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地区罗地1井钻探施工实践
2018-03-16秦毅
秦 毅
(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江西 南昌 300200)
0 引言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替代资源,已经在全球引发了一场“页岩气革命”,并且将给人类带来一场“新能源革命”[1]。页岩气是以吸附、游离状态存在泥页岩中可开发的新锐资源。我国自2004年起即开展了页岩气资源的研究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于2015年下达开展贵州罗甸地区1∶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罗地1井就是该项目设计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该井完井质量较好,其施工工艺对今后页岩气调查井的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1 工程简介
罗地1井位于广西省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六寨镇境内,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面破碎、山地特色明显。设计井深1500 m,于2016年1月17日开工,6月23日钻达设计井深,共计159 d,实际完钻井深1501.06 m,取心段岩心获取率98.7%,钻孔质量完全符合地质设计要求,达到地质目的。
1.1 地层概述
罗地1井为一套沉积岩地层,钻遇主要地层为石炭系南丹组、巴定组,泥盆系五指山组和罗富组。主要岩性为细晶灰岩、石英粉砂岩、含炭泥质灰岩、砾屑灰岩、硅质灰岩、含炭泥质泥晶灰岩、炭质泥岩、炭质页岩、含炭泥质页岩等。构造位置为六寨塘加背斜东部,目的层为中泥盆统罗富组和下泥盆统纳标组上部。井深0~550 m以灰岩为主,夹薄层泥页岩互层,上部风化严重,岩层较软,溶洞发育较多,可钻性4~5级。井深550~1501 m完钻以条带状灰岩,微晶灰岩含炭质泥页岩和硅质灰岩为主,地层较稳定,岩心较完整,可钻性6级左右,研磨性不强,井壁岩层微裂隙发育,钻井液有渗漏现象。
1.2 钻探设备和机具选择
主要的钻探设备及机具见表1、表2。
1.3 井身结构
罗地1井采用四开的井身结构,如图1所示。
一开使用Ø130 mm硬质合金钻头采用单管钻进钻穿地表风化破碎带后,下入Ø127 mm套管固井,该段为0~14.57 m。
二开使用Ø110 mm金刚石钻头采用单管钻进至石炭系上统南丹组,岩性以细晶灰岩和硅质灰岩为主,钻遇较稳定坚硬岩石后下入了Ø108 mm的套管隔离,该段为14.57~139.22 m。
表1 主要施工设备
表2 主要管材钻具
图1 罗地1井井身结构
三开用S95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具钻进至石炭系下统巴定组,岩性以碎屑灰岩为主,该层段溶洞发育多,岩心较破碎,钻穿溶洞层位,钻遇较稳定坚硬地层下Ø89 mm套管隔离,该段为139.22~550.05 m。
四开用S77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具钻进至终孔,该段为550.05~1501.06 m。
2 钻井质量要求
罗地1井设计井深1500 m,实际完钻井深1501.06 m。
井斜质量要求:每100 m最大井斜≤2°,完井闭合井斜≤8°。
岩心采取率要求:全井段取心,平均采取率≥85%,目的层采取率≥95%。完钻口径≥75 mm。
3 施工难点和应对措施
3.1 地层不稳定、溶洞多
页岩气调查井一般设计在沉积岩地层中,该地层主要包括第四系、第三系、石炭系中无胶结或胶结差的软、碎、散、塌、漏、涌等复杂地层[2]。其中第四系地层主要有松散砂砾石、卵石、砂质粘土等;第三系地层主要有松散无胶结或弱胶结的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石炭系地层主要有泥岩、煤层、泥质弱胶结或无胶结的松散砂岩、砂砾岩。罗地1井自上而下钻遇第四系、第三系、石炭系、泥盆系,岩性以灰岩和泥页岩为主,地层破碎(见图2),取心难度大,钻井上部遭遇多个溶洞,地层情况比较复杂。泥页岩层水敏性较强,井壁易失稳,超径缩径情况频发;溶洞地层岩心破碎缺失,导致泥浆漏失严重,循环系统失效,易出现掉块卡钻、烧钻等孔内事故。针对此类复杂情况,一般考虑从钻井液和套管隔离两个方面来解决。
