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8-03-16程方
程 方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初中,浙江 杭州)
“模块化”源于工业产品设计,如一辆汽车,可以拆分为发动机、变速器、车架、车轮、车盘等若干个模块,最后由机械师进行整体的拼装。一款优秀的汽车,往往是有这些过硬的模块,在设计师和机械师的妙手之下诞生的。本文所讲的模块化教学是指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把演唱、演奏、识谱各个知识点看成一堂课的若干个模块,通过精心设计每个模块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有趣的“拼接”,往往就能产生一种“质量过硬”颇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音乐模块分割
恰当地分割“模块”,是处理好模块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把握好每一单元的各个知识点的分布、所占的比重、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等。
1.传统模块分割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分为: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两大模块,其中音乐知识又可以分为:音乐常识、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等更细小的模块;音乐技能又可以分割为:识谱、声乐演唱、乐器演奏等模块。
传统模块分割,是一种横向的分割方式,适应于所有年段、所有班级、所有课时,也是音乐教师一直在使用的。但是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操作起来有些机械呆板,老师只按流程走过就可以了,往往只强调了流程、弱化了效果,缺乏创新和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2.新的“模块”分割
本文所讲的“模块”是指一种纵向的分割,以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知识点为切口进行分割,执行的时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以人教版八年级第15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的内容为例(如下表),对比新旧两种“模块”划分的不同:
续表
演唱 欣赏 知识与技能 实践与创造 学习与评价《大海啊故乡》《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台湾风情画》《御风万里》歌唱发声训练的基本要求发声练习表情术语背唱《大海啊故乡》完成P10相关习题《大海啊故乡》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视唱《黄河船夫曲》并完成评价
新的模块划分是采用更为细致的划分形式,以每一个小块的知识点为核心的。将教学大纲的要求更为巧妙地渗透到每一个模块之中。上述只是单元总体模块的划分,具体模块还要更为细致地划分,以《我的中国心》为例,可以做如下的划分:(如上图)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新形势的模块划分时,是以更人性、适合学生接受心理为切入点为依据的,更容易在有效的时间内,在学生知识体系中形成稳定的结构。
二、模块的排序原则
不同班级音乐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孔子老先生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提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究竟哪一个模块放到第一个,哪一个放到最后一个,需要做一定的排序和调整,以下是本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排序原则。
1.“由重及轻”原则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是否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需有一个新的认识。而这些“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就隐藏在我们分割出来的一个或多个“模块”之中,对待这些“特别的”模块,需要我们格外重视,一定要把它们“优先安排”,给予特别照顾。
每一个单元都会有带有“☆”的内容,这也是教学新课标规定重点掌握的内容。在设计模块的时候,这些内容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如何导入、如何切换、如何巩固等等都要考虑。在某些接受能力不佳的班级,偶尔会出现“不能完全学完”设计全部模块的现象,这样的安排,把最重要的内容已经学完,从某个方面来讲,把一节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如在设计《七子之歌》一单元时,可以按如下图顺序进行模块编排:
2.“动静结合”原则
“动”,指的是以“演唱”“演奏”“律动”等为主要形式的环节或模块;“静”,指的是以“讲解”“欣赏”“识记”等模块。在模块化课堂安排时,需要尽可能做到“动静结合”。比如,我们安排完了《大海啊故乡》的学唱后,就不宜再安排“学习与评价”里面的《黄河船夫曲》模块了,学生的嗓子已经很疲惫了,再次视唱效果肯定不佳。当然,如果多个“静”的模块连续进行,会导致课堂过于呆板,失去应有的活力。
3.“因班施教”原则
每个班级好比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根据不同的班级,调整模块的顺序很有必要,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前些日子,有个老师发出的感慨:没有因班施教的小路,因材施教的大路是走不通的。一个班级,构成一个独立的大环境,只有这个环境好了,才能更好地带动每一个学生音乐素养的更有效的提升。
三、“模块化”的设计策略
正如前面所言,一款优秀的汽车,只有各个模块设计都非常优秀,才能最终打造出来过硬的品质。以下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策略探究:
1.利用教师特长设计各个模块
虽然大部分音乐教师都是“音乐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往往每个教师又有自己的专长,有的老师从小弹钢琴,有的教师擅长声乐,有的老师精于舞蹈,有的老师擅长作曲。如果能利用自身的优势,以自身为榜样去设计和展示相关的知识、技能模块,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如在去年的区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们听了陈老师执教的《走进西藏》一课深受启发,陈老师大学里面主修“舞蹈”,在完成《走进西藏》模块的歌曲教学之后,就设计了学跳藏族舞的环节。本来一些男生有些难为情,放不开手脚,在陈老师自信、大方的示范下,瞬间就克服了羞涩感,进入了老师设计好的教学节奏里面,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2.借鉴优秀教师的设计经验
