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2018-03-16陈钺
陈钺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执教七年级心理健康课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反思如何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提出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进课程设计及师生关系。具体方法有:在课程设计上要:1.制造挫折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加深理解;2.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需要的课程。在师生关系上要:1.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得到学生的信服;2.尊重学生,营造安全感,建立信任关系。
【关键词】换位思考 课程设计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17-02
一、引言:从不受喜爱说起
心理健康课是为七年级学生开设的地方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门新奇、好玩的课,而且因为没有考试,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会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却遭遇了数次学生的不喜欢,可谓是打击不小。而这些情况,却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对学生有帮助,而不是带着学生们嘻嘻哈哈,仅仅让这种快乐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內心。经过自己的思考、向前辈请教、听专家讲座等途径,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浅见。
二、如何改进
想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对学生有帮助,那就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课程设计,二是师生关系,以下分别论述。
(一)课程设计
七年级的心理健康课重在实践而非理论,因此让学生掌握方法更为重要,但方法往往比理论更难教授,因为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方法是什么,更要让他们在情感上认同这些方法,他们才可能会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他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的方法是他们生活中所需要的,是真的可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认可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爱上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
1.制造挫折体验,激发自主探索
以《拥有好人缘》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课本中详细介绍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明显感到学生的听讲效率非常低,甚至可以观察到有些同学很努力的在理解这些方法,但却没有表现出认可,最多只是记住了这些方法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加入了一些团体活动。例如在讲解人际交往的技巧倾听的时候,首先进行游戏“我说你画”,在这个游戏当中,一个同学负责描述一个由多个几何图形组成的图,其他同学则根据描述画出这幅图,但在整个过程中不可以提问,哪怕没有听清或是听懂,也只能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去画。结果很明显,几乎没有同学能画对,进行几轮后同学们就都有了一些挫折体验,特别是负责描述的同学。此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为什么结果会不同?该如何改进?然后再进行一轮,规则变为可以对负责描述的同学提问,结果大部分同学都画对了。最后我再对“倾听”这个技巧进行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画的同学体验到了“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描述的同学体验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明白我在说什么”,这种挫折体验就可以激发同学们去进行探索,主动地寻求原因并思考改进方法,然后再对比改变规则后游戏的成功体验,最后再听老师讲解“倾听”技巧(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双向的,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要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才能提高沟通的效果),就能加深同学们对这种方法的认同和理解,从情感上认可这种方法真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2.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课本中,有一个活动,希望同学们能感受不和谐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情境为主人公没有朋友,于是周末就只能自己呆在家里,恰逢父母出差都不在家。这个活动想让同学们体验到孤独的情绪,从而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学生一看到这个情境,几乎都表现出了非常兴奋的情绪,都表示一个人在家太爽了,没有人管。反思一下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们都有手机、电脑,所以独处对他们来说反而代表了可以随心所欲的玩了,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即便将情境加以限制条件说不可以上网,学生们仍旧认为没有家长约束所带来的兴奋超出了无法上网所带来的不便。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人际关系重要性的理解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于是我将情境改为了我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一个事件:一个同学发现自己新买的修正带被用光了,误会是同桌用的,于是发生了争吵。修正带是现在每个学生都会用到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中心和自尊心都很强,所以一个主观臆断,一个受了冤枉,非常容易就能激化情绪。这样的情境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而且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学生很充分的体验到了不和谐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消极情绪。
经过了以上两点的改进,对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真正可以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课程,是他们所需要的课。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改进课程设计,提高授课技巧,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爱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认为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所谓的喜欢也许只是因为这门课不用考试所以毫无压力而已。
(二)师生关系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获取新知识越来越便捷,因此现在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甚至超过了老师,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弱化了。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讲授的知识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会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改变一些原有的思想,而去采纳新的观点、态度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传输的有效程度与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地位有关,如果他们是被人尊重、信服的,那他们所传播的信息也较容易被信息接收者认同,因此,作为心理老师,如何让学生信服我们,变得尤为重要。《学记》里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
其实想要让学生“亲其师”,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信息传输畅通,信息的流失量较少,而且信息反饋也及时、真实。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常会使教学信息传输受阻,信息的流失量也比较大。同时有研究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讲堂教学的气氛、教学管理的效果、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良好师生关系可以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很容易发现,虽然所有学生接受的知识都一样,但“亲其师”与“不亲其师”的学生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一定是不同的。而作为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他的影响力绝不仅限于自己的课堂之上,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同等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能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客观地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让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具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学校适应性。
结合所遇到的一些实例,在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感悟:
1.公平对待,得到学生的信服
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曾遇到一个调皮的学生,我尝试使用了很多种方法,言语批评、写检讨等等,但情况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于是我找他谈话,耐心的引导了很久之后他对我说,他觉得我不公平,因为每次都有很多人说话,而我只批评了他。我才突然意识到,因为我总是会关注他,每次班里出现纪律问题,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批评他,而忽略了其他同学也同样犯了错,因此我的行为让他觉得老师不公平,总是针对他,他是以更加调皮的方式在向我表达抗议。于是我向他提出了约定,从此我不再点名批评他,他立马说道,那我以后也不再捣乱了,他在后来的课堂上也的确做到了。
其实这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觉得好学生越看越好,犯了错误也很容易就原谅他们,而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就怎么看怎么有问题,犯了小错也会无限放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会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与态度,对他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也会非常敏感,老师作为一个权威角色的存在,老师的认可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总是调皮的学生来说。这些学生本来就缺少老师的认可,如果老师只是关注到他们犯的错,再加以不公平的态度,就只会激发他们用更加调皮的方式来表达抗议。只有用公平的态度,看到所有同学的优秀与问题,才能得到他们的信服。
2.尊重学生,营造安全感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我有一个学生在一次下课后找到我,告诉我“老师,你特别好,你每次都让我发言的时候把话说完,其他老师都不耐烦不让我说完。”初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这个阶段,他们会有很强的表达欲,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同。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又是一个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环境,因此经常会有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反对我的说法。这个时候,我会对他们表现出充分的尊重,我不会打断他们的发言,也不急于评判他们的看法,这样做之后,学生们会有被尊重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和老师平等的对话,满足了他们表达自我独立性的需求,于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就可以听到很多新颖的想法。同时,我不必担心同学们表达的想法有问题难以把控,因为其他的同学就会代替老师指出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也是会被尊重的。
其实这正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学生不用担心因为表达自己而受到评判,这种安全的氛围会从课上延伸到课下,让学生对我有一种安全感,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信任我,愿意亲近我。这对于一个心理老师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全了,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愿意来寻求我的帮助,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三、小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总结了这么多方法,其实都离不开一个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设计课程的时候,想一想学生需要什么,怎样才能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等等;和学生相处的时候,试着理解一下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们的想法是什么等等。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起到帮助,而这些方法,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因为我们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发生这变化。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林崇德、王耘、姚计海.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
[3]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21(1).
[4]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