图2 罗地1井钻遇较破碎地层
(1)泥页岩属于泥岩和页岩之间的过渡岩石地层,可见发育不完善的页理,该种地层富含泥沙充填,较为松散,胶结性较弱,钻井过程中,容易出现垮塌、掉块、井壁失稳等情况(图2),因此,泥页岩中易发生超径、缩径等现象,给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难。泥页岩地层钻进,如何选配合理的钻井液是钻井成功的关键。科学合理的配置钻井液能够有效地保证孔壁的完整和稳定,从而降低孔内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钻进效率,保障钻孔质量,达到缩短建井周期的目的。
泥页岩复杂地层钻进中使用的钻井液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尽可能降低钻井液中的固相含量;②钻井液应具备较强的胶连松散颗粒的能力;③能使钻井液在岩心及孔壁表面形成胶质薄膜[3]。
应对措施:采用0.35%纤维素+1.0%腐植酸钾+0.3%聚乙烯醇+0.25%聚丙烯酰胺的钻井液配方。钻井液性能:密度1.01~1.04 g/cm3,粘度17~19 s,pH值8~9[4]。该钻井液具有粘度高、胶结抗水化能力强、失水量小等特点,对水敏性地层有良好的抑制水化膨胀作用。在钻进施工中,由于钻井液合理的配备使用,井壁失稳导致的超径、缩径、掉块、坍塌等现象都有明显的控制和改善。
(2)罗地1井共遭遇大小溶洞21个,其中深度1 m以上的溶洞7个,最大高度达4.22 m(根据岩心情况,推断300.08~305.84 m是一个溶洞),给钻井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小溶洞会导致钻井液的漏失,甚至不返水,孔内掉块,卡钻等。大溶洞会导致设备负荷突然加大,钻井液循环系统失效,钻进阻力变大,孔底温度急剧升高,甚至发生烧钻。钻杆柱由于与孔壁间隙过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易发生断钻杆等事故。溶洞对于钻探生产而言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钻井液仅仅能够控制孔壁的稳定性,对于溶洞地层并无明显的效果。
应对措施:罗地1井钻遇的溶洞集中在钻井上部,井深15~452 m为溶洞较多的地层,且深度1 m以下的小溶洞居多。在生产施工中,根据钻遇溶洞的大小,处理方式上也有所不同。①钻遇小溶洞时(以251.27 m的溶洞为例),将海带、麻绳、锯末等惰性材料混合粘合力较强的膨润土、堵漏剂等泥浆材料灌入孔内,对小溶洞进行填充,对溶洞内的裂隙进行封堵,必要时灌入水泥浆,对掉块进行固定,使钻井反水正常,保障钻进安全;②钻遇大溶洞时(以300.08 m的多个连续大溶洞为例),采用S95钻杆进行顶漏钻进,钻穿溶洞后,首先尝试下入Ø89 mm套管,因溶洞内堆积物过多,导致套管无法下抵孔底,只能采用S95钻杆配合特制薄壁钻头(钻头内径与钻杆内径相同)扫孔至孔底,然后灌入水泥浆对S95钻杆柱进行固定,用S95钻杆充当技术套管,隔离了井壁,防止了溶洞层的坍塌掉块。钻井反水正常,钻进生产得以持续。
3.2 井斜的控制
页岩气调查井对于井斜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在沉积岩软硬交替的地层中,如何控制和把握钻井的井斜是钻井能够成井的关键,钻井的跑斜主要跟地层、钻速、钻压等相关。罗地1井钻遇的地层软硬交替,尤其是井深472~665.9 m的巴定组,此时钻进正处于设计井深的1/3深度,井斜的控制尤为重要。该段岩性是炭质泥岩和硅质灰岩交替互层,岩石硬度差异较大,是最容易出现跑偏、跑斜的地层。
应对措施:(1)在罗地1井钻塔安装前,对地基进行水平校正,确保钻塔基座水平、周正。钻机设备安装中,立轴中心与天车、井口中心处于一条直线上。(2)开孔时,采用锋利钻头轻压、慢转,平稳的进行开孔作业,施工生产中,仔细观察钻进进尺情况,调整钻压、钻速,有针对性地调节钻进参数(表3),降低钻井的含砂量,钻遇完整地层时,适度提升转速和钻压,提高生产效率;钻遇破碎或软硬互层时,适当地减轻钻压,降低转速,维持进尺的平稳,避免在钻遇过渡地层时出现跑斜情况。更换钻具、钻级时,把孔内岩心打捞干净,采用带导正的异径钻具。(3)严格百米测斜,严把质量关,出现跑斜较大情况,及时总结,针对性采取措施,保障钻井的质量达标。
表3 罗地1井钻进工艺及参数
注:表中的参数数据为估算平均值,不代表实时数据,钻进中参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4 施工效果
4.1 钻进效率
