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契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2018-03-16洪如霞余宏
洪如霞 余宏
摘 要:以江西高职教育服务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分析了江西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教育质量契合生态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高职教育契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六点建议:建立区域内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供给发布机制;形成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构建特色专业群,对接区域重点产业群;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推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洪如霞(1967-),女,浙江义乌人,豫章师范学院信息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余宏(1977-),男,江西新建人,豫章师范学院信息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数字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6-0033-04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把资本分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大类,物力资本指的是诸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产,而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衍生出来的劳动能力。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都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发展取到决定性的作用。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履行高职教育功能的高职院校,其主要职责就在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使命。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入對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反过来,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在劳动力、技术等市场要素的配置需求拉动下,区域内的高职教育也将随之发展壮大。
本文以江西高职教育服务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分析江西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间如何协调,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良性互动的机制,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江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重点
(一)江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5年江西省共有高职院校55所,在校生总人数达40余万,专业设置涵盖19个专业大类中的379个高职专业。江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从专业点设置个数来看,排在前面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文化教育、旅游和交通运输等7个专业大类,所占专业数比例依次为25.79%、14.15%、14.0%、8.41%、8.08%、5.01%和4.61%,所占比例之和为80.05%;该7个专业大类的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22.50%、7.81%、11.43%、14.47%、13.37%、2.37%和4.06%,所占比例之和为76.01%。第一产业专业大类(农林牧渔类)专业点31个,专业数和在校生人数占比仅为2.51%和1.05%。而材料与能源、资源开发与测绘、生化与药品、法律、水利、公安等大类,专业点设置比较少,所占专业数比例依次为2.02%、1.29%、0.89%、0.81、0.49%和0.39,所占比之和仅为5.89%;其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2.17%、1.13%、0.69%、1.39%、0.22%、0.67%,所占比之和为6.27%。
(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重点
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产业“绿化”成经济转型方向。生态经济区内的重点产业领域包括:以电子信息为重点,大力发展光电、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突出发展汽车工业、机械设备、航空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抓好食品、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有色冶金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生态区内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产业。
二、江西高职教育契合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匹配
2015年江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7050亿,其中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占比超过50%,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10.4:53.2:36.4,对比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江西高职各产业专业设置数量与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对于第一产业产值占三次产值比例为10.4%,江西高职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数量占比(2.51%)和在校生数量占比(1.05%)的规模明显偏小,导致第一产业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传统农业向集约、高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畜牧业,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产业规划不相适应。
2.江西省高职院校的第二产业专业数量占比(29.85%)和在校生人数占比(32.20%)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占三次产值的比值(53.2%),表明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性,如材料与能源大类专业数量占比和在校生人数占比只有2.02%和2.17%,这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绿色”作为经济转型方向不符;生化与药品大类专业数量占比和在校生人数占比仅为0.89%和0.69%,这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生物制药列为区域内八大重点产业之一的产业布局不对称。
3.第三产业专业数和在校生人数占比都在66%以上,明显高于第三产业产值比例(36.4%),这有利于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人才供给充分,有利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型升级。但存在第三产业专业大类高职人才总体供给过剩,特别是财经类、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
4.生态经济区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的部分专业在江西高职教育中却出现空白,如石油化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等,这不利于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
(二)高职教育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不协调
江西高职教育的规模走在全国前列,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5所,在校生规模达到40余万,但江西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专业布点同质化,专业缺乏特色。据统计,全省超过九成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专业;超八成以上的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另外,经济管理类的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也非常多。但“数量大”并不代表“质量优”,根据“上大学”网发布的《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力排行榜》,江西省仅有27所高职院校的共81个专业技能入榜,其中,进入全国前三的只有 “会计技能”、“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工业分析检验”。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近年来江西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的普及性不高,有效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少数学校的部分专业;二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性不够,企业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参与度不高,依靠专业安排产业、结合专业的应用技术进行产品研发的能力还很弱,大多数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将企业充当学生的实习基地的层面上。
3.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经济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观念和体制的创新。相对于欧美国家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观念滞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也认识不深,注重学生的简单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虽然近两年江西的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陆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结合,课程设置不系统,加之缺乏实践活动环节和有经验的专业老师,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无法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江西高职教育契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良性互动的机制
为了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形成良性互动,首先要建立一套高效的反馈机制,能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及时做出评估,并将结果反馈给高职院校。
1.建立区域内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供给发布机制。所谓区域人才需求预测指的是根据区域GDP、PMI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数据,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技术,对区域内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和结构进行预测。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供给发布机制能有效地引导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向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领域倾斜,优化区域内的行业或产业人才供给结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人才供给结构的动态调整。应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区域内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供给数据共享与应用平台,根据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可以由省人力资源部门及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办公室、省统计局、省工信委及地方政府部门,对应用平台中的数据库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切实解决 “数据孤岛”问题和行业领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形成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江西省教育厅要指导高职院校从传统的校内封闭式专业结构调整模式转向市场需求导向型办学,特别是根据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区域人才供给结构。基于前文对江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适应性的分析,省教育厅应该规划并指导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围绕农林渔、光电信息、新能源、生物制药、汽车、物流和旅游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一批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与此同时,对财会和教育类专业规模进行适当收缩,以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职专业布局。
3.形成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十分密切,具有实时性,为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人才,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应该成为高职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教学内容动态更新,首先要建立稳定持久的教学内容更新的资源来源的渠道。毫无疑问,教学内容的更新应以岗位需求为牵引,高职教学资源供给的主要源头就是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定期组织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交流与协作,使教学内容的资源供给更有针对性。其次,针对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实践教学资源,高职院校教学人员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特点,进行加工处理,把通过实践积累获得的杂乱的、缺乏条理的原始资源转换成逻辑规范的、有效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1.构建特色专业群,对接区域重点产业群。为满足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江西高职院校应该主动调整专业布局、以专业对接产业,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重点建设与产业链深度契合的专业群。江西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引导高职院校以自身的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業群。政府部门应该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全省高职院校中遴选一批示范性特色专业群,进行重点投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高职院校专业水平整体提升,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满足区域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需求。
2.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指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接产业企业需求、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即通过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的密切合作来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要以市场的调节为主,但是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江西省政府可以联合教育、财政、税收等部门,出台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关税收优惠和投入保障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优化投入结构,将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重点用于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加大对校企合作育人项目的投入。江西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立项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及就业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课堂”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主动作为,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可派遣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让教师学习到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发展的新技术,然后将它带回学校,反哺课堂教学。
3.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推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推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要抓好创新和特色两大关键,推动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观”,加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取方面,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相关领域内的创业意识。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便于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开展。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岗位和项目指引,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从而形成双赢的结果。另外,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加大资金投入。针对在校学生的创业活动,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以降低学生创业的成本和门槛,便于在学生中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政府应该提供专项资金,为在校学生提供包括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中心等在内的相关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进.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8):70-75.
[2]麻智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基本构架[J].企业经济,2008(8):80-83.
[3]刘斐.我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冷热两重天[N].江西日报,2015-07-21.
[4]李仲秋.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专业学分制改革探析[J].职教通讯,2015(8):43-44.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