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社团在创新、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与对策
2018-03-16陈旭
陈旭
摘要:高校社團是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各类社团也以其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探索性、多样性的社团活动吸引在校生的不断参与。但由于其构成多是学生自发组织,因而在组织性、规模性、方向性等不慎明晰,社团建设缺乏目的性。而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充满巨大潜力,可以激发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创新、就业的动力。故本文针对学院社员现状,从问题、原因、对策三方面,从创业就业角度去解析社团建设。
关键词:社团;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075-02
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自我锻炼、提升素质的重要阵地,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个服务性群体,通过校园实践锻炼,提高日后社会中的应对水平。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下设绘画艺术、音乐学、音乐学(学前教育)三个方向,现有社团13个,学院文艺特色突出,学生社团因而展现出较强的文艺演出特色,如街舞社、民舞社、汉服社、器乐社等。在院团委的领导下,在全院学生的热情参与下,我院社团在质与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校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来,我院社团数量和种类都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同时,参与社团的人数也逐步增加。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类社团性质相对单一,多以表演演出为主,与日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社团还未建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学校就业情况,特制作“就业、创业与社团关系调查表”,向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各发放50份,共回收196份,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经与学生及毕业班辅导员沟通了解,对学院社团在就业、创新创业等问题上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进行分析汇总。
第一,关于就业、创业的社团少。我院社团数量虽有明显提升,但是关于创新、就业、创业的社团为零。笔者与学校现有各个社团负责人沟通了解到,他们在创立社团、纳新招人时主要考虑的是基于自身兴趣,以丰富自身课余生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主,对于建立并运营一个关于创新、就业的社团,他们基本没有考虑过,认为这是大四毕业生的事情,而且就业是个人及家庭的事情,和社团的关系不大。
第二,学生求职意向趋向稳定性职业。据问卷调查及深入沟通了解(见表1),我院学生就业基本以考招教、公务员为主;在就业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认为考研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分学生表示毕业后将做画家或加入艺考机构;仅有6%的学生会选择创业。在原因方面上,学生们普遍认为,教师方向与自身所学对口,而且相比于其他职业来说,收入稳定,有带薪寒暑假。公务员则是标准的“细水长流”,虽然近年来政策有所变化,但是其收入、福利待遇较好,吃的是“国家饭”,不用担心失业。
第三,学生在参与就业方面社团时存有疑问。如果有关于创业就业的社团,学生们是否愿意参加?经统计,45%的学生(88人)选择是,32%的学生(62人)表示不愿意参加这类社团,23%的学生(46人)在犹豫中。经过与学生们沟通,普遍反映出一种疑问的心态。选择愿意的学生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如果能对自己有帮助,则选择长期跟随社团活动,如果没有,则会选择尽快退团,不占用自己其他时间。
第四,社团关注点与创新、就业的关注点有差异。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在号召学生传递文化时,学生的凝聚点在于兴趣,在于结交朋友,充实自己的生活,而创新就业相对来说更偏重于现实考虑。社团内外活动关注的是增强社员在某一兴趣上的知识与能力,对于社员将来的就业、职业规划上的考量几乎为零。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反思,大致有以下原因造成创新就业成为社团的软肋。
第一,社团性质。由于专业所限,学生所学以师范教育为主。师范教育相对而言是一种塑性的培养模式,以未来教师为培养目的,课程设置及学校实习等活动都是围绕教师基本素质、理念、师德师风等为主,与一些热门专业相比,将来就业也是一种相对程式化、固定化的道路,学生从学习之始,就是以收入稳定、社会认知较好的教师群体为职业目标,较早的确定了未来就业道路。
第二,对社团在就业上的作用认识不足。社团创建者、管理者、社员都普遍缺乏对社团全面、系统、科学的认知,局限于社团是学生兴趣的集合地,只重视社团内部凝聚力与外部影响力,并没有认识到社团的长远效应,即通过以兴趣带发展,以发展促就业,以“借力打力”的形式,将兴趣迁移发展,促进社员在兴趣基础上增长就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打基础。
第三,社团管理上较为空泛。当前对社团的管理多是通过在团委领导下的社联进行管理。由于社团数量多,活动量大,以自身兴趣的组建为基础,管理方面主要是指导性管理,管理力度不大,但对社团的管理重心却很高,使得学生社团的管理处于泛泛而谈的宏观管理,实际管理者为年级较高的学生干部,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
第四,社团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社团性质多样,专业性较强,需要年富力强,且有一定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来指导,对社团进行长远的规划,使社团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兴趣、搞活动、结交朋友上。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及与各方沟通后的反思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增强社团在创新、就业方面的作用。
第一,更新理念,释放社团在创新、就业上的作用。首先,将社团纳入就业、创新创业的指导体系。现行的社团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两套系统,但是二者是可以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通过合理的指导规划,将社团成员兴趣逐渐迁移发展与将来就业相互联系,通过社团的活力,将较为死板的就业课程中的说教、灌输、上课变为社团内部的活动、宣讲、探讨,变被动为主动。其次,社团要融入社会。
第二,创新途径,增强专业特色。首先,结合我院社团文艺性质突出的特点,在专业课教学方式有所改进,使专业教师能参与其间,对社团的文艺活动给予支持与指导,提升社团的专业水准。其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赛,活动演出,让其充分活跃起来,全面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比赛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进而改进。而且,比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的途径,各个社团相互交流切磋,赛出心得,赛出经验,实现优势互补。这方面,我院已逐步开展的社团汇报周就是以此为理念展开的,收获颇丰。再次,建立与企业、学校的交流沟通机制。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本身也较忧愁,全身心投入进去却不知着力点在哪儿。而建立社团、学校、企业三方沟通机制,社团成员可以了解企业运行模式、管理机制等,及时了解企业和社会上的一些就业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薄弱环节,目标明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最后,笔者认为,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对社团成果充分尊重,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传达正能量。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艺术的学生尤为感性化,他们在外界的鼓励下,能更加激发做事的动力,能更好的发挥其创造才能,只要加以正确地引导,他们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鲁英杰.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2]胡小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苏伟.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就业中的积极作用[J].现代交际,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