罗地1井钻进月平均台月效率527 m,全井岩心采取率98.7%,目的层段(罗富组、纳标组上部)岩心采取率100%。罗地1井钻遇地层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地层,主要岩心以灰岩、泥岩、页岩为主,岩层松软,可钻性不强,溶洞发育较多,全井段共遭遇溶洞21个。在实际施工中,岩石对钻头的磨损程度较轻,钻头消耗数量较少,溶洞地层由于孔内情况复杂,孔内坍塌、掉块频繁,多次出现卡钻情况,延误了钻孔周期(表4)。
表4 罗地1井作业情况统计
通过表4对比可知,在井段139.22~550.05 m的作业过程中,纯钻时间利用率仅为34%。此井段恰恰是溶洞最为发育的层位,钻井液的漏失,孔内频繁的掉块,甚至孔内坍塌,对钻进效率产生了很大影响。
4.2 钻井弯曲度
罗地1井严格把控井斜质量,井队配备JTL-40GX(W)无缆光纤陀螺测斜仪,施工至14.57 m下入表层套管后即进行测斜作业,测量井斜顶角仅为0.2°。全井最大井斜1482.3 m处8.00°,井底(1500 m)东西位移偏西86.69 m,井底南北位移偏南28.32 m(见图3),钻井弯曲度符合设计要求。
图3罗地1井水平投影图
5 结论
(1)页岩气调查井相对于其它地质勘探类钻孔在钻遇复杂破碎地层,钻遇构造带,以及所适应的地层硬度大小和岩石可钻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在井身结构设计上需要有所针对性,如有无复杂地层,漏失地层的厚度、深度,是否钻遇断层等。井身结构设计是否与地层情况相对应对钻井的成井与否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克服以往地勘类钻探“摸着石头过河”的习惯。了解地层情况之后再决定钻井结构、开次、各开次井深、表层套管和技术套管的直径、下深等,为后续钻进预留足够的井径空间。
(2)罗地1井在溶洞层段采用S95钻杆作为技术套管对孔壁进行隔离,具有高效、安全、省时的特点,在溶洞、掉块较多或易超径缩径的复杂地层中都是值得借鉴推广的。
[1] 易强忠,廖国平.云南盐津页岩气调查盐津1-2井施工技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6,43(7):68-75.
[2] 索忠伟,王生.钻孔冲洗与护壁堵漏[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71-72.
[3] 乌效鸣.复杂地层钻井液技术[R].2010.
[4] 郑克清.复杂地层钻探护壁堵漏工艺研究与应用[D].湖南长沙:中南大学,2012.
[5] 米合江,张飞.新疆页岩气调查井准页2井钻井施工技术及问题探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5,42(11):25-30.
[6] 孙孝刚,卢忠友,邓鹏.贵州页岩气班竹1井钻进施工实践[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6,43(7):84-88.
[7] 蒋国盛,王荣璟.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综述[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3,40(1):3-8.
[8] 张鸿飞.深部找矿钻探施工工艺与方法[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2,39(10):26-31.
[9] 翟育峰,仲崇龙,刘峰,等.羌塘盆地羌资—14井钻探施工技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6,43(7):92-95.
[10] 张永生.钻井施工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11] 谭千钟.湘中页岩气调查(参数)井施工工艺[J].西部探矿工程,2016,(3):54-56.
[12] 王建华,刘杰,张进.页岩气开发钻完井技术探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5,42(10):1-5.
[13] 马振峰,于小龙,闫志远,等.延页平3井钻完井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4,36(3):23-26.
[14] 陶士先.复杂地层泥浆护壁与堵漏[R].2014.
[15] 宋继伟,李勇.贵州页岩气调查井施工工艺[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3,40(8):26-30.