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得到位,“证”得精彩
2018-03-16
【美文引路】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莫 言
近几年来,“悲悯情怀”已成时髦话语,就像前几年“终极关怀”成为时髦话语一样。我自然也知道悲悯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不是苏联战争片中和好莱坞大片中那种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悯;不是那种全社会为一只生病的熊猫献爱心,但置无数因为无钱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顾的悲悯。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人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龐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因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选自《檀香刑》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赏析
此文论述“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其论证思路相当清晰:首先,从反面入题,指出对于“悲悯”的认识应走出一系列误区;然后,深入阐述什么是“大悲悯”(“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最后,结合小说创作,指明作家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大悲悯。
从论证方法看,除了常规的举例论证——以《圣经》、佛教、《金瓶梅》为例,揭示大悲悯不应掩盖邪恶与丑陋,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在第二段中,作家用“羊羔、小鸟”和“狮子、鳄鱼”来比喻善与恶、强与弱,从而使“大悲悯”的深刻内涵形象可感,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技法借鉴】
议论文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例证法、引证法等已为同学们所熟知,下面介绍较为常见的另外几种。
一、喻证法。喻证法,是选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作比喻,借以论证抽象道理的方法。运用喻证法可以使说理更明白,更生动,更有趣味,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运用喻证法需要注意的是:1.作比喻的事物要力求通俗贴切,使道理显而易见;2.可比事物较多时,应选择最为生动有趣的事物作比,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3.比喻应与说理紧密结合,不能只拿喻体作分析,结论不归结到本体上,使说理流于肤浅。
二、对比法。对比法,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彰显差异、凸显论点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现出来,特别是相互对立的事物,比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对比分析时要注意两点:1.对比点的确立,即比什么,两者必须具有可比性;2.对比量的对应,正面的讲几点,反面的也要讲几点,否则就会互不相对。
三、类比法。类比法,就是运用类比推理的形式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方法。类比论证的主要特点在于“类比”,它不同于比喻:比喻要求的是构成比喻的甲乙之间必须是异类相似可比的,而类比则要求构成类比的双方必须是同类可比的(一般是根据两个对象的一系列属性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
四、归纳法。归纳法,就是从具体事例中抽取共同特点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方法。采用此法要注意的是:1.具体运用时,也可将结论放在前面;2.可将其与例证法、引证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我仿我秀】
车如流水情如月
一考生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不知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何时能走进信陵君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地,车也成为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淡忘了传递真情。最近,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要把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当冉·阿让把小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冉·阿让也是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那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声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那么,这样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沧桑老者变骗子。车本为人服务,现却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辆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订制的……”另有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买给他的。可见,他视若珍宝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份无法割舍的真情。车是活动着的家,承载着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永不消散的,却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点评
文中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眼界颇高,感慨亦深。更难能可贵的是,考生娴熟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正例“冉·阿让与珂赛特”“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与“比车之风刮不停”等反面现象对比,有破有立,比照鲜明,张力十足。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体悟,对文学作品的熟稔,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全文句句不离车,句句都含情,娓娓道来,丝毫不乱,可见不俗的文学功底和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