多年的老教师可能会碰到某一个模块总是设计不好的现象,这时可以“跳出自己的思维惯性”,看看别的教师是怎么解决的。在教学七年级《军民大生产》一单元时,因为本课重点是“劳动号子”的民歌,学生总是觉得“劳动号子”是很“土”的民歌,学起来毫无兴趣,一直以来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后来听了郭老师的课之后眼前一亮,困惑很久的“难题”终于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郭老师把课堂变成一个“赛歌大会”,先不谈“劳动号子”,直接给出《军民大生产》的旋律,让学生自己填词,成了男生女生们“赛歌会”的串词,学生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劳动号子”。借鉴老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3.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
现有的配套资料有很多都是很多年前的老资料,录音质量差,画面模糊,在这个“高清视频”流行的新时代,整个美感打了不小的折扣。我们在设计相关模块的时候,要及时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高清素材”,和一些“与时俱进”的老曲新编、老歌新唱,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如笔者在《我的中国心》的模块设计中,导入部分使用的就是浙江卫视播出的黄晓明、张艺兴、陈学冬、张明敏演唱的“2017芭莎明星慈善夜”1080P高清版。学生看了之后,会觉得《我的中国心》不是一首老歌,而是一首时尚的“新歌”。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增强了音乐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模块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以及与老师的互动。在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分组比赛、课堂外教学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在互动中更加默契、融洽,让课堂变得生动。
四、模块化的“衔接技巧”
设计好各个模块之后,就需要拼接了。把教学模块的各环节衔接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承上启下”主持人式衔接
音乐教师如果能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在“舞台”(讲台)上“口吐莲花”“神采飞扬”,设计出巧妙的“串词”,以扎实的知识和足够的自信,掌控着整个“晚会”(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氛围,无疑是非常理想的。首先,需要教师对各个模块非常熟悉。其次,设计模块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一下如何去衔接它们。
2.“单刀直入”式的过渡
对于调整了模块的课堂,有时衔接并不是那么容易做“串词”,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切换”到下一个环节。如在欣赏完了《御风万里》之后,要进入“学习与评价”模块,笔者这样设计:恭喜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下面,我们评价一下大家对“视唱与识谱”能力吧?请打开课本第11页……
“单刀直入”式的衔接,如果用得太多,可能会显得比较单调生硬,尽可能少用或使用第一种方式,多使用第一种方式(承上启下),可以锻炼老师的课堂应变的机智和能力。
3.“欲擒故纵”式的衔接
遇到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难度较大的模块,有时可以尝试“欲擒故纵”的策略。先从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感兴趣的例子或小视频片段入手,渐渐引入到要进入的模块。同时老师要表现出非常有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觉到下一个环节可能是比较有趣的或者很重要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施美塔那《我的祖国》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瓶颈,这是一首6/8拍子歌曲,又是外国歌曲,有些学生看到了这首歌第一眼,就在脸上写上了“不喜欢”三个字。根据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进入该环节,而是设计了如下的衔接: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听到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赵雷的《成都》,很不错,下面你们听听。赵雷是一位流行歌手,学生自然喜欢,很多学生自己会唱《成都》这首歌,而这首歌曲正好是6/8拍子歌曲,对于即将要进入《我的祖国》歌曲学唱模块是一种“欲擒故纵”的安排,巧妙而不留痕迹。
五、“模块化”教学实践反思
1.不可单纯为了模块而模块
有些课时整体性比较强,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整首作品欣赏完就需要26分钟,如果在该课时分割成过多的“模块”反而会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切不可生搬硬套,为了模块而模块。
2.要用新颖的方式构造出“新模块”
以前某市有个杂技团,只会演出有限的几个节目,观众早已经看厌了,当然也失去了先前的热情,杂技团因为一直没有新的项目推出,后来杂技团也解散了。音乐的教学也是一样,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学习,多收看一些音乐类、综艺类的电视节目,从中汲取新的营养,得到启示。音乐教师也需要多听听其他优秀教师的音乐课,别的老师每一节课也都是由一些“模块”构建而来,我们可以从中“抽取”出自己需要的“零部件”,将来适时“拼接”到自己的课堂中。
3.“模块设计”有时需要与学生共同完成
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异难免会有一些代沟,老师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未必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和学生交流,听取“模块设计”的意见和建议,一节课结束之后多与学生谈话,听取反馈意见,为以后的“模块设计”奠定更好的基础。
模块化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仍然需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针,以实际的教学效果为准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最终目标,模块教学,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