创平台和科创中心加速建设,为以大学生等科创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用法律的利刃来保护创新成果,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创新、尊重创业、勇于实干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总结:

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习总书记在会上的有力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下,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和有力信心。同时,我们应该目光长远、乘势而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彭学涛.从决胜全面小康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N]. 解放军报,2017-09-13(007).

[2]于平.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小康”建设[J]. 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03):9-14.

[3]谷嫦瑜.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N]. 延安日报,2016-11-19(001).

作者简介:

毛光晨(1974年9月-),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