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8-03-16周臣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气瓶苯酚新课标

周臣

【摘要】培养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中学化学教学肩负创新的使命。充分利用课本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本文作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 创新 化学教学 实验 联想 类比 问题设置 核心素养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60-02

人的思想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任何有价值的联想,想象甚至于幻想都是知识的运动形式。学中记,记中学,学中变,由接受知识到应用知识产生能力,这个产生能力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但知识本身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也不一定创新能力强。在新课标下,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标下的一种重要任务。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学教学同样肩负创新的使命。关键是创新的理念、创新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学达到这样的目的。通过化学教学,通过课本上的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一、设置问题引导,开动学生脑筋,激发创新热情。

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创新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凡事多问个为什么,是创新引导的重要途径。问题的提出,要靠教师的引导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想,大胆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不满足于课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和方法技巧,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发现的问题和教材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讲盐类水解时,采用问题展示法。常温下纯水pH值是多少?加入Na2CO3后溶液的PH值是多少?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的?加入酚酞后会呈现出什么颜色?若纯水中加入NH4Cl后,溶液的pH值是多少?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的?加入石蕊后会呈现出什么颜色?向纯水中加入NaCl后,溶液的PH值是多少?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的?滴加石蕊或酚酞会有什么变化?最后学生会得出水解原理就是盐电离出的阴离子、阳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和OH-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水的电离平衡移动的过程。又如必修2中,讲原电池时,设置出如下问题:1.把Zn片和Cu片同时放入稀硫酸的烧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把Zn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连接一个电流计会有什么现象呢?实验得出的现象和书本上给出的现象出现了不同,为什么?这种学生得出结论和书本给出现象不同,为学生创新思维留出很大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素材。还可以延伸实验,对一些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如用石墨电极电解NaOH溶液,收集两极产物,如图:合上K1,断开K2,電解结束后,再断开K1,再合上K2,观察到什么现象?用这样的一个实验很容易解决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既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联想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联想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之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结论传授,当知识二传手,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展开联想互动,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畅想。在讲解CaC2和H2O反应生成乙炔时,其原理就是C22-和H+结合,生成乙炔。由此联想到Mg3N2和H2O,Al2S3和H2O,Na2O2和H2O等反应,正确地得出产物。又可完成另一类反应Al4C3和H2O,Mg2C3和H2O等反应,用阳离子电荷总数来替换等量H+迅速判断出产物。讲解乙醇催化氧化时,分析各键断裂方式,就可以得出结论:a-C有2个H原子,氧化为醛,a-C有1个H原子,氧化为酮,a-C有0个H原子,则不能催化氧化。又如讲乙醇消去反应,是羟基和?茁-H原子消去生成烯烃,根据这种原理总结出醇消去产物是:有几种?茁-H原子就有几种产物。这种联想、类比、迁移。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并与这些知识的有些属性相同或相近的实例为载体,恰当的类比产生类似的联想在两个相同或不同领域实现知识过渡,在思维维度上实现突破,培养创新习惯。

三、充分发挥实验载体作用,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概念的形成,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把课本中演示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境中去。

从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对Fe(OH)2的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该实验的影响因素不十分清楚。课堂教学中,把该实验设置成探索实验。首先设置成一系列问题:①为什么用新制的FeSO4溶液?久制的会有什么影响?改用FeCl2、NaOH可以吗?②长滴管为什么插入液面以下?③不经处理的NaOH溶液对沉淀有什么影响?这个实验的核心问题是防止Fe2+和Fe(OH)2被氧化,如果要得到白色沉淀且保存较长时间。如何改进这个实验呢?在还原性的氛围中来制取沉淀就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把这个任务分配给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这样的任务。一星期后各小组交出各自作品,然后选出最佳装置。如图。该装置左试管加入铁粉和稀硫酸,右试管支管处收集到纯氢气后,关闭止水夹,新产生的FeSO4溶液被压入到NaOH溶液中,产生白色Fe(OH)2沉淀,这样制得的沉淀能长时间保持。经过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2.根据物质性质,尽量多联想知识,设置实验,启发创新意识。

讲Fe3+检验时,课本只安排一个试管实验。如只做书上的一个实验,那教师只是知识的二传手。作如下改进效果就不一样了,取少量FeCl3溶液,加几滴KSCN溶液,变成血红色。再加铁粉,振荡,又变澄清,再加少量氯水,又变红。整个过程涉及到以下几个反应:

Fe3++3SCN-=Fe(SCN)3

2Fe3++Fe=3Fe2+

2Fe2++Cl2=2Fe3++2Cl-

同时还运用平衡原理, 教师不是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渗透着创新意识。讲解苯酚性质时,先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少量苯酚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水,观察苯酚的溶解性,然后再加热,再观察其溶解性,冷却后再加适量NaOH溶液,振荡,再通入适量CO2,观察苯酚生成状态。本实验解决了如下问题:①苯酚在水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性。②苯酚和NaOH溶液反应。 ③苯酚钠和CO2反应,根据物质性质,通过实验把相关物质的性质进行有机整合,既学习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

3.改进实验装置,布置创新问题,培养创新习惯。

学习实验基本操作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题目:如何收集一集气瓶H2、O2的爆鸣气,要求爆炸时最剧烈。提示如下:① H2、O2体积比为2:1。②怎样确定集气瓶2:1的位置。③怎样充入气体。按小组完成操作方案。经过小组设计选出最可行的方案,过程如下:先用水充满集气瓶,用量筒量出瓶中水的体积,再量出三分之一体积水倒入集气瓶中,用皮套套在液面处。如图这样就确定了确定集气瓶2:1的位置,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氢气至皮套处,然后在收集氧气至水排尽。爆鸣气就这样收集好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学生真正完成需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再如学生自制一套气体发生器,要求即用即开,即停即止。就是自制启普发生器。学生可以做出上图装置。

设置问题引导,联想引导、仪器的改装,探索实验、设置实验这些无疑给学生创新打开了空间,只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动脑筋,创新教育成为可能,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蒙者,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当在中学教育中肩负创新的使命。只要善于发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之花开遍教坛,实现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气瓶苯酚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Worthington公司宣布推出全回收复合材料气瓶
负载型催化剂(CuO/TUD-1,CuO/MCM-41)的制备及其在一步法氧化苯合成苯酚中的应用
4-(2,4-二氟苯基)苯酚的合成新工艺
上海建苯酚丙酮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