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作用
2018-03-16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510800周玉彩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510800)周玉彩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率高、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降低患者病死率。因此,抢救时间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业内还缺乏一套可行性强、规范化、具体化的急诊护理流程。为进一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时间、提高急救质量,本文优化、细化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流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诊的12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①经伦理委员会同意;②患者同意,签订同意书;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胸痛典型且持续时间超过30min,相邻超过两个的导联ST段增高>0.2mV,疾病发作时间<12h[2]。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全者;②患有严重肝肾疾病者。随机将上述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在51~78岁之间,平均(68.2±3.3)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在47~72岁之间,平均(62.5±4.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流程,包括:①术前抽血化验了解患者病发诱因、病史、用药情况,对病情做初步评估;②术中及时测量并记录患者脉搏、呼吸、血压等方面的信息;③术后及时实施面罩吸氧、心电图监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实行先急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通道接诊流程,同时采取快速预检分诊方案;②接诊护士采用“视(观察患者身体状态)、问(询问病史、用药情况)、测(血压、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心电监测)”等方式完成病情评估,所有胸闷胸痛患者应立即给予心电图监测;③在入抢救室之后的2min内完成吸氧及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4min内完成血液标本采集,10min内完后血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凝血、肌钙蛋白的送检,30min内追踪检验结果并做好危急值的报告工作;④术后强化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精神支持,视情况必要时给予镇定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总抢救时间、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患者存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时间指标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0.5±0.3)min、心电图时间(4.3±1.3)min、急诊总抢救时间(40.1±5.4)min、住院时间(10.2±3.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分诊评估时间(2.6±0.8)min、心电图时间(7.9±1.6) min、急诊总抢救时间(65.8±7.8)min、住院时间(7.0±4.1)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抢救结果 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5例,发生率8.3%、存活57例,存活率95.0%;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13例,发生率21.7%、存活39例,存活率65.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有效缩短患者急救平均时间[3][4],避免了挂号缴费、等待医嘱等过程,为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从而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质量。通过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总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患者存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质量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实行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能够促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了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