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
2018-03-16包慧军
包慧军
摘 要:本文以“摩擦力”教学设计为例,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阐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关键词:教学设计;摩擦力;物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2-0031-3
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如表1所示:
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是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教科书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静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1,2]。本节课教学过程可以按照体验—猜想—实验的顺序进行知识建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科书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装置,提升实验的效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3 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4 教学过程
任务1:知道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情景:请一位学生站在教室前面,将手在肥皂水中浸湿,然后向同学们演示手拿空的玻璃杯,教师在一旁不断地往杯子中倒水,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思考。
问题1:请问杯子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问题2:在往杯子里不断倒水的过程中,手的本能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3: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教学建议:
(1)演示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不要替代学生回答。
(3)探究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时,让学生自主体验,自我归纳。
任务2:学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配合教材图片(如图2所示),教师用力推讲台,讲台纹丝不动。
问题1:讲台为什么推不动?
问题2:讲台受到几个力?分别沿什么方向?
问题3: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问题4:什么是相对运动趋势?如何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呢?
教学建议:
(1)分析相对运动趋势时,建议采用假设法。
(2)学生对于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感到非常抽象,可以通过用手在桌面上用力往前推,但不滑动,让学生讲讲自己手指与桌面接触面的感受。
(3)另外也可以采用板刷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从而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图3所示)。
任务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情景:分组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如图4所示)。
问题1:弹簧测力计给木块施加一定大小的力,木块保持静止,请问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问题2:缓慢增加弹簧拉力,木块仍静止,请问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
问题3:拉力增加到一定值,木块突然运动起来,这时的摩擦力大小就是静摩擦力的最大值。所以,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是什么?
教学建议:
(1)演示实验时,学生分组实验操作讨论,教师观察引导。
(2)为了记录摩擦力大小,要引导学生掌握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大小的理论依据——二力平衡原理。
(3)静摩擦力大小的数据记录可以设计表格(如表2所示)。
(4)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力传感器、教室一体机演示该实验,将数据处理直接展示在大屏幕上,效果更好。
任务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情景:板刷实验,手推板刷前进(如图5所示)。
问题1:仔细观察实验,请问刷毛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哪些?
问题3:如何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建议:
(1)演示该实验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推桌面自己感受一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对运动方向以及“相对”两字的含义。
任务5: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情景1:引导学生猜想生活当中有关滑动摩擦力的现象。
情景2:演示实验(如图6所示)。
问题1:同学们,请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问题2:演示实验时缓慢增加拉动木块的拉力大小,直到木板和木塊发生相对滑动,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逐渐增加木块上所放砝码的个数,改变压力大小,重复以上实验,记录发生相对滑动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分析数据,你能得出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吗?
教学建议:
(1)演示该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拉动木板而不拉木块的原因。
(2)采用表3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作出Ff-FN图像,尝试探究其中的规律。
任务6: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情景:展示课本例题。
例题: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一个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 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独立解决,可以适当挖掘和拓展。
任务7:能够分析生活中既常见又较简单的问题中的摩擦力。
情景:用投影仪展示几个图片(如图7所示),学生小组讨论:哪几种现象中含有静摩擦力?哪几种现象中含有滑动摩擦力?如何在生活中利用或者减小摩擦力?
教学建议:
(1)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发表见解,互相讨论;
(2)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生活中利用或者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5 设计点评
本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逐渐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际现象归纳物理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导向。课堂的精彩之处在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课堂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达到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同时,教学方法多样,情景与问题的设计符合学习目标,知识的展开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充分体现了概念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时,注意正确运用引导语,使学生顺利进入主题,清楚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问题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3)适当多举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认识更加清楚。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11.
[2]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85-88.(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